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雨果与伯尔尼公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2年我国加入暂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多年来,因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业务,我曾多次赴法国巴黎考察版权工作。对于法国杰出的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为建立法国文学创作者自己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所做的工作,特别是为促成制定一个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作出的贡献,我有了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关于雨果     
2002年,人们将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纪念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世界级的伟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欧盟协会、法华文化交流促进会和中法比较文化研究会等众多研究机构和有关文化部门自年初便展开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并有数以千计的各界知名人士积极参与。有人问:人们为何如此钟情雨果?专家分析:“首先,是因为雨果的伟大……雨果被介绍到中国有100多年了,同其他外国作家相比,中国对雨果算是接受得最好的一个。”是的,雨果:一位充满战斗激情的诗人,他那气势恢宏、感情奔放的诗篇,吹…  相似文献   

3.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著名文豪。在18世纪英法侵略者纵火焚毁中国圆明园后的1861年11月,他曾复信给一个名叫巴特勒的上尉,怒斥这桩丑行。下面便是雨果这封复信的摘要:  相似文献   

4.
法国大诗人和作家雨果写过一首《修道院所见》的诗篇。其中第十四节第十四行是这样写的: “……壁虎,浴着月光,在大粪池里跑着。”巴尔扎克看了这诗以后,很不以为然。他说: “雨果先生在潮湿地方找得到壁虎,是一种宝贵的发现,值得送到博物馆,而博物馆还非当作新种看待不可。壁虎喜欢太阳,活在干躁的地方。我指出这个错误,因为艾弥麦拉尔达在《圣母院》已经拿面包喂过燕子。”巴尔扎克对雨果是很钦敬的,但是,对雨果诗中不真实的细节描写的批评却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5.
雨果创作的崇拜者都知道,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在巴黎孚日广场的雨果博物馆里展出了这位作家的许多画。有些是他在旅行期间所作的钢笔画和水彩画的草图,也有为自己的《吕伊·布拉斯》、《街头与林间之歌》等作品作的插图。但在1921年开放的雨果博物馆里保存的画远非这位作家的全部画作。目前在巴黎小皇宫博物馆里展出国立图书馆收藏的雨果的画作。展出的有这位作家的三百多幅画。这些画不仅是他的作品的插图,而且仿佛是他表现在绘画形式中的思想。展览会的组织者筹备、出版了雨果的画册,内有三百六十二幅插图和内容丰富的说明部分。  相似文献   

6.
雨果的女儿     
1850年秋天,一个细雨迷蒙的日子。在美国纽约,一位衣衫湿滚滚的少妇找到了警察。由于她讲法语,警察不得不找翻译来帮忙。这位妇女可能得了健忘症,说话语无伦次,人们不知道她到底在讲些什么。此时恰好碰到慈善团体的一位法国人,他想尽办法使这位女子恢复了记忆。原来,她就是法国大文豪、《悲惨世界》的作者维克多·雨果的独生女儿阿迪尔·雨果。维克多·雨果生前曾为女儿的轻率行为感到伤心,那时雨果触犯了政府禁令,被流放到杰尔塞岛时,女儿阿迪尔也一同前去。可是,阿迪尔和一个英国牧师的儿子、阿尔弗到德·宾泽恩中尉开始谈恋爱…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法国文豪雨果在中国受到的尊敬和热爱,非比寻常。雨果毕生的著作,不论戏剧、诗歌,还是小说或论文,几乎全部被译成中文。然而,中国读者对作为一位出色画家的雨果却不甚了解,对此,的确少有提及,甚至更无具体细致的介绍。值此雨果诞辰200年之际,说说“画家雨果”。雨果的绘画,全凭自学。雨果并无意做一名画家,他只是将绘画作为丰富自己的一种手段,并以此自得自乐。雨果一生多次旅行,不论幼时随父辗转意大利、西班牙,还是19年流亡生涯在布鲁塞尔或太平洋英属小岛的游历,他均喜欢观赏风光,寻访古迹。19世纪30年代,在这段时间的旅行中,雨果开始认真速写,以铅笔或钢笔记录眼中所见,心之所爱。现藏巴黎雨果故居的《杜埃的警钟楼》 (1834~1836)便是当时的作品。从那时起,雨果作画便一发不可收。雨果热衷于中世纪后期的哥特艺术,对那时遗留下来的要塞古堡尤其着迷,且终生描摹不辍。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对景写生的,如《欢乐的城堡》(1840~1842)或同期的《黑夜呐喊城堡》,也有许多是想象杜撰的,如1847年重画的《老鼠塔楼》和1866年《莱卡斯凯灯塔》。可是,不管写生或杜撰,雨果作画一如作文,都强调气氛的渲染和情感的宣泄,以人情的喜怒...  相似文献   

8.
有血有肉的雨果周一兵维克多·雨果于1885年在巴黎溘然长逝,当时维多利亚女王立即致函英国驻巴黎大使莱昂斯勋爵,命令他详述法国这位诗圣隆重葬礼的全过程。因为女王不愿让当代的杰出人物抢她的风头,哪怕是进了棺材的人。莱昂斯毕竟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外交官,他以自...  相似文献   

9.
今年五月,出差到巴黎的时候,我再次造访了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纪念馆,这是我第三次参观雨果纪念馆。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一次比一次新鲜、亲切。  相似文献   

10.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贝桑松,1885年5月22日死于巴黎,殁于其妻子儿女和情妇朱丽叶·德鲁埃之后,可谓长寿。2000年晚秋。在一次纪念法国民众诗人雅克·普莱维尔的系列文艺活动后,法国驻华大使彼埃尔·毛磊先生提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筹备雨果200周年华诞纪念大会。于是,承担这一使命,我专程赴法国联络有关事宜。在巴黎,我和董纯受到法国外交部负责对外文化交流的伊沃·马班先生的热情款待,他爽快地答应提供全面资助,并嘱咐纪念雨果应强调其作品的现实意义,即文学艺术与文学的社会性并重,尤其是要联系雨果当年的预见在现今…  相似文献   

11.
爱情神秘莫测,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带给恋爱者渴想的幸福;爱情法力无边,能够创造人间奇迹,让恋爱者千古不朽。朱丽叶对雨果的爱情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爱情神秘莫测,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带给恋爱者渴想的幸福;爱情法力无边,能够创造人间奇迹,让恋爱者千古不朽.朱丽叶对雨果的爱情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本世纪德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对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对中国的执著感情,使其思想和创作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和影响。中国文化从不同角度开拓了布莱希特的眼界。他曾是白居易诗的崇拜者和知音。50年代,他将自  相似文献   

14.
<正>对珠宝界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卡地亚。但是,对卡地亚与中国的渊源,或许不少人并不知晓。一头撞进中国艺术的瑰丽世界"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这一出自英皇爱德华七世的评价无疑是对法国珠宝翘楚卡地亚最为贴切的定义与赞美。拥有国际视野的卡地亚家族,始终善于从各国文化及优雅生活细节中汲取灵感,缔造引导潮流旌旗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5.
布朗与中国     
布朗与中国刘江塞缪尔·布朗(1810-1880)是第一位以教师身分来华的美国人。19世纪上半叶,他在中国办学八年,第一个系统地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介绍给中国学生,而且输送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为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832年...  相似文献   

16.
智利著名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是当代拉丁美洲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971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金。在聂鲁达一生的创作中,写过许多歌颂祖国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诗,同时,他长期关心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其不朽的篇章里,也留下了大量有关中国题材的诗歌。本世纪20年代后期,聂鲁达先后以政府外交使节身分在缅甸、新加坡等地任职,其间,遍游亚洲各国。1928年,他曾到中国。作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聂鲁达习惯于在人民中间倾听时  相似文献   

17.
埃米·洛威尔(Amy Lowell,1874—1925)是美国现代著名女诗人。她作为本世纪初美国新诗运动的杰出代表,继庞德之后而成为意象派领导人。洛威尔在为新诗振笔呐喊之际,曾有意识地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料,用于诗歌创作。美国有些评论者认为,“如果洛威尔至今仍有一些诗作可供我们阅读,那就是她所翻译的中国诗和仿中国诗。”  相似文献   

18.
斯坦因与中国刘江马克·奥雷尔·斯坦因(1862-1943)原为匈牙利人,1940年加入英国籍。整个青年时代,他多方面受到欧洲东方学家的影响,在考古学、测量学、语言学等方面具有雄厚的知识。从本世纪初年开始,这位著名的探险家,曾先后四次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  相似文献   

19.
歌德与中国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在德国被尊为“魏玛的孔夫子”,意在表明这位大诗人思想深刻、学识广博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实际上,歌德一生也确曾与中国的文化发生过多方面的密切接触,特别是在创作上有不少受中国文学影响的表现。歌德在孩提时代就已开始不自觉地受到中国文化的濡染。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诗人故居里,陈设着中国式的描金红漆家具,挂有印着中国图案的腊染壁帐,还有一架仿照中国家具风格制作的古老风琴,琴盖上并绘有一幅典型的中国风景画。在莱比锡大学的年代,歌德严重地受过当时欧洲流行的洛  相似文献   

20.
乔玛与中国     
匈牙利东方语文学者克勒希·乔玛·山道尔(1784—1842)是国际上藏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他一生都怀着去蒙古、西藏和新疆旅行的热情向往,并曾作为第一个匈牙利人来到藏族同胞中间长期生活学习。他的不朽学术业绩揭开了用近代科学方法考察研究藏族语言文化的序幕。乔玛自青年时代起,就为匈牙利的语源和族源问题所萦绕。乔玛相信:在亚洲一定存在着与匈牙利人同出一源的民族。对于后者的语言、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