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科书实行循环使用,对促进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是必要的。由于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在我国才刚刚开始,而国外特别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四国在这方面有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因此,借鉴这四国的教科书循环使用的经验,对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和改变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由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首创、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发展的文化形态史观,从文化角度阐释历史的兴衰得失,并将文化看作经历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强调打破文化中心说,提出文化多元论和等价观,运用挑战与应战来解释历史的衍生和演进等。这些观点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对于开拓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构建大教育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教育史研究历经百年发展,成果丰硕。然而,回眸近代我国教育史研究,不难发现其发展是在研究意识、研究思维、研究模式以及研究价值观等方面的困顿中艰难前行的过程。这种困顿在现实教育改革的映照下,表现的尤为突出。时代要求我国教育史研究应在国际化大环境中展开针对性研究,强化问题意识、进行专题化研究,审思分期模式、创新研究思维,打破研究的中心论倾向从而推动我国教育史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贾利帅  刘童 《中学教育》2021,18(4):103-112
北欧地区课后服务的发展与欧洲提升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两性平等,协调家庭与工作,促进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背景密切相关.北欧地区具有较为完善的课后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需平衡.课后服务以政府提供为主;课后服务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课程,旨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配备了充足且优质的师资;服务费用由国家大力补贴;形成了政府...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史是当代西方的一种新的史学流派,盛兴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其经典作品涵盖了许多领域,颠覆了盛行一时的社会史模式。新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进路是人类学和文化理论,将语言看作隐喻,显示出对于权力关系的深刻关注。新文化史家围绕历史研究方法展开了具有启发意义的讨论,使历史更接近于广大公众,也扩展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实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集体成就。新文化史遭到的主要批评是对文化的强调削弱了历史与社会科学的联系,文化理论混淆了想象与真实的区别,给历史编纂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育史研究者能够从新文化史中得到诸多启发,思考新文化史家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尝试从文化角度解释教育史,从经典文化史和新文化史的经典中汲取与教育史研究有关的养料,进而从教育史学史的角度研究新文化史对于各国教育史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陶愚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为了实现写一部新的中国教育史的愿望于1950年毅然决别父兄、放弃优裕的生活环境而由香港回国,先后在泰安转干速成中学、曲阜师范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五十余年.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孤僻的个性,使其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屡次成为被批斗的典型,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也造成了他从不主动与人交往、交谈的习性,成了一名"怪教授".他一生坎坷异常,孤身一人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身心煎熬,身处逆境仍刻苦钻研,奋笔疾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诺言.他先后写出了十部共四百余万字的教育史书稿,但只有<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三卷本)得以出版面世,以其内容丰富、体例新颖、见解精辟、方法创新而深受教育史学界的称赞.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教育史学者的学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反思性研究中,从多个维度指出了教育史学科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诸如改善外部学术环境、增加学科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科自身建设等.学者们的反思涉及广泛,分析深刻,同时也存在建构乏力、创新不足等特点.这些反思性研究有助于我国教育史学科的加快建设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问题.文章认为:在外国教育史研究中,研究观念与研究资料和方法同样重要,不应忽视;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过程是利用已有资料,突破旧的解释框架,建立新的“体系”以及运用新方法的过程;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创新较难,可以先从发展性研究开始,不断积累,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10.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专门的教育史研究机构———"法国教育史服务处"成立并出版发行了专业期刊《教育史》,稳定了教育史研究的队伍,巩固了法国教育史领域的研究,标志着法国教育史学术地位的成熟。本文通过梳理"法国教育史服务处"成立以来开展的研究和服务活动,并分析《教育史》杂志从1978年至2004年发表的文章,揭示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史研究呈现出重视学科史研究、重视史料和档案建设、教育史研究队伍多元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远程教育史上开展的国际交流活动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声誉在远程教育专业组织、国际会议、学术成果和跨国界合作几方面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总结国际交流的历史,我们应注意科学引进国际成果,把办出特色的远程教育作为国际交流的目的,且继续增强实力,才能实现远程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种志在远程教育研究中有着20多年的历史,从90年代开始,人种志越来越成为博士生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人种志的含义;第二部分描述人种志在远程教育研究中的现状;第三部分叙述人种志研究的八个方面的特征;第四部分阐述人种志研究的七个阶段;最后一部分综合分析人种志资料分析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最后,作者提出,我国需要开发中文的定性资料分析的计算机软件,以提高我国教育工作者进行定性研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远程教育政策是发展远程教育的主导性因素,政策评估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是其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我国教育政策评估起步较晚,目前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因此有必要借鉴公共政策评估和教育政策评估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类型、方法和模型,探讨构建远程教育政策评估理论的途径,以提高我国远程教育政策评估实践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远程高等教育概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远程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办学规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高等教育等诸多方面发展较为成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对澳大利亚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做了较全面的介析,试图通过总结分析其特色,为我国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混合方法研究是近年来教育学领域正逐渐广泛应用,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应用的研究思路。它与多方法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在实际运用时可以分为三角互证、补充、发展、启动和扩展等5种目的和8种类型。混合方法研究的一般过程包含有8个步骤和7个数据分析步骤。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的进步,远程教育经历了5个阶段的发展模式。探究影响国际远程教育研究发展的关键文献、核心期刊及研究热点,对于促进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有重要意义。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 of Science中有关远程教育的3806篇文献,经CiteSpace Ⅱ软件可视化分析发现:远程教育研究的发展是围绕远程教育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重要的国际远程教育期刊大部分由美国和英国主办,出版周期长,研究范围广、形式多样;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远程教育系统、教学成果及评估、成人学习、模型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的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是情感支持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电子情感档案袋正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的,以期能够对促进远程教育学习支持系统的情感交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远程教育质量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不同国家或机构依据自身国情及教育环境,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质量观指导下,形成各自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近十年我国远程教育质量评估文献表明:从外部评估角度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质量观、评估标准、执行者、过程及效果反馈等方面有各自的特征,且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我国在建立远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时,可以在结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的有益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资源库资源共享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服务是提升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质量和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发展的重要手段。对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的基本原理、资源机构共享服务的类型与特点、资源库资源共享服务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资源共享中的“推力”和“拉力”机制、不同资源机构库在共享服务上采取的服务模式以及资源共享服务中体现出的便捷性、有效性和个性化构成要素,均反映出满足用户需求是资源库资源共享服务应达到的目标。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策略,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使用户享受到提供资源、管理资源、获取资源、应用资源的全过程服务。  相似文献   

20.
管会生  李睿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8):71-72,63
品牌是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在阐述远程教育品牌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校园文化塑造远程教育品牌的几点措施,即:以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远程教育品牌识别系统,提升远程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营造特色远程教育品牌和促进远程教育品牌的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