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其作者资料介绍、相应作品赏析等特定编写体例,既为教师减轻了作“传声筒”的负担,又为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这种体例却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大的浅尝辄止的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感受与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较大程度地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笔者本着“用生命感受、用心灵交流”的原则,在作业设计艺术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精读作品,感悟、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内涵,围绕…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以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直接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中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而一首声乐作品的创作则与之不同。它是由歌曲的词、曲作者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创作出来的,只停留在乐谱上,人们不能直接从乐谱上感受和欣赏,只有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情感,浓缩、提炼、升华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给观众。即用歌声把声乐作品介绍给广大的听众。  相似文献   

3.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鼓励学生勇于“班门弄斧”。长期以来,我们把教材中的作品总视为完美之作.老师总要千方百计地为作品找说法,即使错了也是如此,学生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异想天开”.这又怎能谈得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要敢于“班门弄斧”。让他们知道作家并不神秘,作品也不见得美。课堂上,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作为阅读者个体,彼此的感受不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用单一的模式尺度来衡量美术作品,而是更多地把目光从“现象”移至“本质”。而解读一幅绘画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感染力更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创作中如何带领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的情感认识呢?  相似文献   

5.
绘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在以人物为主的绘画中,造型离不开动态,并且人物动态刻画是关系作品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影响人物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影响到作品思想内容的传达,影响到绘画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品在思想内容上,着重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揭露和控诉了封建主义的“吃人”罪恶,体现出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一作者在探索“人生究竟地什么”时的困惑和痛苦,在艺术表现中强调了这部作品在景物描写上的多样性,生动性,简洁性,以及它的不成熟之处。  相似文献   

7.
“留白”,作为中国画创作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想象的一片蓝天,为艺术鉴赏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综合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驰骋思想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演绎,去“补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适当运用“留白”手法,  相似文献   

8.
要使合唱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充分挖掘、发挥出来 ,艺术地再现给听众 ,就要对合唱作品从时代背景、思想内容、速度、力度、表情述语、体裁风格、动静、明暗、层次、声部和谐等方面进行艺术的分析与处理 ,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合唱艺术取得成功 ,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音乐、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而且一开始就是三位一体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共同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和舞蹈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调动读者的想象。由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很强,几乎能将世界上的一切情景、事件、色彩、声音甚至气味、感觉、心理状态都能描绘出来使人感知,而且言辞表达的内容明晰确切,所以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只需要简明的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表达得清清楚楚。同时,文学语言能使人由感受体验迅速、直接地趋向认知思考,便于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的深入把握,因而文学就成为所有艺术形式中思想认识作用最强的一种,所以又说“文学是思想的艺术”。然而,正因为“文学是思想的艺术”,它所描绘的形象又必须借助  相似文献   

10.
学是美的艺术。也是“真”的艺术。这里所谓的“真”是指学应当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在当下的语教学中。关于学作品艺术真实性已成为师生无法再回避的话题。例如关于《木兰诗》中木兰从军十年仍未暴露女性身份,许多学生认为这样的情节实在夸张过头。并以此怀疑作品的艺术价值。这类问题让很多教师左右为难.我们究竟如何面对语教学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呢?通过《狼》一课的教学,我对学作品艺术真实性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那种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肢解,进行过多的理性切入,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题型,枯燥地反刍老师课堂上的分析内容的做法,我不想说三道四,评头品足。我觉得有一些常被我们忽略而又相当重要的问题,应当引起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承载着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感受、体验、思考和判断等等。不管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评价,但使作品活起来、使作品具有魅力,使作品的主题具有震撼人心艺术效果的,最终不是抽象的理念,不是教师通常归纳出来的通过什么表现什么的主题条文,而是作家对生活、对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一部建构宏伟、场面壮阔的长篇小说,包括《火花》、《自由》、《曙光》三部曲,本文从四个方面观照评析了这部宏篇巨制;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评介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条件等;以“土地”问题为视角,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联系的广阔视野透视了作品讴歌土地情结,展示社会风云的广发和深度;从创作方法、艺术特色、作品的风格等方面评赏了作品的艺术成就;从“时代的局限性”出发,评说了作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3.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话题。童庆炳先生试图通过引进“题材”的概念来解决这一纷争,但对于形式与内容何以产生、形式与内容生发关系的动力何在等诸多问题依然得不到圆满的解答。从艺术的起源和消费来看,艺术的主体,包括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忽视这一因素,作为“问题”的问题就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4.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说明自古以来,真正知音的批评者不可多得,道出了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的困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诗歌是贵族文学,大部分诗人几乎都有从政的经历,都有过高层的政治体验,这种体验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真正体会,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对教师的讲解无动于衷。这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有关。学生们不仅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情怀无法参透,即使一些涉及人生哲理、生活体验的作品,他们有时也无法深入体会,只有对少数的题材,学生们才会感兴趣、才能有较切身的体会,比如爱情、离别、相思、思乡等。因此,就内容鉴赏层面而言,学生们只能选择性的接受。笔者认为,古代文学很适合中老年人学习,而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古代文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放在作品的背诵方面及对作品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至于作品的内容,有一些还是需要学生步入社会后仔细品味和解读。当然,这不是要求老师不对作品内容进行讲解,而是在内容与艺术鉴赏教学上要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5.
许和平 《教师》2013,(28):107-107
深度阅读鲁迅作品,利用鲁迅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实现对中学生的有效引领,是教师不能忽视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内容丰厚,很有深度,我在教学鲁迅作品时是从以下三个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1.读——划拨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抚摸式地阅读体悟鲁迅的作品是严肃的作品,所以我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有一种严肃感、虔诚感,要认真仔细,从作品的开头到结尾,一个字一个字地抚摸下去。我这里说"抚  相似文献   

16.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会成功的。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7.
作品认定的“艺术无价值论”是著作权法理论与实践的主流观念。“艺术无价值论”受审美无歧视、作品类型法定与开放艺术观三种观念的影响,这导致作品作为艺术形式的属性被忽视。事实上,审美无歧视仅支持作品的审美价值无著作权法意义,与作品为艺术形式并不冲突。作品类型法定不符合著作权法的规定以及艺术创作的原生秩序。开放艺术观是对艺术创新的描述,体现的是艺术理论的多元性,而非艺术丧失规范意义的托词。艺术在作品认定中的价值在于将作品的基本特征界定为艺术形式,因而保护不属于艺术形式的客体必须采取法定主义,且符合多元艺术理论的各种艺术形式是“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的解释边界。作品类型是艺术形式的细分,是权利差异化建构和在作品认定个案中进行类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意图和寻找“切入”点。《药》是篇小说,它的教学意图无非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及其艺术表现力,并且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等。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学意图也大致如此,不过各有侧重罢了。意图一旦确定,用什么手段来切入更是个关键,更是个很见功底的问题。切入手段的选择,首先是要看能否切入文本内涵、揭示文本的要旨;再看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能否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作品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一个“文以人传”的误区。其结果是学生感受更深的是鲁迅的人格魅力,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反而在接受层面相当程度地被消解了。要想走出误区,我们必须放弃那种把作品教学变成作家教学的简单做法。  相似文献   

20.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就所读作品而言,"读"是对所读作品内容和感发点作必要的交代;"感"是"根据感发点进行联想,谈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