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网络组织理论和知识存量理论,通过小世界网络特征分析方法,构建基于网络结构的知识存量势差演化路径模型。认为在网络密度、特征路径长度和聚集度作用下,知识存量宽度势差和深度势差进行组合,形成4种类型。得出知识存量势差是沿着两条非线性路径演化,从而促进了知识存量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Wiki的知识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ki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协同工具,在促进群体知识共享和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提出了Wiki平台上知识创新的实施机制,如知识发布机制、知识共享机制、知识整合机制、知识反馈机制等,对推进Wiki在知识管理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9,(4):99-104
运用创新网络理论、领地行为理论和知识存量排序理论的分析方法,构建创新网络中知识存量排序形成机理模型。将知识领地行为分为建设型、渗透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知识存量排序分为并联、串联及并联—串联结构。通过仿真模拟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知识领地行为的组合影响知识存量排序结构的形成,从而推动知识创新和创新网络的升级。  相似文献   

4.
基于Wiki的知识联盟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如何发挥产、学、研等组织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实现知识的协同创造与创新,推进知识联盟的良性协调发展,已成为知识管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之一.Web 2.O时代的主要代表Wiki以其协同知识创作的优势给知识管理与创新机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详细分析了以Wiki为基础的产、学、研知识联盟的知识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知识联盟的集群企业知识创新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创新是集群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隐性知识又是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关键,因此,本文从知识联盟的角度入手,分析了隐性知识与知识联盟的内在逻辑及其知识联盟与集群企业的适配性,最后提出了基于知识联盟集群企业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策略,即以"竞合"为核心的集体学习的内生性动力机制、以"政府激励"为核心的外生性动力机制、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联动性动力机制的三维动力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组织创新:基于知识与知识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分析企业的知识属性和知识创新过程,从这一角度对组织创新与知识创新之间的互动性进行探讨,进而指出组织创新的学习机制、底蕴,在此基础上提出组织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知识转移的特性,解释了校企联盟的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校企战略联盟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得出我国校企联盟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我国校企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企业成长取决于企业的知识水平(知识势)及其创新效率(知识创新率).建立了企业知识创新过程模型,分别考察了企业知识创新与企业知识势在静态市场环境与动态市场环境条件下的运行规律.结果表明,在静态市场环境条件下,企业知识创新存在周期性行为;而动态市场条件下能够形成持续的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探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协同知识创新的现状和协同知识创新流程进行分析和梳理,提出流程的优化方案,并进行相关案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链的企业知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新是企业知识管理(KM)实施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重塑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途径.分析了企业知识创新的内涵,介绍和讨论了三种经典的知识创新模型;而后,分析了知识链与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完备知识链模型并阐释了依托知识链研究知识创新的必要性;最后,基于完备知识链模型详细说明了在其支撑下企业知识创新的实现细节.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创新的知识团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锐  李海刚 《科研管理》2006,27(6):92-96
知识团队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特征与要求的新型组织形式。本文在阐述了基于"知识链"的知识团队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知识团队结构的体系模型,对知识团队、知识团队间的耦合关系和知识团队的外部环境联系进行了分析,指明了知识团队的特点,提出知识团队是一种发展型组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许多地方通过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竞争优势,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机制对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借助仿生学原理,运用知识发酵理论阐述了产业集群知识创新SEC I过程各要素构成,弥补了当前有关知识创新理论的不足,为产业集群知识创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知识链组织合作创新的知识互惠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链组织的知识互惠是指知识链成员互相开放接口技术,通过知识互动帮助合作伙伴获得相关技术知识,建立可供交流的共同的技术知识体系,形成共同的技术标准,以实现在同一标准界面内的协同创新.知识互惠有基于产品平台和基于技术标准推广两种运行机制.技术标准推广可以通过免费公开接口技术和组建专利池等手段实现.知识链组织在知识互惠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合适的知识分工,定位自身的角色,同时应采取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签订完备的契约等手段协调彼此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4.
战略联盟的知识流动循环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战略联盟的知识流动循环模型,认为知识势差导致战略联盟知识流动过程的形成,知识流动过程由知识共享阶段、知识创新阶段和知识吸收阶段构成,知识流动的最终结果是导致组织核心能力的提高和知识势差的弥补。当知识势差较小时,联盟各方无法产生合作意愿,联盟将会解体;当势差仍较大时,知识流动过程进入循环。  相似文献   

15.
对国内外关于知识存量测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在吸收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从自有知识存量和外溢知识吸收两方面来构建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模型。选择我国31个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199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份额比例测度法、普通离散系数法、集中度测度法等方法,分别对我国2000-2008年期间的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公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区域创新系统之间存在着知识存量的不公平性,知识不公平会造成"知识富二代"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处理好区域知识的公平性问题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知识视角的组织信息技术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中信息技术的引入往往意味着软件系统内含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制度知识的转移,知识基础成为影响企业信息系统深入应用的关键要素。从组织知识基础观出发,探讨了组织的知识基础对信息系统吸收的影响。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借助来自78家企业的调研数据,用PLS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组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实施知识以及组织的IT整合应用能力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分享与合作创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在阐述了知识分享的内涵以及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知识分享与合作创新的动因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转换支持(CS)工具原理、行为反应触发(ART)系统原理、问题研究分析系统(PRA)原理,然后利用这些原理构建了基于分享的知识管理系统概念模型并描述了知识在系统中相关模块的流动情况以及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面对端倪日显的知识经济时代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拟用1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启动、全面推进、优化完善)有序地进行。第一阶段已经取得良好进展。知识创新工程关键在于创建新的科研运作机制。长期以来,大家都有一个感觉,即适合研究课题需要的科技人员想要要不来,不适合课题研究的人又出不去,难以组建一个高效精干的课题组。这里,建立课题负责制是极为重要的。课题负责人一旦确定后,要放手让他去组“阁”,应该说课题负责人对谁最适合加盟其课题研究是最明白的。课题负责人拿了科研经费就责任在…  相似文献   

19.
组织知识创新体系运营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运用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及知识创新过程入手,对组织知识创新体系及其运营机制进行研究。组织知识创新体系由3个部分组成:知识创新过程(SECI)、巴和知识资产,这3个部分相互作用,形成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运动。组织知识创新体系要有效率地运转,必须从决策机制、动力机制以及保障机制3个方面构建行之有效的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20.
《软科学》2019,(1):14-18
基于省际数据,采用门槛效应模型方法,探究内、外知识积累与地区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内部积累与地区创新存在显著双重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左拖尾倒U型"关系;(2)外部积累对地区创新也存在显著双重门槛效应,表现为"右拖尾U型"关系;(3)仅当知识存量水平处于第二类型时,内、外积累同时促进地区创新,且与外部积累相比,内部积累影响强度更大;(4)历史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创新的提升归因于内部积累,而非外部,且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实现内、外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