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广播》2013,(9):94-95
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所谓传,就是传闻;疑,就是怀疑;或,就是或许。也就是说还处于传闻、怀疑和或许的事情,就被当作新闻热炒,各种舆论也是在根据这些尚未求证、没有认定的事情发声。其实,即便这种传、疑、或来自事件当事人,媒体转用时也应慎之又慎,而不该变本加厉,更不能以传、疑、或作为新闻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传闻,根据词典解释为辗转听到或辗转流传的事情。有些传闻,真实有趣,经过调查核实,也不妨写成新闻发表。有些传闻,一传十,十传百,添油加醋,把芝麻传成为西瓜。日  相似文献   

3.
《视听界》2013,(5):85-85
《人民日报》7月11日发表文章《传、疑、或越少越好》(作者:陈原)称,传、疑、或,如今已经成为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常用词,每天的新闻里,以这三个字打头的新闻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4.
最近,新闻网站从业者期盼多年的新闻记者证政策终于落地,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这一政策。
  有“证”可为和有“证”不为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这三方面不可或缺。新闻网站作为国家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和新闻舆论的重要来源,必须在互联网法治建设中有所作为。有了记者证,新闻网站采编权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同时也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既要有“证”可为,也要有“证”不为。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努力选择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事实,这是新闻传播者的职责和新闻接受者的目标,也是新闻完成自己社会作用的前提。追求尽可能高的新闻价值,除了新闻事实本身以外,就需要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信息进行处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策划。策划,作为加强舆论传  相似文献   

6.
新闻写作贵在新。新不单表现在新闻事实新,而且也表现在立意新,写法新上。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认为:“文章最忌百家衣。”在新闻写作中,尤其是在言论写作中,求异思维,则可另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思维可分为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表现在写作上,求同思维是从大家公认的道理,从常识或常理上出发;而求异思维则要求进一步作变向分析(或称逆向分析),从超出或违逆一般常理的角度来阐述独立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三是与常理对比寻找落差。就是将新闻事实整体或新闻事实的某一方面,同一般常识、通常道理作对比,从中发现新闻事实与常理之间的反差,拟作标题。1993年8月27日新民晚报制作了这样的标题:“输挨骂,胜挨骂(肩)巴西足球队总是挨骂(主)”。如果说“输挨骂”还在常理之中的话,那么,“胜挨骂”就在意料之外了。正是这强烈的反差,紧紧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该报9月17日还用此法制作了另一则标题:“幼童被卡车碾伤,求医时费尽周折(肩)唉,急煞人的急诊室!(主)”。不应该让人着急的地方却让人觉得“急煞人”,怎不叫人感到意外! 四是与全局对比寻找落差。就是把此事物放在其发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让此事物的特点由大  相似文献   

8.
经济改革需要政策法令的保护,也需要新闻舆论的支持,打个比喻,党的政策像雨,新闻舆论像风,改革需要—个和风细雨、风调雨顺的舆论环境,一阵风不行,急风暴雨也不行。旧观念的更新,思维方法的改变,都要靠舆论的力量。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看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有些事情阻力大,有些经验推不开,并不是物质基础差,而是舆论未跟上。所以,经济改革的深入也给新闻宣传提出了课题,要求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个实事求是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9.
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政府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之一,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有公信力的新闻传播,巩固、壮大舆论阵地,引导核心价值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传闻止于信息公开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要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论舆论监督     
舆论的产生源于劳动中的沟通、协作、道德意识、民心和正义(1)。没有公共的传媒就没有舆论,也就没有监督。新闻传媒本身并没有监督功能,只有舆论引导功能,它是舆论监督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当公众运用新闻传媒或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媒对社会行政管理机构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舆论表达,继而影响公共政策和带来事情的转变,这时,舆论才发挥监督的作用。因而,公众很多时候是借助大众传媒来形成或强化关于某个问题的舆论,而传媒以其突出的传播优势正承当舆论监督的重任(2)。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需要政策法令的保护,也需要新闻舆论的支持,打个比喻,党的政策像雨,新闻舆论像风,改革需要一个和风细雨、风调雨顺的舆论环境,一阵风不行,急风暴雨也不行。旧观念的更新,思维方法的改变,都要靠舆论的力量。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看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能力,有些事情阻力大,有些经验推不开,并不是物质基础差,而是舆论未跟上。所以,经济改革的深入也给新闻宣传提出了课题,要求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个实事求是的舆论环  相似文献   

12.
传媒视点     
媒介融合需兼顾政治、商业和公共利益
  媒介融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既是舆论引导能力如何加强的政治问题,也是如何寻求新型产业模式的经济问题,还是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和内容品质提升的行业问题,需要兼顾和平衡政治利益、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
  具体来说,国家利益需要媒体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彰显引导力,这关系到社会的团结、稳定;商业利益需要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具优势,这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发展;公众利益需要媒体在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上发出民众呼声,履行社会守望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16,(6):69-70
如何建构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生态
  一、建构支持中国发展的新闻舆论生态。对于新闻舆论业界和学界来说,要意识到自己在推动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使命,把建构支持中国发展的新闻舆论生态作为核心目标。首先是形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预期,其次是形成植根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最后是形成面向全球的良好中国国家形象。二、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建构新闻舆论生态的灵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建构支持中国发展的新闻舆论生态,关键在于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坚持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三、把握建构新闻舆论生态的着力点。建构明朗、积极的新闻舆论生态,要做到精准有力,要从当代新闻传播的新变化、新特征、新规律出发,选好着力点。一要变革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闻生产手段和机制,二要确立新媒体传播中的新闻伦理,三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学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了履行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中国新闻学界要坚持“方向的坚定性与方法的创新性”,为建构当代中国新闻舆论生态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4.
七、新闻理念三个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主流主导,新闻常识 从这一部分开始,我们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论述关系媒体报道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的问题。本部分关注的是媒体人的新闻理念问题。在新的舆论格局中,该以什么的理念去办报办台办网,以什么样的姿态活跃在这个庞大复杂的舆论场?有位专家对主流媒体是这样定义的:第一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第二是直面社会的热点、直面民众关注的焦点,第三是吸纳主流民意,不与民意隔膜和对立。  相似文献   

15.
新闻舆论,就是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述、群众来信等新闻传播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舆论。它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目的性,能最广泛地反映各种舆论,并通过整合把各种舆论统一起来,组织引导舆论的流向,使之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群众舆论是其基础层,社团舆论是其中间层,政党舆论是它的最高层。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就是要做到政府形象、人民心声、社会需要三位一体。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关键就是要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实践中树立和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既是坚持党性原则的体现,也是其基本职责和政治纪律,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心系大局,树立商度的政治责任感,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有政治家的鉴别力和敏锐性,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坚持新闻舆论的正确导向,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息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会上网、会使用手机,动物不会!
  当然,这只是开个玩笑。但离开了网络和手机,人还能活吗?肯定能,只是活得不舒服、不自信、不踏实。你有没有在吃饭或者聊天的时候突然翻出手机查看,然后发现其实并没有响?并没有人找你汇报工作或者指派任务(让人沮丧的是你分明很清楚即便漏过了某些电话也无大碍,因为你并不是某国总统,也不是跨国公司的CEO或全球瞩目的UFO),但你就是担忧,仿佛随时会错过生命中很重要的事情。或者,你一进家门就顺手打开电视机调到新闻频道,一上车就调到新闻频率,一进办公室就打开电脑浏览新闻,虽然你明白自己不是报社总编或电视台台长,但就是潜意识里不愿错过任何重大新闻(哪能天天都有“重大新闻”!我们害怕把新闻“落下”,其实是我们害怕自己被“落下”)。以上症状,传播学上应该叫“信息依赖症”。  相似文献   

17.
南京日报有个叫“金点子”的栏目,读者想看什么样的新闻、觉得某个栏目需要改进、或者对加强舆论宜传有些想法,都可提出来。报社甄选吸纳的好点子,刊登在“金点子”栏目中,让更多的读者评议,然后根据好的建议进行改版。一下子,贴近老百姓现实生活的新闻和风格新颖的版面吸引了很多读者,发行量增加,政府也满意。正如报社总结的,改版成功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走群众路线,从群众反馈的信息中找到他们的喜好,针对读者阅读心理和兴趣提供新闻,自然就产销适路。 反馈是新闻传括中的一个环节,对提高传括效果和引导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一、新闻的产生与高校引发舆论关注
  李普曼曾经告诉我们,大众传媒所展现的是一种“拟态环境”,我们通过大众传媒是无法抵达现实真实的。当下这个时代是新闻比小说、戏剧更离奇的时代,各种新奇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且频率越来越高。这就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新闻是如何产生的,为何高校如此引发舆论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知道的常识。但是与人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失实新闻却常有出现。新闻的失实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报道的事情不准确,与事实有出入,即现象失实;其二是报道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是准确的,但不符合事情本来的真实面目,即本质失实。  相似文献   

20.
李平榕 《新闻记者》2000,(11):41-42
举世瞩目的悉尼奥运会期间,中国的报纸几乎家 家都推出了诸如奥运专刊、奥运特刊、奥运金版等特色产品,以满足读者需要,赢得读者关注。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特点就是奥运报道的地域特色。 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阅读有四个共同心理,包括求新心理、求真心理、求近心理和求短心理。其中求近心理是指读者喜欢知道发生在自己周围,同自己有关的事情。这种求近心理影响着读者对新闻的选择,也是读者自身直接或间接的需要。“从新闻理论上说,这就是新闻的接近性;从新闻实践上说,这就是要求我们注意多发局部化和服务化的新闻。”(《新闻心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