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7,(1):42-46
明清之际是儒家诗学体系由解构到重构的重要时期,在描述晚明公安、竟陵等对传统儒家诗学的解构以及清初顾、黄、王等遗民诗人和钱、吴等贰臣诗人对儒家诗学体系的重构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回顾了学术界对明末清初诗学研究的状况,充分肯定了已有成绩,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天人关系三方面论述了传统儒家天人观的人文主义特征,从基石范畴上说明了传统主流文化的非宗教神学的发展路径,并从对比的角度揭示了中国传统人文主义与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差异及两者不同的发展前途,从而为清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明清之际,天主教来华耶稣会士为在中国顺利传教而附会儒学,开始把儒家经典译介到到西方,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以四书、五经为基本研究本体,将先秦儒家经典的译介时间界定为学习化用和研究三个阶段,探讨儒经译介的文化适应背景,分别梳理四书和五经的译介历程,分析儒经译介对当时西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图重现这段重要的东学西传翻译史。  相似文献   

4.
王涛 《考试》2008,(Z2):82-84
阶段特征明清之际(17世纪-18世纪)是中西方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5.
石春艳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12):113-117
明清之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天崩地解的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思想界开始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思考。众多一流的思想家在继承和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表现出了自己的现实性、民族性和进步性的特点,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既辉煌又独特的时期。  相似文献   

6.
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中蕴涵着鲜明的人本思想,高校可承继这些思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从而促进人本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中蕴涵着鲜明的人本思想,高校可承继这些思想,将人本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人本管理,加强“人本”教化,从而促进人本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社会的治与乱无疑一同孕育于当时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之中。一定程度上讲,区域生态的恶化是明末社会大乱的原始动力,各地区复杂的生态地理又为其蔓延构筑了天然的屏障。然而,区域生态资源的严重缺陷,无力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时至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事实上也是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生态一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动乱过后广大地区却走上生态“原始化”的漫长历程,与此同时的则是“人居环境”的极度衰退。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 ,世界文化迫切要求跨越人为与自然的壕堑 ,实现历史性的交往。澳门岛上的中外接触缩短了地域距离 ,击穿了闭关政策 ,建立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围绕澳门的文化交流 ,创造了平等对话、学术传教、双语融通、经济支持等特殊形式 ,使文化交流更为宽泛持久。然而 ,近代殖民主义的大炮极大地破坏了这种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自清代以来,明代就被认为是骈文的衰微期。其实,晚明骈文已从明、暗两线振起。明线主要表现为四六表启走向繁荣,特别是启文盛行;暗线则主要表现为不以“四六”为名,但具有骈文之实的六朝文流行,序跋、辞赋等都可使用骈体。清初骈文延续这一态势,但偏重于学习六朝骈文而不是宋元明四六,从偏于应用性转向更重文学性。这种演进不仅实现了骈文对“四六”的超越,完成了体裁、题材和风格新变;同时又追认六朝之文为骈体,区分骈文为六朝体、唐体、宋体,批评宋元明四六局限于馆阁公牍等,从而确定了“大骈文”范畴,进一步彰显了骈文的文学性和审美性特征,推动了清代骈文的复兴,促进了中国骈文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作为科学史的奠基人,乔治·萨顿认为科学的真正价值在于科学的精神价值而不是工具价值,科学的进步性和统一性使科学史成为人类文明史的中心。他意识到科学和人文的分裂,因而提出了"新人文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新人文主义开辟出一条以科学为基础的新道路。新人文主义人性化的科学史是旧人文主义者与科学家的桥梁,人们以谦逊和宽容的态度正确地认识科学过去的辉煌结晶。新人文主义为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意大利画家们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所关注的复兴古代文化、建立人文主义思想、发展近代科学和传播世俗文化四个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借鉴,将欧洲绘画艺术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在西欧文艺复兴史上,有一个常让人困惑而又不解的文化现象:自14世纪始首先在意大利勃发,继而向北流播的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启蒙思潮,在酝酿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和反教廷的宗教改革、推动西欧的历史进程之际,却自15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开始衰落,到16世纪则跌落“为真正的低潮”,随之又在教会传统势力的围剿下荡然无存。意大利最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享有“近代  相似文献   

14.
一代词人曹尔堪是明末清初词坛的重要人物,其前期词代表了明末词坛的主要倾向,后期则引导了清初词风的重大转型。文章试就其前后期词作不同风格的研究,说明明末清初词风的整体转变及走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以屈原伦理观的“忠信”核心,价值取向与美善观,以及对于道德作用和社会功能的认识等方面,与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有关德目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之间同中有异的关系和造成异同的文化诸因素;论证了屈原的伦理观汲取北方以儒家为主的伦理思想精髓,而以南方不受严格礼法束缚的荆楚民族文化加以改造,再注入其爱国情操和洁美品格,使之具有崭新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之际,儒家思想对其有所接纳,也有抵制。二者的冲突,也突显了中西两种文化在交汇初期的差异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再次审视基督教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差别固然存在,但取长补短的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才是促进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共同发展的利器。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将西方文化视作始自基督教兴起、希腊化的罗马帝国衰亡以后,从蛮族入侵的废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基督教在西方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中的影响是巨大而持续的。在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崩溃所造成的巨大空隙之中,是基督教统一了西欧,“教会用它自己的精神传统统一了罗马文化的社会传统,并因而在一个既需要社会领袖又需要宗教领袖的社会中起着双重作用”。基督教自兴起,即以不可遏制的势态向西传播,并填补了蛮族入侵与西罗马帝国灭亡所造成的巨大空隙,奥古斯丁与尼禄的帝国转而成为君士坦丁的帝国,基督教得到官方承认,成为渗透人们社会经济与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督教以其顽强不息的精神成为贯穿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难以动摇的主导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人文主义角度研究西方语言思想与修辞传统,分析语言中所蕴含的主体意识与主观精神,凸显语言在文化形成与传承、民族的诞生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揭示西方人文主义语言思想与人文修辞传统的深度契合与历史渊源关系,旨在更明确地认识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关联,由此促进两个领域的共融互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与学界通常认为的明清两代诗歌思想截然有别的认识相反,本以为,明清两代诗歌思想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批判承联系,表现为一个否定定的完整的逻辑上升历程。按这一认识,本力求清晰地描述明清易代之际诗歌思想的诗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明代以前,我国科学技术著作的翻译几乎是个空白点,士大夫们把科技看做"方伎",他们本来就不重视科学,瞧不起翻译,更不用说所谓"方伎"的翻译了.《隋书·经籍志》曾载有随佛经传播到中国的天文、数学、医学方面的书籍十多种(这里面还包括一些迷信的东西如占卜、巫术),但它们是否都译成了汉文却没有说明.(唐)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北周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