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出生于2月29日,这使我每四年才能过一次生日。无论我长到多大,每当人们得知我的生日,总会说:“噢,你是在闰年出生的孩子!”那种感觉就好像我一辈子都生活在幼儿园似的。4年一次的生日带来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仅仅过了一次生日,我便开始上学了。第四个生日以后,我学会了开车。出生在2月29日的人常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花4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生日是不是很痛苦?你是否希望每年都能过生日?在不是闰年的日子里,你都做些什么?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庆祝自己的生日,但是绝大多数在闰日出生的人会在闰年举办一个“大规模的聚会”。甚至在我很小的时…  相似文献   

2.
黄荣华 《新读写》2022,(4):32-34
<正>我倡导“过程性写作”已有十多年了。什么是“过程性写作”?其核心就是以同学的精神发展为主线展开的写作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实现“一次作文,一个生日”的写作目标。大家不要误解“一次作文,一个生日”,以为是过生日就写作文,或过生日才写作文。这里我说的“生日”,是指写一次作文,人的精神上获得一次新生。从我践行这种“一次作文,一个生日”的“过程性写作”来看,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大的好处——助推自己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3.
老大东东告诉过我一件事。有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的作文题目是《小草》,结果很多同学都犯了同样的毛病——第一段、第二段都在写“小草如何如何”,到了第三段,“小草”忽然半字不提,开始大谈“绿”,然后作文就结束了。当然,从“小草”是可以写到“绿”,但是从“小草”到“绿”,需要一点转折,哪怕只是一句话——“许多小草聚在一起,就是一片绿意盎然”,就比硬邦邦的这一段还是“小草”,到了下一段马上就是“绿”要好得多。转折,是一个重要的技巧。很多小朋友在文章中需要转折时,最常使用的办法就是拼命地用“忽然”和“竟然”。比方说——“上…  相似文献   

4.
小熊的生日     
八月一日是小熊生日的前一天,朋友们准备为他举行一次生日聚会。但是有一个麻烦,就是小熊总喜欢到处闻闻,问这问那的。“那是甜果汁吗?”小熊一边在松鼠的厨房里闻着,一边问道。“不!”市公鼠答道,“这是我新买的洗洁精!”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一段生活经历.反映了自己认识上的转折:一个热爱学的青年.竟然锁起了自己的书柜,这的确是一次可悲的转折,而这一转折的根源却是对应试的无奈。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了“灵感与诗意”“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感受中了”。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思想上又出现了另一次转折一认识到,在学的世界里,“学”与“章”是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每当我过生日时 ,母亲都会陪我静坐在红烛前 ,看我吹灭与年俱增的生日蜡烛 ,一次又一次 ,一年又一年 ,次次如斯 ,年年如斯。母亲的生日我却很少顾及 ,甚至从不知晓。年轮翻滚 ,母亲在我日益长大的时光里悄然衰老。当母亲头上的白发从青丝中探出来时 ,我才明白许多。去年母亲生日时 ,我曾以“中考复习紧张”巧妙地掩饰我的“健忘” ,而那个淡淡的 ,无任何埋怨的笑容又浮过母亲的嘴角 :“不要紧 ,人都老了 ,生日还有什么好过的。”我曾许诺送给母亲一束康乃馨 ,然而我的许诺一次次落空 ,母亲的生日也一再平淡而过。不知母亲是否听到我这如风花…  相似文献   

7.
粗心的妈妈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是个非常粗心的人。 每年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买好多的生日礼物,但我却从没见过她过生日。有一次,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你怎么不过生日啊?”妈妈淡淡一笑,说:“我记不住。”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亲没有过过一回生日。有一次我问父亲:“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呢?”父亲拉长了脸,很不高兴地说:“小孩子家问这个干啥?”我说:“为你过生日呀!”父亲的脸上这才转阴为晴,大大咧咧地说:“那就随便哪一天吧,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大年初一,都行!”说归说,谁也没有把这些日子当成父亲的生日。  相似文献   

9.
教师情     
1984年,是我生命之路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也是对我而言喜“忧”交加、魂牵梦萦、难以忘却的一年。那一年的7月9日我怀着一颗如释重负的心走出了高考考场,圆满完成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高考。  相似文献   

10.
“但是”是我们常用到的一个词,主要是作连词,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语气。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不能骄傲自满。比方说:这女孩身材相当好,但是皮肤黑了些。我不知道“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用在句子里,是不是对它所表述的前半部的分量一视同仁?可惜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人们记住的总是“但是”后面的转折。如同好不容易爬上高坡,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但是”这个陡峭的下坡,不由分说把你掳住,一下就滑到了谷底。“但是”使在这种频频警戒的气氛中,削减了平凡的联结之意,增添了沮丧的灰色意味。一位心理学专家讲学时说…  相似文献   

11.
平时,妈妈都是给我过生日,可她自己从来没过生日。有一天,我知道了妈妈的生日,于是便行动起来。平时的零花钱我都不用,全放在一个铁盒子里,从那以后我就不买零食吃了。到了妈妈生日那天,我对妈妈说:“今天早一点回来。”妈妈说:“好。”到了傍晚,我一放学就跑回家,拿出铁盒里的钱,到蛋糕店买了一个大蛋糕,上面用奶油写着:“祝您生日快乐。”我一回到家里,就听到楼下放车子的声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我急忙把蛋糕盒子拆开,点上生日蜡烛,然后在旁边唱着“生日快乐”歌。“哗”,门开了,妈妈一看愣住了,她说:“这是给谁的…  相似文献   

12.
史峰 《师道》2010,(5):56-57
我要过生日了。我对自己的生日本是不太在意的,抱着可过可不过的心态。妻子说这次要将我的生日过得“隆重”一些。因为如果我总是这般不重视过生日,家人就找不到机会向我表达爱意,儿子也盼着我能正式地过一次生日呢。  相似文献   

13.
生日变奏曲     
一次批阅学生的周记本,一连好几本,都是写参加同学生日宴会的事。忽然,我想起近一阶段,班里学生十分流行生日宴会,同学之间还相互攀比谁家的菜好,谁请客的档次高。而且,去参加生日宴会,还要带生日礼物,有时几十元钱的礼物还拿不出手呢!我想:现在的孩子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应该为自己操办生日。可是,如果长期下去,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这样想了许多之后,我决定设法去刹一刹这股“生日风”。星期二的晨会课,我问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为你们操办生日吗?”“当然了!”“年年帮我过!”我说:“年年操办生日的,请举…  相似文献   

14.
藏“宝贝”     
小的时候,我总喜欢把一些自己认为是宝贝的东西偷偷地藏起来。上幼儿园小班时,记得有一次奶奶要过生日。为了让奶奶生日那天有一个惊喜,我私下里精心做了一个小泥人。不用说,那个小泥人就是我奶奶的模型。接着,我又用橡皮泥做了一个“蛋糕”。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手工  相似文献   

15.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谈起这个话题学生很是高兴。于是,我说:“每年的这一天你都过一次生日吗?赶快算算从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今年你已经有几个生日了?”在唤起他们每年都过一次生日的生活经验后,我投影出示:“小冬今年满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学生充满疑惑,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请你从这节课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低年级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却不足。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相似文献   

16.
虚荣的代价     
<正>“这周末我过生日,你们一起来我家玩儿吧!”正在发呆的我偶然听到了一句生日邀请,但和我没什么关系,因为同学不是在邀请我,而是在邀请班长。之后的那个周一,我竖起耳朵又悄悄听他们的讨论:“你妈妈真热情,准备了那么多好吃的,我们都没吃完,晚上还麻烦叔叔开车送我们回去!”“这有什么,我一年就过这一次生日,肯定要好好过啊,谢谢你们给我准备了这么多生日礼物……”看来是个愉快的周末,愉快的生日宴会。  相似文献   

17.
现在,许多幼儿园都很重视为幼儿过生日,有的是幼儿园每月一次为全园当月出生的幼儿过生日,有的是按班级为幼儿过生日,“过生日”一般以吃生日蛋糕为中心。通过生日活动对幼儿进行诸方面的教育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如果处理不好,极容易流于形式,使幼儿仅仅满足于吃蛋糕这一过程而削弱了“过生日”本身所具的教育性。这使我联想起在日本幼儿园里参加过的“生日会”。  相似文献   

18.
“妈妈,再过几天是我的生日?”已近6岁的女儿经常念叨她的生日。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一般会为孩子好好庆贺一番,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 但是,又有几个孩子能记往父母的生日呢?我决定在学校里搞一次调查:先让学生把母亲的生日写下来,然后通过家长会进一步落实,结果1231名学生中有76人能记住母亲的生日,占总人数的6.1%。只此一条,学校决定授予这些学生为“孝敬父母的好学生”荣誉称号,并颁发奖状,名单在星期一升旗时宣读。获奖的同学很荣耀,没有获奖的同学很懊悔:早知这么容易获奖,不如早把母亲的生日记牢。  相似文献   

19.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总共用了21个诸如“但是”“然而”“而”这样的转折连词,分析这些转折连词的用法,对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旨意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这21个转折连词的用法归为五类加以分析说明。一是用来衔接文章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容。例如,作者在第一至第四部分里,两次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接着却分别写了这样的话:“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些看似互相矛盾的言语,表现了作者那种欲说不能的极度悲愤的感情。而在第五至第七部分里则先进一步记叙刘和珍遇难的情形,紧接着揭露段政府虐杀爱国学生的暴行,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评价烈士死难的意义。这些都是作者“还有要说的话”,因此,作者巧妙地在第五部分的开头用上一个“但  相似文献   

20.
棚缴老师:“但是”是什么意思颜 学生:不知道。师:“但是”是转折词。转折是什么? 拐 家 。是 从道 就 我知 折 次-。刁 叫O: 了不 转 卜 每 旷.︶.j 句/到生 师 造 生 就老—学 老 * 学 *:。卜︵。︶。是︵、是 ?「「工 古代文学课上,教授 正在讲析宋词。忽见一 学生在打瞌睡,便将他叫 起来道:“你试着评析一 下苏东坡的词。”该学生———— 两个酒鬼喝酒。其中一个已喝醉了,口齿不清地说: “现……现在我··,…看什么东西都是双……双层的……” 另一个急忙掏出一张50元的钞票说: “记住——这是我还你的100元钱。”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