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逸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楚辞》注本,同时也是传世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以王逸《楚辞章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以助于我们对《楚辞》的解读及汉代训诂全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是传世最完整而时代最早的章句体训诂著作,因此,王逸《章句》既是研究《楚辞》的最重要的材料,也是训诂学应该注意的研究对象,要全面评价王逸训诂实践的得失,深入研究王逸的训诂思想及《楚辞章句》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有待于方正之家。今仅就王逸《章句》的内容和价值作一点探索性的工作。 王逸《章句》体式宏大,观其大要,有释词与释句两端。请分别述之。  相似文献   

3.
《楚辞玦》,日本龟井昭阳所作,此书属考据札记,以《楚辞》句词为条目进行训释.昭阳条疏王逸或朱熹等旧注逮义,或补其阙,或正其误,或辨二家是非,或存疑阙如,或自为新解,发明意旨,其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颇见功力.补阙之训诂,是昭阳所作《楚辞玦》之训诂中十分重要的一类.  相似文献   

4.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在对《楚辞》进行解释时,就解释尺度而言,能做到既重视文本地位又践行"疏可破注",既重视训诂又兼重义理,在己之私意与文本意义之间找到了动态平衡,相比于《楚辞章句》和《楚辞集注》,解释更为适中,不失为一种合理和有效的解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历来校勘《楚辞》的著作可谓多矣。其所采用的方法不外是根据旧本、类书古注、上下文文意、押韵规律、全书义例,以及文字、训诂、语法等等。虽据各人所长,有所侧重,但大都是综合运用。然能运用现代语法理论,从《楚辞》语法研究入手来进行校勘的却不多见,因此尽管成果卓著,总不免使人有美中不足之感。本人不佞,但曾对《楚辞》语法多少有过接触,现在想运用《楚辞》语法初探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及通例,对《楚辞》重新进行一番校补,以期探索新路,有助于加速《楚辞》文字校补工作的进程。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一《楚辞章句》十七卷,后汉王逸撰。本书对楚辞作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在诠释词义、阐说作品思想内容等诸方面,都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为后人所称道。它不仅是研究楚辞的重要文献,而且也是训诂学史上一部颇具特色的训诂著作。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省江陵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据范晔《后汉书·文苑传》所载,王逸大致曾于汉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举上计吏”,后拜校书郎,并参与东观校书事业。《楚辞章句》一书盖即完成于任校书郎期间。《楚辞章句》而外,其他著述《王逸集》二卷、录一卷,《正部论》八卷,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今俱不传。西汉末年,有“刘向典校经书”,把楚辞整理为十六卷。王逸即本此十六卷《楚辞》,“逸又自为一篇,并叙而注之”,成为今本所传十七卷《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7.
《〈楚辞〉解难》辨证刘耀华《楚辞》一体,于中国文苑之中,堪称异卉奇葩。自汉王逸以降,历代学人潜心研治,成就斐然。只因《骚》体博大精深,难以穷究,诸多疑团,至今仍不可胜理。徐仁甫先生,精于训诂,攻治《楚辞》,时有新解。其《〈楚辞〉解难》一文(此内容亦见...  相似文献   

8.
《楚辞疏》异文是研究汉语史、楚辞训诂史的重要依据,其对中古时期语言文字的诸方面多有涉及。而在《大招》篇的异文研究中,通假关系形成的异文占据重要比重。文章将重点研究此类关系形成的异文。  相似文献   

9.
林云铭《楚辞灯》摆脱了章句训诂的传统研究套路,注重研究《楚辞》文学的总体特色;在义理疏正方面,不拘泥于字词训释,也能发微见著,别出心裁;史实考辨,以事理推证,知人论世,独有创见。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20,(4):86-92
董国英《楚辞贯》是一部值得注意的清代楚辞注本。然而时至今日,学术界对于董国英的里籍和生平,各种楚辞书目和提要类著作一直莫衷一是。据笔者考证,董国英是浙江省杭州府昌化县人,生于雍正七年,卒年在嘉庆十五年左右。《楚辞贯》成书于嘉庆五年,直到道光二十五年才刊行,历时四十五年,主要原因在于董氏家贫,无力刊布。董国英生当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其时朴学之风正盛,但他不溺于章句训诂,而是重视楚辞的文学研究,贯《离骚》与《屈原列传》为一,以鲁笔《楚辞达》为蓝本,采取由疏通文脉进而阐释大义的治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训诂学与中学的文言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很多训诂方法可以用来指导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训诂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颜延之《幼诰》与《纂要》都是小学类著作。史籍所称诂幼、诰幼、诘幼文、告幼童文等多种异名,当以幼诰为是。《幼诰》盖为童蒙而作,主要是音注和训释,音注有直音、反切,训释有互训、推源、义界,祖述《说文》。《纂要》的训释,用甲曰乙或甲谓之乙的格式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祖述《尔雅》。在四部分类法中,《纂要》应当归入经部.小学类。  相似文献   

13.
《训诂方法新探》一书立足宏观,总结了训诂的基本原则;廓清了学界对于“训诂方法”的模糊认识,阐明了什么是训诂方法.同时将训诂方法分为静态训诂和动态训诂两大门类,包含12种具体方法,合理全面,举例丰富.《新探》是对以往训诂方法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14.
《公羊传》虽为儒家释经之作,但在叙述模式、叙事方法、征引传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已经具有了后世小说的文体特征。两千年来,作为文人必修课程的儒家经典之一,《公羊传》的小说特征必然会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影响。探讨包括《公羊传》在内的经学著作与小说文体的关系,对研究中国小说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梦生先生的《左传译注》是近年较有特色,影响较大的一本古籍整理专著,然璧有微瑕,在古文异例、修辞、通假字、句读等未曾措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辩名析理”是冯友兰解读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其提出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冯友兰认为郭象的“辩名析理”的方法具有提高精神境界的功能。此与郭象本人的思想相对照存在疑问。冯友兰本人在对郭象思想的解读中较为重视“辩名析理”方法的运用,但实际上此种方法又具有其自身不可或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训诂学的特色,旨在彰显训诂学在语言学界有着重要地位和研究价值.从其由来和发展讲,先秦训诂学的萌芽说明它是为了读通典籍和"经世致用"而产生的;到了汉代,训诂学体系已基本成型,并奠定了其在经学中的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并宋元明时期,是训诂学的继承和完全定型阶段,其内容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迨及有清乾嘉年代,为训诂学大繁荣时期,堪为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渊海,无论在文字、音韵、训诂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近现代为训诂学的平稳过渡期,训诂学研究方法应作进一步调整亟需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中的训诂术语,对其进行分类比较,并用具体的数据和例句加以说明。其中,释义术语在两书中频繁出现,注音术语在《说文》中出现的次数更多,而辞例术语在两部原书中都较少使用,多出现在与其相关的注疏中。《说文》中的训诂术语在《尔雅》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20.
从训诂学和阐释学的角度出发,对顾鼎臣《中庸首章讲义》进行研究,旨在结合具体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讨经典时代性解读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对此问题分析,发现经典文本存在传统解释、从当下出发的时代性诠释和在传统解释与时代性诠释的"视野融合"。此三种方式在对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解读上,可以对经典的现代性诠释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