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阐述了新工科的内涵、机电学科的本科专业布局、大类招生与分流情况、大类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思路。以削减总学分、减少必修课程门数、增加跨专业选修课程门数、增加实践学分为指导思想,探索优化整合以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为重点的机电学科专业布局改革办法,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融合的本科生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建设呼唤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平台的改革创新。"校地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破了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藩篱,构建起跨界与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专业交叉融合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构建专业群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实验平台,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素养的实践平台,为地方高校培养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要求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对计算机大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实践教学作为工程性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必须采用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思路,才能设计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秉承成果导向教学理念,采用"穿透式"的教学改革思路,构建竞赛驱动的"四类型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群组成特性、实践案例模块化构成、金课建设标准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特性的竞赛类实践课程,使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共同服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以模块化案例实践教学为课程灵魂提升课程教学效率,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课程形式和案例内容的建设标准,提升了计算机大类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效能。  相似文献   

4.
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是成都学院六大教学平台之一。如何实现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培养适合成都市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要通过创新课程结构体系,形成"平台+模块"的模式,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彰显健康产业大专业平台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与发展"新工科"意义重大。新工科建设应该是范式的根本转变,不仅是创设新专业以及撰写论文,至少应该有可供操作的培养方案,相应地提供专业论证和专业认定两个保证。新工科建设必须关注五个突破,即突破学科壁垒、专业藩篱、本研隔断、师生淡漠、校企隔阂。本文介绍了浙江大学的5项探索,包括跨学科的机器人研究院、跨专业的3个双学位班、贯通本研的工程师学院、激发师生激情的学生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校企协同的"千生计划"等。  相似文献   

6.
基于学科交叉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交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通过学科交叉培养本科创新人才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而如何跳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突破学科壁垒,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针对专业间的学科交叉构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大学科平台上实施“双向能动式”教学法,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本科生创新团队,探索跨学科教育模式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跨学科整合能力的人才,而目前以专业进行教学组织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为例,以多专业课程群、单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平台建设作为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通过在原有纵向专业组织的基础上增加横向的课程群组织,经过实践验证这种矩阵式的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地进行专业融合,实现培养跨学科教育者和跨学科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基于"新工科"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和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性大学在"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并以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为例,指出"新工科"教育在地方综合新大学的落地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9.
《湘南学院学报》2021,(5):96-100
基于新工科培养模式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课题组对环境监测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实践.以湘南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改革改变环境监测课程现有教学模式,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课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具有环境保护生态意识、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新工科背景下嘉兴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实践为例,探索了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方法,针对地方院校工科专业特色不强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机械专业如何培养新工科复合型人才,为嘉兴学院的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案例。  相似文献   

1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目前我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过分强渊专业应用,忽视基础理论;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技能课设置分散,占用学时;选修课设置缺乏创新,所占比例小。并结合实践对旅游本科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若干建议: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深的理论基础;减少技能课比例,改为短期实习和培训;创新改革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其比例;提高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和完善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烟台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着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创新实验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创新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立足于创新实验课程的目标和科技创新竞赛的作用,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赛教融合为驱动的创新实验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新模式以强有力的导向性牵引着各项教学活动始终以全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上海海洋大学人工智能鱼教学团队结合一流学科和海洋优势学科资源,以"人工智能鱼"的教学、大赛、科创和科研为抓手,设计多学科有机融合的教学体系,开展鱼类仿真和研制、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进而推动多学科的交融发展,着力培养海洋特色信息类创新实践人才。经过6年实践,在教改项目、大赛获奖、创新实践和本研一体化培养等方面成果丰硕,探索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之路。  相似文献   

14.
"校地合作"模式,有利于厘清学校与地方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为学校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要求不高,课程体系建设不系统、制度设计不健全;创新创业师资力量保障不足;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应将人才培养和地方人才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设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的课程,设置高校与地方融合的创业性课程,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紧密的选修课程,培养大学生兴趣和特长;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角度,打造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基于"校地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体育人才对当下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型体育人才具有知识、创造力、体质等素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培养过程中却有着很多桎梏因素。院校教育只有在转变教育模式的同时,通过必要的通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思维训练课和能力实训课等具体教育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才可以打破僵局,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体育人才。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岗位的影响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需要进行转型的依据,探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向、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转型,着重研究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的重构、专业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创新团队的塑造.通过转型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适应性转型呈现三大特色:一是紧跟智能装备与产业升级,探索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技术融合,深度整合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二是采用信息化教学,建设数字化课程,虚实结合开展技能训练;三是杰出人才引领,构建校企融合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利用高校内外、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开放、集成和高效的多主体协同培养研究生的体系。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潜力,推动硕士生、博士生的基础研究和新药临床前研究等科研创新,构建2个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平台;将医院、药检所和药企的创新特色与要求纳入研究生培养内容,构建3个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学术氛围和加强交流,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从而形成了开展研究生实践教育的立体网络,为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药学研究生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医教协同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综合性地方院校培养医学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以综合院校优势平台为基础,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创融合平台的建立、专创师资队伍的建设、应用型人才分类、分层次培养和结合第二课堂,拓展专创融合培养的载体,探索建立医学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主要以基础理论和专业教学为主,选修课为辅,系统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但是,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对前沿科技的直观认识,创新能力培养效果难以保障,无法满足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提出一种前沿科学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创新培养方法,结合专业前沿科学技术,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后自学相结合,创新大学课堂教学的培养模式,创建前沿科技引领的专业知识创新思想培养体系,为我国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主要总结了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的成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中将跨学科教育理念融入棉花实验班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突出应用、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理念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向跨学科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设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定位于服务棉花全产业链;采用“2.5+1+0.5”分段培养方式,实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部分核心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传统教学模式向跨学科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新农科”建设的结合度、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及企业参与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农科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