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部研究实习员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始以政府姿态引导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并助推高等院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课程共享与应用。至此,引爆于美国的MOOC浪潮从商业实践和学术探讨上升成为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2.
MOOC慕课:新教学方式打破大学围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名牌大学的高级教育资源垄断体系,正在被网络上形态各异的公开课所打破——如果一个年轻的农民工特别喜欢耶鲁大学或者北京大学的某个课程,那么他和一个名牌大学里坐在教授前面第一排的学生一样,获得了公平的教育享受和知识获得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国内外MOOC市场发展得异常火热,MOOC到底是什么?而正如央视在《新闻调查》中报道果壳网M O O C学院时所说,"慕课到底是什么,了解慕课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真正上一门慕课课程,毕竟站在岸上,我们永远无法去体会游泳者的感受"。2012年创立于硅谷的Coursera,现已成为世界上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的典型代表,提供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顶尖  相似文献   

4.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极大,新闻传播教育当属其一.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写出新闻,我们培养的人干什么去?如果说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那么习惯于培养传统媒体后备人才的新闻传播教育更要寻找新的办法.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培养能在新媒体平台上生产各种信息产品的人是新闻传播教育的新的定位,而关键之处在于师资队伍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求.为此,新闻传播师资队伍要解决从理念到实践上为什么转型、怎样转型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一个又一个新事物。从火得一塌糊涂的微信,到仅用两年时间就风靡全球的MOOC(中文译为慕课)。一个是青年人热衷的即时通信工具,一个是冲击着大学课堂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相似文献   

6.
文章提出新兴的普通高等院校影视专业深化教育改革的问题。认为要在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意与策划能力,并提升他们的创业意识,才能做大做强中国的影视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出版经济》2021,(2):59-60
所谓"慕课"(英文缩写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0"代表Online(在线)...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互联网+’正影响并改变着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在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中发生了新变化、形成了新格局、出现了新业态。同样,‘互联网+’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当前席卷全球的MOOC(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  相似文献   

9.
新闻教育改革:当务之急是“拆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成为各类高校竞相开设的热门专业,无论是设点的院校数还是招生规模都不断扩大。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新闻事业提供了后备力量,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师资力量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课程缺乏创新,教学脱离实际等等,结果是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后又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对新闻教育怎么看,新闻教育怎样适应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应对新的挑战?这是关系新闻事业成败兴衰的根本问题,是当前的课题也是长远的考验。本期《前沿关注》讨论《新闻教育如何改革创新》,来稿十分踊跃,篇幅所限,我们只选发了5篇文章,从中能够看出业内已经看到问题并在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新闻教育事业要健康发展,要解决的问题仍然颇多,需要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0.
郭英 《青年记者》2017,(32):122-123
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基于其名校、名师、开放、免费、便捷等特性,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大批人气,它为解决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创造了现实便利条件.慕课的发展给高校思政课带来提高教学实效的契机,然而二者“联姻”的前景如何? 慕课与思政课“联姻”的优势 慕课作为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以开放的教学手段、海量的教育资源、互动的教学过程颇受青睐,无门槛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优质慕课,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公平;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可操作性,最大程度上解决了大班教学的弊端,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文献调查法、网络调查法调查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图书馆已开设的慕课,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国内外图书馆在慕课开设过程中的合作、课程内容、课程周期及授课总时长、课程面向对象及认定形式、课程开放形式、考核方式、慕课发布平台、课程的前期宣传、课程的持续性及收效等方面存在异同点.最后提出我国大陆地区图书馆开展慕课建设的五点建议:重视慕课开设中的合作、扩展慕课的内容、制作微型慕课、加大慕课的宣传与推广、进一步开放慕课资源.  相似文献   

12.
数字鸿沟引起的知识阶层分化和传播效果落差,是信息社会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也影响着国家教育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鉴于此,数字鸿沟所引起的教育信息传播分化现象,理应成为当代慕课应用研究的题中之义。本文结合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与传播现状对慕课应用产生制约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对慕课实践应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慕课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于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创新型教育模式,推出后即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深刻改变了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高校图书馆应主动适应形势,积极推进服务实践和服务创新,强化资源整合、知识共享、信息组织、用户服务的力度,以更好履行自己的职能,支持慕课教育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传媒产业化,是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我国传媒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深入研究30年的改革实践,我们发现,传媒企业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既有媒介生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的制约,也有传媒自身特点的影响,这其中,受众传媒素养却始终充当着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加速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慕课相关文献进行了主题和刊载期刊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定格在高校教育上,很少有提及受众使用与满足需求的文献。研究发现学者对慕课的研究显得愈发全面,愈发激烈时,却愈能体现他们并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网络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他们带来的效用[1]。另外,本该成为使用慕课主力军的大学生们因慕课传播力度不够,学者未考虑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原因,极少有真正了解并使用过。鉴于此,本文以使用者为基础,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与使用情况。旨在从大学生受众角度来了解慕课,探究目前这个阶段,大学生对慕课的认知以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慕课在对教育本身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同时,也给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将不仅促使高校图书馆从课外的辅助式被动服务向课内的嵌入式主动服务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从单纯的校园读者群向校外扩展,图书馆的资源利用也将从为有限的本地读者服务向为无限的社会读者开放拓展,甚至还将打破课程学习仅仅属于高校图书馆服务范畴的界线,使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各类型图书馆都参与到这场全民学习的洪流中,进而带来图书馆在观念、政策、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转变,促使图书馆探索和建立与大规模开放学习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服务体系。参考文献18。  相似文献   

18.
康嘉 《出版广角》2016,(21):80-82
文章以中国知网数据库近五年(2009—2014年)关于慕课(MOOC)的1137篇文献(966篇期刊论文、24篇优秀硕博论文、26篇会议论文和121篇报纸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视角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梳理了慕课文献的类型、时间分布、学科分布、载文量、研究机构及作者发文量、下载和被引情况,并挖掘数据信息的特点和隐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付静 《传媒》2019,(2):47-48
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简单来讲,就是大规模的开放化在线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慕课”。慕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产物,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而且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它有效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创新与转型。慕课的产生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框架,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知识传播的变革带来了新的可能。2012年,美国首先掀起了慕课风潮,并相继成立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代表性慕课平台。2013年,慕课被引入中国,并相继成立了“在线学习联合体”“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华文慕课”等知名慕课平台,正式拉开了中国慕课传播时代的大幕。但由于起步较晚,慕课传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深入挖掘其传播规律,如何实现慕课的本土化创新,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和探讨。基于此,笔者对慕课传播的特征、模式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期望能为慕课传播价值空间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梅  刘冲 《青年记者》2016,(26):112-113
长久以来,教师语言主要指的是教学口语.由于教学口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其水平的高低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受到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学和语言学双向挖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教学口语研究核心将逐渐从教育学、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转向口语传播的轨道上来.经过田野调查后,笔者发现,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时代教师需要更加出色的口语传播能力,以胜任镜头前教学的需要.未来教学口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口语传播样态,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