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一向被认为是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和买卖关系。本文以生态学角度重构两者的关系 ,认为处于传播系统中的传播者与受传者是协同进化关系。协同进化的途径是信息互动 ,动力是制约因子的变动 ,过程是“双螺旋”结构 ,集中表现是传播内容。重构传受关系可以解释长期的宏观现象 ,为传播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常庆 《当代传播》2002,(5):50-52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Kurt Lewin)在1947年发表的关于家庭购买行为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许多学者受此启发,研究后认为,“把关人”能够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这就是说,在一切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中,每一位传播者都起着把关、“过滤”的作用,同时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把关人”理论对传播者在整个传播流程中的地位的重视。50多年后,人类信息传播的方式及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在当代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把关人”理论是否还能站得住呢?  相似文献   

3.
策划,顾名思义,也就是出点子,想办法,拿主意。新闻媒体传播策划,是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存在相互作用的产物。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卢因,早在40年代就提出了“把关人”理论,以说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要受到人或集团的控制,如记者和编辑决定报道什么事、采访什么人、传播什么信息、版面与节目如何安排等。对一切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传播者都起着把关和过滤的作用。这些在很多时候都有其明确的意图与目标,这种围绕某一明确目标对传播活动进行的决策与控制,实际上就是新闻媒体传播策划。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播活动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大众传播主体(包括传播组织和传播者个人)在信息的制作、传播和反馈过程中所导致的责任问题引发了伦理学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总是习惯于从他者的视角去探讨如何规范大众传播者的行为,其结论往往是强调法制、纪律等惩戒性手段的制约功能,而不够重视大众传播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对传媒人行为的规范作用。本文试图就大众传播者的伦理责任作初步分析,从伦理的视角探寻大众传媒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受众接受: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力  何卫东 《新闻界》2004,(2):32-33
新闻价值实现是新闻价值要素以及这种价值要素对社会需要的最终满足,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新闻信息必须具备新闻价值要素;其二,新闻信息的价值要素必须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三,新闻信息对社会的满足,关键在必须获得新闻受众的价值认可,即受众接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总是把新闻价值实现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首要目标,并把这一目标的落实细化到各个传播环节。然而我们知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环节(包括记者采访、编辑制作、物媒传播等子环节),只是整个传播活动的“前流程”,继其后的还有一个以新闻信息的消费者为中心的“受众接受”环节,它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的“后流程”。传播环节和受众接受环节的合力作用共同为新闻价值的最大实现提供了可能。在今天.传播环节作为新闻价值实现的重要维度的作用已经受到传播者的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受众接受环节,人们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受众接受,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维度,它贯穿于整个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受众接受程度在最大的意义上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实现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6.
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目的地”,它不仅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大众传播过程得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在传播过程中,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受众通过反馈能对传播者及传播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闻客观性原则要求传播者以客观、冷静的专业姿态投入新闻报道,避免个人情感介入,从而干扰新闻的公正、客观。但新闻传播归根到底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情感与理性一样,都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人的任何活动都难以摆脱情感的影响,这当然包括新闻传播活动。且与受众相比,传播者位于信息“一线”,接触着更原生态、更大量的事实信息,其所受到的情感冲击势必更直接、更剧烈。所以,拒绝大众传播活动中传播者的情感介入既不现实,也是违背人性的。  相似文献   

8.
一、“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时代到来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与传播者相对应的传播对象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概念,诸如“接收者”、“受众”、“大众”等概念的出现都似乎有先天的不足,如只突出规模与数量,无法体现参与程度;只注意到被动一面,忽视其积极一面;只显示传播过程的所处位置,掩盖了其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馒头血案”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则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入(接受者)行为的过程”。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刺激影响另一些入的过程,无疑是网络传播史上一次引入关注的网络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新闻活动参与者不单纯是新闻报道中的客体.借用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传播技术,他们也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这些曾经的“受众”所传播的信息不管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可以突破人际传播的范围,具有大众化、专业化传播的特征,有时甚至会改变舆论发展的走向.这些原本非职业新闻从业人员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伦理生态.因此,在广义的新闻伦理中,新闻伦理的主体还包括了新闻活动参与者.“他们的新闻行为,恐怕不只是应该受到一般社会道德的约束,同时也应该受到更为严格的新闻职业道德的某种约束.”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21):28-33
灾害信息传播者是灾害信息传播过程的起点,连接着灾害事实和灾害讯息。根据身份的不同,可以将灾害信息传播者分为政府传播者、公众传播者和媒体传播者。政府传播者承担着灾害预警、灾害救援、灾损发布的责任,是灾害讯息最权威的来源。公众传播者有效弥补了专业传播者在灾害突发现场的"缺席",及时记录第一现场的影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媒体传播者承担着信息编辑和信息传递的责任,是灾害事件中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梁锋 《新闻前哨》2013,(4):84-84
“把关人”(gatekeeper)又称“守门人”,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相似文献   

13.
韩云  王佳 《新闻世界》2009,(8):137-138
信息的全球化和全球化大众媒介的发展,成为“全球化”的核心推动力。但是全球化信息被受众所接受并不是畅通无阻的。不论全球化信息的传播者秉承着何种目的进行传播,但是当信息最终到达受众,能够取得多大的现实效果却是传播者难以预料的。在传播过程中,国家、媒体和受众是最重要的过滤器。同时,全球化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通过过滤之后的全球化信息在日积月累之中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也深刻地影响着受众。  相似文献   

14.
传播的基本特性决定了传播具有道德属性,传播内容在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的制约.作为传播者,应该在社会伦理准则下从事传播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球传播的时代,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息.本文基于全球化时代的传播情境,对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伦理相关理论和观点进行梳理,从现有理论观点中提出质疑和新观点,并对这一新观点进行论证,旨在通过此问题的探究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5.
当把信息传播活动当作一个系统来考察的时候,就不难看到,在这活动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是通过信息的耦合来完成的。信息是他们沟通的中介,没有接受者,信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传播,也称政府信息传播,主要是指政府机构利用大众传媒面向公众进行信息传播。①与其他传播主体不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传播行为的管理者。作为信息的传播者,政府通过特定的信息渠道掌握着所辖区域内权威性的信息源,可以获得有关事件全面、准确的信息而发布;作为信息的管理者,政府则通过行政手段对其他传播主体的传播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人类传播活动与其生产劳动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反映的是凭借符号系统而建构起来的“主体——主体”关系;后者反映的则是依靠劳动生产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主体——客体”关系。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活动之一,自然反映出一般传播活动这种共在的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根本特征。如果仅从事实及其信息转变为新闻成品的具体过程看,它反映的无非是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人与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及其信息之间的交互作用,即以主客体关系为基本结构的一般性生产劳动活动;但如果从整个新闻传播的一般过程看,它则反映出作为新闻传播者的人与作为新闻接受者的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即以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为基本结构的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它清楚地昭示了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正如一些学者业已指出的那样,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是建构传播理论的核心范畴,它理应受到新闻理论研究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就新闻接受者的主体性作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8.
2016年,网络危机事件频发,这种新型的社会危机给组织的生存以及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与“魏则西事件”都是十分典型的网络危机事件.经过对这两个事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行为对信息传播中的噪音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借助新浪微博、百度指数等,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事件的热度、传播方式及舆情演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传播者在信息传播中是如何影响噪音的.  相似文献   

19.
诸焰 《视听界》2013,(3):108-109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是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传播者和接收者共同创造的“交流场”。在传播过程中,语境起到了增加或者削弱语言传播效果的作用。但是声音语言并非语境产生的惟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社会性、文化性因素往往导致语境的变化。作为主要使用声音语言进行传播活动的广播主持人、播音员,认真研究语境的作用、生成的元素,掌握其中带有规律性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事实与文本     
一、新闻真实性的哲学逻辑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他们始终追求的目标。根据学术界对新闻的传统定义,如“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新闻是多数受众注意的最近事实的信息”等,也可以看出新闻的本源一般被认为是客观世界的真实事件。然而根据传播学的理论,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要对信息进行编码传播给受众,首要的步骤就是对信息的理解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