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韩信与萧何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三杰韩信、萧何与张良,在辅汉灭楚的过程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但结局各异:萧何终于相位,张良隐退山林。韩信呢?最初,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最后,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对于韩信的一生荣辱来说,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与韩信的功劳比较在辅佐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萧何有三大功劳:第一,公元前206年刘邦占领秦都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后刘邦“所以具知天下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这不仅在“…  相似文献   

2.
在西汉王朝建立的过程中,韩信的功勋最为卓著。司马迁说他“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①刘邦对韩信的才干和功绩曾作过很高的评价。他称韩信为“人杰”,并说:“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②。在楚汉相争中,韩信所以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刘邦的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东汉王充说:“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奇,高祖能持之也。能用其善,能  相似文献   

3.
刘邦手下的大将韩信,智勇双全,在当时他并不是直接去投奔刘邦,而是先投奔项羽,因项羽看不起他,才转而去投奔刘邦的。项羽在叱走韩信以后,在一旁的范增对项羽说:“大王,此人非等闲之辈,此时不为我所用,如若为刘邦所用,后患无穷!”项羽半信半疑,马上去追韩信,要杀死他,韩信远远看见项羽飞驰而来,便知来者不善,而项羽骑着马,自己又是步行,怎么办!最后,韩信略使小计……项羽跑到一块沙地边,发现了韩信的脚印,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子从相反方向逃走了!”于是,掉转马头,飞驰而去!请问,韩信略施何计。韩信是怎样逃命的  相似文献   

4.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后,曾不无自得地说:“夫运筹帷崛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战,战必胜,政必职,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职天下也”~①单从这段话一般人可能认定刘邦有求贤似渴之心,虚怀若谷之魄,实际上,刘邦有较强的猜忌之心,他所称许的这左臂右膀,韩信被强加以谋反罪名,夷灭三族,今后世多少人为之扼腕叹息;良相萧何虽得以善终,但他为保全名位而屈身事上,从家人、家产的丧失到买地自污,用人格上的自我侮辱来委曲求全,让人觉得窝…  相似文献   

5.
韩信之死     
“汉王使者到!”韩信心头一震,苦笑一下,虽然这是早已料到的结局,但这一天毕竟还是来得早了一点。他站起身,把托老友萧何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南方避难的信交给贴心侍从,侍从含着眼泪从小路走了。“查淮阴侯韩信勾结陈豨谋反,汉王密令,押至未央宫亲审。”汉王使者面无表情地念道。武士把韩信推上囚车,韩信闭上眼,叹了一口气,是对拒绝蒯彻劝他谋反的后悔,还是对刘邦小人的无奈?他自己也不明白。“从此上对天者,将军制之;下至渊者,将军制之。……寡人有厚望焉。将军勉之。”刘邦在授钺仪式上的话语声犹在耳。当时他曾暗暗发誓:汉不负信,信不负汉!…  相似文献   

6.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因为韩信所言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他,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但韩信并未得到刘邦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决定中途离去,萧何发现后将其追回,这就是小说和戏剧中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做学生的时候,在三味书屋里,曾经这样问过他的老师: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 先生怎么回答呢?鲁迅描写道:“‘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学生提问,老师一时答不出也是常事。比如这“怪哉”,就需查查资料。老师不高兴学生提问,一听到自己答不出的问题就怒形于色。这不大好。 现实生活中,颇有一些不欢迎学生提问的老师。鲁迅的老师被学生问住时,还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而今有的教师却采取不懂装懂的态度,或胡编乱答,强词夺理;或闪烁其辞,巧言诡辨。其结果,以讹传讹,害人不浅。这种做法,似乎维护了自己的“师道尊严”,实则有失威信。  相似文献   

9.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与韩信、彭越等会攻项羽,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壁境),退至乌江自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别姬自刎前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四面楚歌中,英雄末路,无力回天,项羽至死都没有找到或者不愿意承认他失败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为“天意”。  相似文献   

10.
《历史学习》2007,(12):36-36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到:“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而下令释放,并将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中《淮阴侯列传》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对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领兵多少?”韩信回答:“陛下能领兵十万。”“那你呢?”“我是多多益善啊!”“多多益善,那你为何被我所擒?”“那是因为陛下虽不能领兵,却善将将的缘故。”这段话揭示了领导者在组织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刘邦的“将将”艺术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以礼仪尊下 刘邦曾采纳萧何的建议,以“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庄严礼节拜有“胯下之辱”的韩信为大将,韩信为此感激涕零,为刘邦建立西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校之长,为何不能…  相似文献   

12.
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曾问过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先生拒绝回答,“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先生为什么不回答呢?真的是因为他“不知道”吗?当然不是,他脸上的表情就是明证。少年鲁迅由此懂得了“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  相似文献   

13.
“两界”与“三界”夏守柱清人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14.
韩信是汉初功勋卓著的名将。他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他并不得善终,被刘氏集团定为反叛朝廷罪而处死。对于这位宿将,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历代史学家大多认同韩信谋叛,可是,在民间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老百姓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认为是萧何谋害了韩信。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和广大老百姓关系密切,思想也和老百姓比较一致。他们崇拜这位英…  相似文献   

15.
上纪六十年代某夏,杨朔避暑北戴河,所居地乃文学界休养所。管理员老赵是个纯朴勤劳的“园艺家”,杨甚钦服之。一次,老赵从桃树的折枝上摘下大桃一枚,亲热地贻与杨氏。但见此桃红扑扑、水灵灵,杨将其视作爱物,乃盛于一只盆中,幽默地问老赵:“是不是从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偷来的?”老赵憨直地分辩:“哪能是偷的?那是咱自己树上长的,一点不假。”犹警杨氏,那桃是个吃物,而非玩物,得赶快吃掉。杨氏不以为然,称:“这是你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怎能忍心毁掉!”老赵迷惘不解,憨厚地摇着头。■■■■■■1956年10月14日,沪上举行鲁迅灵柩迁葬仪式。新华社…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问我一道题:有一位老人,到2004年100岁,却只能过25个生 日,请问:老人出生在哪一天?仔细一想,此题很有些代表性,它表面看是一道计算题,而 实际上却包含了算理和天文学知识,是一道综合测试题。怎样引导孩子思考,从而让他自己解开这道难题呢?我认真思索之后提示:“你还记得动 画片《快乐家家车》吗?‘呼噜’是哪天生日?”听了我的问话,他很高兴地想了想,挠挠头 说:“好像是二月,几号我忘了,‘呼噜’好像4年才过一个生日。”旋即紧锁眉头,向我 反问道:“这与百岁爷爷过25个生日有什么关系吗?”“怎么…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对于法(或曰法则)有极豁达通朗的看法。他在《姜斋诗话》卷一有话:“非法之法,则破之不尽,终不得法。”而卷二有言:“凡言法者,皆非法也。释氏有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艺文家知此,思过半矣。”看待法本应“无执着”。文无定法,道是有法又无法。法只能“从人心生也。”他在《四书训义》卷二十一再三阐说所谓兴观群怨:“‘可以’云者,随所‘以’而皆可也。”  相似文献   

18.
秦朝末年,项羽、刘邦起兵,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项羽兵盛势众,自封为西楚霸王。他视刘邦为眼中钉,便把他分封在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汉中道路闭塞,土地贫瘠,难有作为。汉王刘邦入汉时,半路上不少将领溜走了,此时任管理粮饷职官的韩信也不告而别,去另投门路了。国相萧何深知韩信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曾几次向刘邦推荐过,但未引起刘邦重视。萧何听说韩信逃了,来不及禀报汉王,便连夜追赶。有人不知真相,报告汉王,说萧何也逃了。汉王大惊失色,第二天,萧何回来了,汉王责骂他:“你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他是去追逃跑的韩信。汉王既恼火又奇怪:“一路上逃跑了那么多人,你不去追别人却唯独追小小的韩信,这不分明是骗人吗!”萧何在汉王面前再一次称赞韩信,说汉王如果要成大业,要击败项羽,非重用韩信不可。汉王沉思良久,答应任命韩信为将军。萧何说:“让  相似文献   

19.
胡蓓 《学语文》2005,(5):21-21
《鸿门宴》一课的课后练习题:“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做一些评论。”《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指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但在《教学用书》的“课文鉴赏说明”中却分明写道:“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20.
楚汉之争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项羽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理想英雄,若在今日的中国,定是少男少女崇拜的对象。刘邦却是“好酒及色”连结发之妻都厌恶他的为人。但在楚汉之争中,刘邦屡败屡战,垓下之围一战而足天下,项羽百战百胜,垓下之败一战而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原因何在?古有定论: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刘邦却能驾驭韩信、萧何、张良等能臣武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