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明威对"迷惘的一代"的称谓是不满的,而这种不满明显地体现在了他的小说、自传之中。本论文将从与这一文学流派相关的作品出发,对"迷惘"这一主题做一次重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在他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成功地塑造出了“迷惘的一代”的艺术形象。但由于他的冰山创作原则的原因,人们又难以理解那些人物因何苦闷彷徨、无所事事、心灵空虚,象飘零的灵魂一样到处流浪。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了探讨: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碎了他们的心灵和身体;二是战后美国社会现实的变化和他们对此的不适应的矛盾;三是海明威本人的经历和体验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3.
4.
宗教困惑一直是"迷惘的一代"不断重复的主题。是否真的像尼采说断言的那样"上帝已死"?带着如此疑问和对答案的探究,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中,映射出他复杂的宗教观:基督教传统夹杂着多神崇拜和对自然的敬畏。  相似文献   

5.
《太阳照常升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一战的作家,他身心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重创,和那个时代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在他的创作中也反映出对于一战后混乱社会的无助、痛苦的心情,即所谓的“迷惘的一代”,而这种流派的风格在《太阳照常升起》这本小说中显得尤为明显,本文将主要从作者个人经历以及小说的情节设置上根据原型理论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故事梗概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勃莱特·阿施利夫人相爱,勃莱特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勃莱特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19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  相似文献   

7.
《太阳照样升起》是美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迷惘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的作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几个流落在欧洲的美国青年的生活情况。本文从“迷惘的一代”的特点出发,通过分析海明威在小说中对主人公杰克的描写,连同时代背景,外界原因,来讨论海明威着意表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特别的英雄主义。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因此在世界坛上具有很高的学价值。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迷惘青年的心声。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迷失,而是在绝望中挣扎,寻找出路、追求完美,实现个人价值。  相似文献   

9.
战争是证明男性气概的最佳场所,战士也是历史上男性气概的典型示范。战争中体现的“勇敢”“威武”和“荣耀”等精神是评判男性气概的主要内容,形成了男性气概的传统。而海明威,作为书写“男性气概”和“迷惘一代”的杰出作家,显然意识到了新时代对于男性气概提出的新要求。他笔下的男性气概以及对“海明威式英雄”人物的塑造都有对传统男性气概的颠覆和对新时代男性气概实质的思考。因此,与其说海明威笔下“迷惘一代”的男性气概因战争而被阉割,毋宁说是经历了战争之后,对于新时代男性气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当中充满了悲观和虚无色彩。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以及萨特等的存在主义的追溯,可以从哲学层面上加深对《太阳照样升起》的认识。同时,这部作品亦折射出悲观和虚无乃是"迷惘的一代"思想当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被公认为“迷惘的一代”的开山之作。本文试图采用接受理论的批评方法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文章首先论述了作为作者的海明威和作品主人翁的杰克·巴恩斯并不属于迷惘的一代。接着 ,文章运用接受理论中关于“期待视界”的概念 ,分析了为什么二十年代的读者会把《太阳照样升起》理解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及其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最后 ,运用“未定点”的概念分析了同一部作品造成完全不同的理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孟蝶 《华章》2013,(18)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着重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代人的心理变化过程,描述了这代人从迷惘到探索,再到充满希望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那一代人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普遍生活得漫无目的、奢华迷醉,之于爱情,也是一团纠结。但是,他们最终找到了精神和情感的出口,坚强的从历史的伤害中走出来,走向新的生活和希望,成为了一个“打不垮的人”。  相似文献   

13.
只有建立在民主和平等基础上的大众化职业伦理诞生之后,职业教育才会诞生.新教伦理就是基于教育平等权的大众职业伦理.虽然新教伦理和世俗化的职业生活联结在一起,但是仍然没有超越人文主义者的贵族意识.因此,新教伦理并不是催生职业教育实践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教伦理是宗教改革后教义的产物,本身秉承了西方理性的文化渊源。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理性的实质,不管是路德的天职观、加尔文的预定论及它们倡导的入世禁欲主义,都包含着理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5.
作为经历一战有影响的作家,"迷惘一代"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写作特点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他们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创新,对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而"迷惘的一代"文学又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通过对欧内司特·海明威生平和作品的分析,揭示出"迷惘的一代"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18.
肖迪文 《考试周刊》2011,(42):37-39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历史—社会学的方法,他在禁欲主义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之间找到了一条内在发展路径。马克思·韦伯看到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禁欲主义精神缺失,人们失去了自主精神。但是,他对矛盾背后成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究竟资本主义的文明病是什么,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同中世纪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相比,17世纪新教对科学显然发挥一种崭新的促进作用,这种新教伦理不仅在客观上培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使科学作为社会建制合法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学家献身忘我的科学精神;这种新教伦理不仅对科学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科学与宗教的分离,从此科学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前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强调主体的精神文化气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着现实的启发意义。马克思唯物史观注重人的历史作用和人的进步 ,必然强调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培养对历史进步的作用。新时期里具备相应精神文化气质的历史主体 ,才能承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