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萤火之森》是绿川幸老师又一部美丽的作品:幽婉淡定的文本叙事中,饱含着浑然天成的脉脉温情与屡屡惆怅。动画内容由浅吟低酌的爱情落笔,一面探寻生命的本质,一面澄思人与世界之关系。看似"常规"的外显形式,更是囊括进诸多有关灵魂万物的审美因素。  相似文献   

2.
"怀旧旅游"作为当今旅游的一大热点,对于云南这样具有发展优势的旅游大省的旅游的"二次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怀旧旅游",及其对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的作用的分析,旨在提出发展"怀旧"旅游产品是适合云南旅游发展和促进"二次创业"举措。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被认为受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影响,人们把其和《1984》一并归入反乌托邦文学的范畴。事实上,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误会,在对乌托邦文学的悖反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并不是一个太平盛世,然而近十几年来的"上海怀旧热"中,散文作家们大多选择那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与故事为书写对象,集中宣扬旧上海中产阶级精致的生活方式与优雅的趣味,以适应目前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话语建立与扩张的需要。"上海怀旧"的散文作品与商业领域的"上海怀旧"相辅相成,共同引导和推动了中产阶级以及怀有中产阶级身份向往的人对于"上海怀旧"的消费。而"上海怀旧"作家们只关注旧上海历史最浮华的表面——极其物化的一面,正说明了这"物化的""消费主义的""充满中产阶级趣味的"的一切,是符合他们的"理想"的,是他们"上海怀旧"的真正的表达核心。  相似文献   

5.
就某些当代作家的审美习惯来说,含混暧昧的现代性经验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譬如在面对纷繁芜杂的历史裂变时,他们并不特别重视艺术审美对人心的疗救作用,反倒更倾向于对自我心灵幻象的模拟与再造。玩味和耽溺其中的沉沦快感,  相似文献   

6.
知识社会学证明了人类社会有两种思想体系,即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前者的功能为维护现行秩序,后者则为反对现行秩序。人类历史的更替和演进在观念的维度上可表达为意识形态与乌耗邦之间的振荡。当乌托邦取代了意识形态之后,自己亦相应地变成了意识形态,并创造出自己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关于上海的"文学怀旧"热潮是官方文化导引方向和商业文化消费模式的合谋,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作为"上海怀旧文本"的一个特例,既体现出对于怀旧热可贵的反思态度,却又未能完全独立于消费文化的牵制之外。本文通过反思这一"反思型怀旧"文本,从小说的三个中心意象及其兼含反思性与消费性的矛盾特质来挖掘《长恨歌》丰富复杂的文化态度,以及这部作品对于构建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中篇小说,小说里描述着很多的怀旧成分。其中主人公盖茨比对昔日恋人黛西的追忆,使他与喧嚣浮躁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陷入过去的漩涡而无法自拔。继而成了造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以数字化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虚拟现实性的网络艺术。因虚拟现实性的网络艺术体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审美乌托邦情结,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起来。如果我们把由网络艺术所营构的虚拟现实世界,称为新审美乌托邦,那么在此之前的审美乌托邦,我们则称之为传统审美乌托邦。二者虽然有着种种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都是试图通过审美的、艺术的途径来改变现实,创造出另一个完美的世界,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在这个全新的网络时代,我们建构的审美乌托邦必须具有以下特点:要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化的发展趋向,要立足于现代人的心理需要,还要依托于现代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论文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文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文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一种新的触及.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乌托邦”在国人的心目中几乎是“空想”、“不科学”等名词的代称,遭到学者们广泛的批判。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审美乌托邦”同样遇到了人们或多或少的偏见,成为许多学者批判的对象。事实上,乌托邦并不总是虚无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超越。同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乌托邦”思想也并不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一种空想的、消极的审美救世主张,它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在社会政治领域进行了多方努力却无效而终的情况下的一种理论自觉,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转向。因此,梳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关系与区别,对于正确认识乌托邦与审美乌托邦的价值与作用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极其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显示出了大量的怀旧成分,这里的怀旧既是个人策略,也是社会批评策略,它让人在回忆中重构生活的诗意,对现代社会作出反思与批评。  相似文献   

13.
怀旧是一种想象化的时光追忆,一种情感化的生命体验,一种诗意化的生存艺术。在回忆的审美心理基础之上,怀旧的审美本质表现为怀旧者对过去的生活事实和情感经历,在心灵当中的审美再造和艺术重构。怀旧的审关心理指向是感伤之关和彼岸之关。  相似文献   

14.
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都具有观念的特征,两者在形式、内容与功能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本质上,乌托邦并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乌托邦具有引导人们超越现实的能力,它对于社会发展而言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意识形态则往往以维护当前的社会存在为目的。混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阻碍着人们对于乌托邦的正确理解。在实践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现实标准和价值标准来区分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5.
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之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诸侯纷争、边患不已、繁杂徭役以及投荒谪边等,造成了大量的游子现象,使游子思乡的哀歌久唱不绝。  相似文献   

16.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7.
从永恒主义教育哲学到对我国教育研究中"传统热"的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旧情结作为慰藉心灵的因素应给予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但它膨胀、溢出而成为一种复古倾向从而作为回应现代文化危机的策略 ,应给予批判。我国教育研究中的“传统热”和永恒主义教育哲学的复古倾向相比更有它特殊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乡愁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巩占龙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52-53,64
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既表现为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和追忆上,交织着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融入了时代的内涵,上升为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寻上。另外,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还体现在对地域语言的运用和截取上,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入诗,重视对民间风物、琐事的抒写,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