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教学常常停留在说明文阅读方法的指导上,包括信息的提取、筛选、概括等等方面.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收获不多.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发掘科学类文章的文化性,以文学性的方式传达,也许是一条好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2.
教材分析 1.《岩石的组成》这节课要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物,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二是利用工具,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发现岩石的成分,培养其观察身边矿物的浓厚兴趣。了解学生关于岩石组成的初始概念,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科学概念转变,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以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探讨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交融,探究中国建筑美学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层次。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5.
鲁桂红 《科学课》2009,(1):36-38
教材分析;《鱼儿的奥秘》一课选自大象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访鱼儿》。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本单元以学生常见的动物——鱼做为切入点,自然生成了《鱼儿的家》、《鱼儿生活得好吗》、《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鱼儿的奥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课题。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结束课,通过前期的层层铺垫,本课最终将教学目标指向了“鱼类的共同特征”这一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7.
教材解读及学情分析:《蚕姑娘》(苏教版第四册)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文章用7个自然段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的篇幅比较长,要求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好在课文的语言生动,句末押韵,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的段落结构相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文的这一特点,帮助学生突破背诵难点。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结合生活…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来达到指导学生学习的目的。通过对作者思想的理解,来加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最终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课堂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平台,而教学设计的精心与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师应精准把握教学,重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和素养培育,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活化历史课堂,达到为课堂"增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五第十一课选了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发现该文有几处小小的失误,现简析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1.
【课标·教材·学情】 预习阅读有关胡适的文章,了解本文的背景,为理解母亲性格打下基础。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主要学会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思想内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说课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人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项目教学中采用情境导入——动手实践——分析探究——反思评价——项目拓展的教学思路,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美术版第六册第十课内容。本课是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龙是中国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形象。它曾经是原始人崇拜的图腾,象征着幸福、吉祥、威武。现在,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与创造表现中加深体会并增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肖莉 《小学语文》2010,(1):26-29
【教材解读】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4》,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此文属于第四单元,主题是关于“夏天的趣事”。教材通过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介绍了蜻蜒、蚂蚁、蝌蚪、蚯蚓、蝴蝶、蜘蛛等夏天常见的小动物的特点,而其中大多数是昆虫。编排此文目的是借助儿歌识字,同时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自然界。通过对本课的阅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生命产生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乐于识字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引导学生借鉴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发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新知识,并能用它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速度”一节进行深度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挖掘其蕴含的科学思维元素,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重难点,结合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针对该教学重难点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希望给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帮助。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通过体育方面的崛起使学生认识祖国的富强,为学习后面的内容作铺垫。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懵懂的时期,只要能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本课内容包含体育、奥运、冠军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对比体验必能使学生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