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适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晚清时期中国当时社会背景和政治小说的译介之间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自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在中国萌芽后以梁启超等人掀起的政治小说翻译高潮是译者和读者的一种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共谋。目的在于揭示当时译介政治小说在中国清末民初出现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是多元的、发展的,“政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针对梁启超提出的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标准,《新小说》内部出现了文学标准与政治标准的辩难;此后,《月月小说》时之做了全面的反思性的“清算”;而《小说林》更以“理想美学,情感美学”的标准为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画出了一个“亮丽”的结尾。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晚清小说期刊译作分为文言和白话两大类并运行着两种不同的译介方式,而这些绝非现今通用的“直译”、“意译”等概念所能概括。本丈首先以《义勇军》等译作为例分析晚清小说期刊文言译作的译者参与方式和译入语的使用情况;接下来从理论上将其译介方式概括为“译述”并详细阐述了“译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分析了晚清小说期刊译介的“译述”方式在缓和原作同文言译入语之间的矛盾、促进文言译入语的衍变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小说期刊发刊词携带着晚清民初文人的道德立场与文明构想,从小说审美视野到分类标目的界定,从叙事角度的抉择到叙述语言的锤炼,小说发刊词展现了晚清民初文学丰富多重的文化特性。小说期刊发刊词以其崭新的批评方式存在,部分革新了小说批评的物质载体。从异域参照转向传统文化寻根,透露了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和变通化用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民初小说向来被视为是从晚清到五四之间的一个低谷、一个断裂。事实上,它是古典小说面临现代转型的产物,它传承下来的通俗特质使其在晚清一五四这一充满启蒙精神的现代化链条中成为一个特异的存在,被传统的“载道”观念和思想艺术的现代性追求双重误读。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晚清小说期刊领域译介观念的发生,以梁启超在《新小说》等期刊上提出其译介主张为标志。但是,梁启超对中外小说的不同态度和译介主张来自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因而《新小说》的文学译介实践并不与它完全同步,而且这样的译介观念很快在其它小说期刊中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译介观念的形成同当时的历史"语境"和译介实践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12.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13.
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小说类型不断涌现。这组笔谈的三篇文章 ,分别对晚清的狭邪小说、政治小说和写情小说做了研究。《晚清狭邪小说的独特内蕴》从社会与情爱两个角度 ,论述晚清狭邪小说的内蕴 ,认为前者表现为揭露社会弊端与暴露官场科场腐败 ,展现名妓名优的悲惨命运与肯定其人生追求 ,描绘近代都市生活现状与外来文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 ;后者通过对名士名妓间生死相依的爱情、若即若离的交往和偏离正途的狎情描写 ,凸现人性的复杂。《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一方面注重梳理政治小说在英国的产生、在日本的盛行以及于晚清社会转型中在中国得到倡导的历史过程 ,另一方面论述政治小说不仅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而且体现在作家批评家对中外作家和中外作品的政治解读 ,论述了晚清小说创作的泛政治化倾向和知识分子看问题的政治化的思维方式。《晚清写情小说的主题模式与叙事特征》侧重于在晚清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中 ,研究写情小说的“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 ,并论述了受域外小说的影响 ,晚清写情小说在叙事上表现出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近代“新变”。  相似文献   

14.
“文学误读”是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中无所不在的“疤痕”,而“期待视野”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这种种误读现象的新视角。考虑到对读者视野的关照,以促使外来小说的更易接受,身处特定时代、面对特定读者群的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发生的误读本质是为实现翻译目的的有益之举。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初时期,美国来华女传教士亮乐月翻译了一大批西方妇女和儿童小说,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文化影响。亮乐月主要采用了西译中述、译文本土化、删译、改写等翻译策略使其小说译作适应中国读者的品味和中国社会的时代之需。亮乐月的小说翻译策略对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时期,其翻译事业的繁荣程度和小说翻译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当时的翻译活动及译本也存在其独特性.晚清小说翻译活动对中国当时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说广告负载着晚清民初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和批评意识,它记载了小说创作的原始资料,也为探究当下文人心态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小说广告的宣传,刺激了晚清民初小说的繁荣,也在相当程度上遮蔽了小说自身艺术的文体特质,构成了晚清民初小说艺术生命贫乏的现实症结。小说报人的广告宣传策略与传播受众的消费效应形成互动,在传播实践的得失进退中谱写了中国小说观念近代化进程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8.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将此阶段的乌托邦小说与当时的域外小说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晚清作家的这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乌托邦小说和日本政治小说的共同影响,其中又以《回顾》的影响最大。在列强环伺、国运衰微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回顾》中的“拟乌托邦”思想由于切合了晚清知识分子急切渴望翻转现实的心态而在晚清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模式更因此而成为一时圭臬,对晚清乌托邦小说的时空结构、叙述方式皆有决定性影响。而由于日本政治小说对晚清作家的直接影响亦同时发生,客观上便使得当时的政治小说、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文类概念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初旧派文学中的“上海”是盘踞着农业文明和传统消费方式的城市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上海”书写,从晚清民初文学中对政治共同体的想像和农业文明的眷恋中挣脱出来,逐渐消解其政治性内涵,构建了一种以消费主义和新思潮为特点的更实录、多元、复杂的都市特性,创造了书写上海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20.
付智茜 《海外英语》2015,(9):162-163
晚清时期,西方小说大量的译介不仅带来了新的故事情节,更带来了新的叙事模式。以西方侦探小说的译介为例,结合晚清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叙事模式的不同,探讨晚清时期域外侦探小说的译介及其叙事模式在当时的接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