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李婕 《知识文库》2023,(18):93-96
<正>本文以中职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为例,阐述了基于中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和教学内容设计。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为主线,围绕“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等重点内容,深挖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整合宏观元素反应与微观电子变化之间关系,力求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养成发现、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1对中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思考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同时强调要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认知、本质探究以及实验探究、知识应用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应。因此,在教授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化学反应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学习的核心概念。既是初中所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电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积极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促进每个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本文以身边的化学现象为切入点,结合生活和生产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37):132-133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课例主要是以"元素与物质"这一学科大概念为轴,整合氧化还原概念相关化学史,提出从物质角度、元素角度、微粒角度这三大角度出发,用以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且提出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两视角探析氧化还原反应认知模型,分析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性质及其相互转化,提升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认知和应用。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课例彰显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与知识、素养的紧密结合,体现教学过程"教、学、评"的一致化与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有机联系起来,课堂教学选择或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在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要采用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活动方式,基于体验式的、合作和探究的建构式学习。以“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为例。  相似文献   

6.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认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子概念及其关系,形成逻辑清晰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体系,提炼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所蕴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采取针对性措施,力求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发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一个重要的学习主题,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过程,与其它主题的学习紧密联系,对于中学化学学习至关重要.为了整合知识点和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连贯发展,依据现有研究、化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新化学教材、学生学情及认知规律,将"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的学习分为六个阶段,为学习内容和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合理的学习进阶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物质的分类转化思想和氧化还原反应是无机化学学习的两大支撑要点,纵观历年高考对化学方程式书写及配平的考查,绝大多数都以陌生情境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及配平作为考查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蕴含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特别是陌生情境中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及配平,能够深入考查学生在陌生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测试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化学学科思维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很多存在共存与竞争关系,铜离子与硫离子、银离子与碘离子除了沉淀反应外,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子显微镜下的实验现象以及改进后的双膜夹心电池电流的大小,证实了两组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依托单元教学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整合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知识,对学科教学中核心知识的学习进行整体规划,以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从制定单元规划、分析教材教法、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多元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整体单元教学设计,旨在厘清基于化学核心概念及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步骤。  相似文献   

11.
以高中化学沪科版必修第二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探索“大单元”教学设计对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完善“大单元”教学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助力化学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傅兴春编写,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学学科思想》作为“变化观”的理论依据,梳理了“变化观”的内涵并探讨了其教育价值,整理了2019年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变化观”的核心概念,以“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教学为例,设计促进“变化观”培养的教学活动,将“变化观”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3.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骨架,概念的建构体现了化学学科的思维逻辑。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主题引领课程内容学习,主题下的内容突出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根据"学习进阶"理论,提出用拼图形式表示化学概念建构模式,分析中学阶段氧化还原反应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最后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又是当前高考化学的考查重点,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深入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有效实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以浓硫酸与碳反应产物的实验探究课为例,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课程必须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必须以知识教学为载体,课堂教学就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所以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子,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新性地设计教学内容,突出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实验功能以及学科价值,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真正实现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正>化学学科注重考查同学们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需要同学们掌握全面的化学知识,并具有清晰的解题思路。与化合价相关的问题贯穿整个化学的内容,既包括了同学们认为比较困难的氧化还原反应问题,也包含了外层电子结构与成键能力等。下面就重点介绍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与化合价相关的问题。一、化合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物质组成元素价态的变化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十分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在于物质中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9,(34):158-159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凝练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让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从环节设置、问题提出,到模型建构,再到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化学学科理解的含义,教师增进化学学科理解的基础、关键以及归宿。设计了以素养导向的化学学科理解的圈层结构模型;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阿司匹林的制备合成三个教学案例,分别介绍了教师可以从强化化学知识的本源理解、提升学科素养以及践行学科育人三个方面提升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19.
曹艳  尉言勋 《教学考试》2024,(14):49-52
<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的考查很好地落实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陌生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化学中的高频考点和易错点。  相似文献   

20.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发展是用科学、合理、辩证的观点认识社会发展中各领域的问题,依据建立的化学视角,应用物质组成、性质和转化等相关知识分析解释环境、健康、材料和能源资源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应用物质转化、反应原理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本文在分析2019年高考(天津卷)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特点并对考生的作答表现进行诊断性评价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提升"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建议,为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