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者们对课堂教学文化重建问题给予了较大的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存在着片面化、单向化、去实践化等不足,理论研究的不足影响着其对实践所应发挥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要真正促进课堂教学文化重建,研究者就应在尊重课堂教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现场,与一线教师紧密合作,共同探索与解决课堂教学文化重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对课堂教学文化进行有效重建。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变更,更是一场课程文化的变革,处于课程改革关键部位的课堂教学,其文化型态的变革更是首当其冲。新课程呼唤中小学课堂打破隔离、守成、控制和中庸的传统教学文化型态,构建合作、开放、民主和创生的新教学文化型态。  相似文献   

3.
重建课堂教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文化的冲突与适应问题,通过解析课堂教学原初的文化底蕴以及我国课堂教学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探寻课堂教学文化重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文化,就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与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遭遇了文化冲突,教师教学陷入了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向感迷失;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降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困难;教师教学观念模糊.针对以上问题可从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生态型的师生关系三方面重建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然而传统的课堂文化却不能为这种理念的健康成长提供"土壤",长此以往课堂教学改革必将走向形式化,最终无功而返,因而课堂文化的重建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应把工作中的重点放在重建课堂文化上,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并阐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想与灵魂;指出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给出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走向教学重建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突发困境作为教师课堂引领决策过程中的“问题空间”,集中体现了教师专业实践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分析课堂教学突发事件实质上是不可预测的新的动态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认为教师从现场的教学心理环境出发,及时有效地将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巧妙地转化为积极的新的动态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顺势走出困境,有利于重建课堂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从教学组织的层面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规范。虽然随后从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人们从各种视角和立场深入研究了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发生了迥然变化。但是,毋容置疑在当下学校教育场域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同步教学"为主导范型的课堂教学行为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本文运用概念史的分析视角,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佐藤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为背景,围绕"目标、内容、方法"等课堂教学元素,运用批判反思的方法论视角,检视五大课堂教学模型从自然主义、观念主义、实验主义、结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演进历史进程中,如何在课堂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中阐释教育"成"人这一大问题的课程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摒弃形式主义和盲目量化,才能走出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赋予课堂教学评价新的活力。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应该是促进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而不是为了区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之高下,更不能是为了管理意义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贺艳萍  任明力 《广西教育》2012,(26):14-15,19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踏踏实实地落实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然而往往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的落实,割断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之间的联系,影响了学科的育人价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维度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化是师生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集体性文化,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重构聚焦于教师与学生学习力的生成。教师学习力的生成途径为:开展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的再学习意识;重视团队合作,建立教师间相互学习的机制;充分调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学生学习力的生成途径为: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重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善于运用多元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绩效;利用成就目标定向,进行自我激励;成为教师学习的合作者。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文化:教学转型的内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文化具有根源性、隐蔽性、持久性、惰性的特点,正是因为文化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当前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在变、但教学行为不变的现状。课堂教学的转型,关键在于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但文化是无形的,所以,一方面,我们应致力于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也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使他们尝试用新的文化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在线教学在2020年之初仓促之间闯入中国人生活,大约2亿中小学师生在实践在线教学。在线教学的现代性冲击和遭遇的传统问题,迫切需要基于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深刻影响而重新定义教学;构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环境下,具有网络化环境、交互式平台、即时性反馈为基本特征,互动性与参与性结合、选择性与自主性结合、生成性与增值性结合、高激励与高效益结合的文化氛围;真正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而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传统的教育教学理想付诸实现的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即引导主体获得人类和民族文化的同一性,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建立主体的文化自信,实现人的文化本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本质上是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一种特殊的文化实践过程,其基本方式是文化理解与认同、文化反思与批判、文化觉醒与自信。挖掘课程知识的文化元素,增强课堂教学的文化敏感性;促进学生与文化的相遇,引导文化回应性学习;聚焦于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课堂文化实践,是课堂教学中文化育人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本身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的。课堂教学文化就是在课堂环境中,由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学习、生活、交流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复合体。具有渗透性、整合性、持久性、自在性与自为性、民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文化作为审视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文化属性,决定了成人教育教育目的的功利化、教育内涵的狭隘化以及教育知识的学科化。要实现现代课堂教学文化的回归,需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向作用、立足本职工作的奠基作用以及发扬生活热情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从而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以“一堂课”为落脚点的评价方式,忽视具体课堂教学与教学总体设计之间的差异,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基于培养少数“尖子生”的选拔性评价观,忽视学生的层次性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以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从而导致一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华而不实";以"一堂课"为落脚点的评价方式,忽视具体课堂教学与教学总体设计之间的差异,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基于培养少数"尖子生"的选拔性评价观,忽视学生的层次性和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以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促进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连结知识与学生发展的纽带,这是由文化在这两方面的意义决定的。课堂应该成为文化传播的中心,着力于文化的选择与加工,激励文化的变革与创新。讲授文化应传递学科知识中的文化元素,提升课堂讲授的文化品位,警惕课堂讲授中的文化衰减,保持适度的文化隔离。  相似文献   

20.
袁晓松 《集宁师专学报》2010,32(1):58-63,67
积极推进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但是,其实施过程仍然缺乏具体的程序指导或实践模式。课题组开展的“高校研究性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的研究”,对于解决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确立教学目标,分解学习内容,建立研究性小组,组织成果展现,引导学习深入,实施学习评价,组织教学反思应成为研究,挂教学实践程序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