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Пётр Илъ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840年5月7日出生于维亚特卡省的沃特金斯克,1850年进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1859年毕业,后在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1861年考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1862年成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今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学生。他一生中创作了各类题材的作品,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通过对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创作背景及音乐中具体乐章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柴科夫斯基<悲怆>交响曲的音乐风格及这部作品带给世人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静 《考试周刊》2011,(42):36-37
一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他自幼便显露出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俄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评论家柴可夫斯基是举世公认的俄罗斯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840年出生在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里。  相似文献   

5.
6.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是一部杰出的艺术作品,作品中以巨大的悲剧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并深刻揭示出了悲剧的审美本质。本文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出了《第六交响曲》审美学上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是他的创作高峰,也是他一生创作思想的总结。该作品第一次打破惯例,在交响曲中加入合唱,在曲式、和声、配器方面也作了种种有益的探索。该曲不仅预示了各种现代音乐的先兆,也为浪漫主义乐派开启了大门,是一部永垂史册的交响音乐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第六交响曲》是西贝柳斯的晚期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除了在备受关注的旋律与和声等方面之外,织体结构的精心设计是该作品较为突出的创新点之一。该交响曲在织体的发展过程中凸显了织体变奏的发展特点,本文将从该角度出发,对织体变奏技法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变奏的变化统一特点(变奏中具有"变化因素"与"不变因素"),将织体变奏技法分为"织体作为不变因素的织体变奏"与"织体作为变化因素的织体变奏"两类,并将其与旋律相联系分别进行论证,试图从中总结出主题之间织体结构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张熠 《文教资料》2007,(12):121-123
通过对奏鸣曲、交响曲的简述,结合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分析,说明了奏鸣曲在交响乐中的运用,认为这部作品中奏鸣曲式的运用更加确定、体裁更加完善,体现了奏鸣曲对音乐的统一与发展,也体现出人类理性思考在音乐实践中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柴可夫斯基是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与梅克夫人的旷世奇情广为人知。一封用音符谱写的情书——《第四交响曲》流露出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真挚的情感。本文试从《第四交响曲》中体会柴可夫斯基对梅克夫人的浓浓深情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1.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中最为杰出的一位代表,也是最受欢迎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被俄罗斯人民骄傲地称为“俄罗斯音乐的明灯”。他的作品不计其数,《第六交响曲》(也被称为《悲怆交响曲》)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首交响曲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恐怖、绝望与失败等情绪,也可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爱情观的具体体现。柴科夫斯基一生所创作的作品都可以用一个“悲”字来形容,而《第六交响曲》则是其最高境界,文章具体阐释了该曲中“悲”的寓意。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以“田园”作为标题,于1807年到1808年之间完成。贝多芬非常喜爱大自然,他常常独自在维也纳的郊外散步,有时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有时站在小溪旁,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观赏着大自然的魅丽风光。贝多芬常常对朋友们表达对大自然的酷爱,也是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下才使贝多芬运用“田园”这一特定标题描绘出这部栩栩如声的“乡村风景画”。  相似文献   

13.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是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忧郁、孤独、哀愁,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生动地体现了他人生的悲剧和悲剧的人生.本文从柴可夫斯基所生活的历史时代、俄罗斯民族文化、人文环境及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不幸婚姻、与梅克夫人之间"柏拉图"式的交往等主客观因素方面,运用音乐学、美学和民族审美心理学等方法,以多元视角分析了<第六"悲怆"交响曲>中"悲剧性"特征产生的原由及其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4.
贝多芬的音乐占特殊地位的是他的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面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传统,吸取了法国大革命音乐的各种成果和富于英雄性的音调,凝聚了德、奥民族音乐的精华,因此,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结构严谨、完整,手法简练、明快,发展紧凑、均衡,主题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雄伟气魄,代表着贝多芬的艺术风格。恩格斯曾经说过:“要是没有听过这部壮丽作品的话,那么,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作品也没听过。”  相似文献   

15.
肖斯塔克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那独特风格的旋律、律动鲜明的节奏极具艺术感染力,牢牢地捕获了听众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刘姝 《青海教育》2010,(4):39-39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州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莫扎特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舞曲等领域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超过自己前辈和其他同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其中钢琴作品无论在数量上或艺术上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其全部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一点看,不可否认莫扎特是欧州音乐发展史上罕见的天才作曲家。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经典的音乐华章之一,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音乐的盛典,还带来与黑暗现实抗争的勇气和激情。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让民众在黑暗无力中彷徨,而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为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希望和力量。200余年已过,那激昂奋进的乐曲依然响彻云霄,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它的魅力。该文基于多视觉角度,全面诠释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希望能够尝试着从更加多元的角度探索其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8.
西贝柳斯是十九世纪末北欧音乐界一颗冉冉升起的闪耀新星,他的音乐几乎包括所有的音乐体裁,其中交响乐是他创造的音乐中最为优秀的部分,也是最能够体现西贝柳斯音乐天赋的体裁,本文拟对西贝柳斯的《a小调第四交响曲》创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所有俄罗斯作曲家中,在全世界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恐怕要数柴科夫斯基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曲》,又名《悲怆交响曲》,既是他创作的顶峰,也是他对人生、命运、爱情、婚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切感受后在音乐上淋漓尽致的抒发与倾诉。“让他们猜猜看吧,”在他写给侄儿的一封信里提到他准备写作的这首乐曲时柴科夫斯  相似文献   

20.
作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罗斯社会运动高涨的条件下出现的一个社会文化力量——"强力集团"的重要人物,鲍罗丁可以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六十年代末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鲍罗丁一生创作了三首交响曲,而《第二交响曲》对于鲍罗丁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这部作品体现出了古俄罗斯勇士昔日的英雄业绩及其大胆、豪放的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也体现出了鲍罗丁在音乐中对生命的渴望。本文将从鲍罗丁的生平、俄罗斯"强力集团"以及鲍罗丁的《第二交响曲》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