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曾听一位已有数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上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便提出一个问题:课文第一句写道“,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在片刻沉默之间,全班学生无不流露出困惑的神情,有的则把头埋得很低。见状,教师也不知如何引导与启发,只是一边不断重复着这个问题,一边用期盼的目光搜寻着大家。半晌不见学生举手,教师有些着急起来,便指名叫了几名学生来回答,但各个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情急之下,教师便只好自己开腔“:那就由…  相似文献   

2.
由于工作的需要,笔者进课堂听课多。听的课多了,也便发现了一个问题: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使用“集体回答”问题的多,而用“个别回答”问题的少;素质差的教师,质量差的课,学生“集体回答”的多,“个别回答”的少;素质高的教师,质量高的课,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的多,“集体回答”的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何种方式回答问题大有探究的必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我去市里听课,课上得非常精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一大半儿的孩子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孩子还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勇敢”地走向教师。当教师确定某位同学回答后,其他学生依然高举着手,叫着“我来我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大声自顾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的想法……当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回答时,一部分学生会长叹一声,  相似文献   

5.
一杯水……     
公开课前,执教老师端着一杯矿泉水,慢慢地,从三年级一班孩子的座位旁边走过。他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集中精力,注意品味空气中的‘香’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杯子举了举,问:“哪位同学闻到了杯中水的味道?”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他再次走下讲台,端着杯子,从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两个课例——例1: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已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语教研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借班上课.教学《爱迪生》一。初听便为其“以渎带讲,以读促思”的巧妙设计及“点拨”的技巧深深折服一当教师检查到学生朗读课的情况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她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老师佩服一当读完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4自然段。”  相似文献   

8.
有这样一则笑话:校长要来听课了。任课老师跟学生们打招呼,希望大家都举手发言。一个学生站起来对老师说:“要是我们回答不出来您提的问题,那不是很难堪吗?”老师略一思考,便补充道:“那么这样吧,会答的同学举右手,不会回答的同学举左手。”  相似文献   

9.
奖品     
这是一节识字课。学生正在学习生字。“谁认识这个字?”一边说,年轻的女教师一边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叶”字。犹豫了一会儿,几个孩子终于举起了小手。老师请一位小男孩回答。男孩儿怯生生地回答:yie,树叶的叶。微笑如花般在老师脸上绽放。“棒极了!老师要奖励你。”孩子们都睁大眼睛盯着老师。  相似文献   

10.
陈勇 《四川教育》2013,(12):33-33
一、引导学生善于倾听,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发出“正确的声音”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课堂现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因此,不少同学回答的是别人已经回答过的问题;一方面老师讲的正是当节课重点,而另一方面学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堂,何谈评价的高效?1.教师要以身作则。优秀的教师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使学生得到完整的表达机会,感到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雨,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矗了呵感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幽默     
证明了什么在上卫生课时,老师为了向学生们证明喝酒的危害,他从一个纸盒里取出一条蠕虫放进酒杯里。不久,蠕虫便浮在酒面上了。老师满意地问大家:“知道它证明了什么吗?”拉伊连忙抢着回答:“证明人喝下酒去以后,肚中的蛔虫便会全部消灭光。”意想不到的表扬上生物课时,库柏正在偷偷看一本童话故事集。老师见了,突然把他叫起来,问:“库柏,你说说看,鱼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水中?”库柏一时还没转过神来,仍想着书上小猫钓鱼的情景,便脱口说:“因为岸上有猫。”“说得很对!”教师满意地说。不当水手一条远洋货轮停泊在一个小港卸…  相似文献   

12.
林莉 《现代语文》2004,(10):22-22
不久前,我聆听了某知名教师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上,老师既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讲解,也没有拿出自己课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是询问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有哪些问题;让同学们一一提出来,由其他同学回答这些问题;当同学回答不出来时,老师适时进行启发、引导,仍由同学们自己来回答。整堂课就在学生自问自答的过程中进行着。听课老师的反映是:教学形式很新颖,但又觉得缺了点什么,用学生的话说:“老师,您好象没有讲什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独霸讲台,独舞于黑板前的情况已大为改观。然而,另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令人担忧:教师一站到讲台前,便抛出一组思考题,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并回答问题;课中活动也时时出现类似的师问生答情况。不少老师沾沾自喜,美称是带“问题”探究文本,是师生间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4.
杨秋香 《教学随笔》2007,(11):17-18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著名儿科专家林巧稚小时候,有一次上生物课,老师问道: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又问:“树叶是什么形状的?”不少同学答道:“是椭圆形的。”生物老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到山上去采集各种树叶。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那两个问题,这回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黄色的,还有紫色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的传统教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听着、答着犯困,便或玩、或打盹,或者思想开小差,于是大家在教改中大声疾呼: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改变被告诉、被灌输、被训练的地位。怎样改变 ?我们想出的一招就是:“换个思路备课”。比如教《太阳》这篇课文,老师备课不是像以往那样备自己讲的内容,也不是备自己“问”哪几个问题,而是想,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通读懂,还要提出自己乐于解决的问题。于是教师在备课时备了这样一个自学提纲在课堂上出示:   1自读课…  相似文献   

16.
赫耳墨斯一气之下 ,来到一所中学当了教师。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给学生订了很多书 ,并且布置了很多作业。他的教学赢得了普遍的称颂 ,他很快被评为特级教师。可是有一天 ,他偶然发现有位学生觉得书包太沉 ,把书朝垃圾堆里放 ,便大喊道 :“孩子 ,别糊涂 ,那些书都是对你考上神仙最有用的资料呀 !”不料学生却冲他吼道 :“我不要神 ,我要活人 !”。这是一个初中生在课堂上写的一篇寓言。笔者在某中学上《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课文时 ,要求学生以赫耳墨斯另一故事为内容 ,写篇讽谕性寓言 ,便得到了这篇让人心灵震撼的佳作。我从中听到了学生在不…  相似文献   

17.
“课眼”是指每一篇课文中画龙点睛之处。 杨朔在《泰山极顶》中写道:“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象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是的,戏有戏眼,课也有课眼,课眼就是一课的窗户,打开这个窗户,就能窥见全课。抓住课眼,也就能扣住学生心弦把课讲深讲透,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就拿初一的《伊索寓言·赫耳墨斯的雕像》一文来说,学生读了全文以后,认为文章明白好懂,有点钻不进去的样子。当老师问道:赫耳墨斯在问了宙斯的像价后,再去问赫拉的像价时,  相似文献   

18.
许维红 《班主任》2012,(12):35-36
这是一节全县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比课。引入新课前,上课的朱老师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小冯站起来先是沉默了半分钟,然后一边翻书一边结结巴巴地说出了答案。按常规,小冯回答完第一个问题,自然该换个人接着回答第二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是朱老师并没有说“请坐”,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必要的过渡.同样,要想上好一堂课,虽然很难做到节节课妙趣横生,但过渡也是不可缺少的.然而,有的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必要的过渡.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师指导学生学完生字,就说“下面大家来分析课文”,学了前面的自然段,则说“我们来分析下一个自然段”,段落赏析完毕,便说“我们一起来归纳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