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回忆三十多年来的记者采访生活,使我深感提高记者本身的政治素质,学会从全局观点、政策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重要。一九五○年二月间,宜洛煤矿井下瓦斯爆炸,伤亡二百多人,当时的省府领导人为此还受到记过处分。那时,我在新华社洛阳支社当记者,领导派我去采访,这对于我这到新闻岗位才一年的新战士来说,深感担子沉重。我既没经历过这样的事件,而且对煤矿生产又不懂,所以赶到煤矿后,不知从何问起。当时同去采访的还有从北京来的几家报纸记者,座谈会上,听到同行们提的问题,都是自己想也未曾想的,感到人家有水平,会分析。回到社里,我如实向领导上汇报了采访的情况,领导  相似文献   

2.
采访和写作     
要想作一个好的记者,或者说一个记者要想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进行很多工作的.现在我只想就采访与写作问题,以及和采访与写作有直接关系的记者修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些问题都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广.虽然自己作了时间不算太短的记者工作,但一来限于自己的水平,二来又没有认真总结过自己的工作,一定谈不好,甚至会有错误.促使我仍然有勇气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原因,是想把我对记者工作的一些体会、看法、理解和愿望说出来,向同志们请教,与同志们讨论,以便达到互相帮助、改  相似文献   

3.
立定脚跟一次,议论到记者的修养问题,我请教邓拓同志: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了四个字:“立定脚跟。”他说:“我说记者要立定脚跟,是说记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原则性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敢于讲事实,讲真理。要做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说:“我们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能回避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天天面向现实生活,而且经常要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对于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几乎每天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立定脚跟,要善于进行独立思  相似文献   

4.
传媒视点     
有些记者提的问题很不专业优秀的媒体和记者是新闻发布的依靠。好的问题,才能引出精彩的回答,才能双赢。作为发言人,你们记者不给我机会,我怎么办?你们给我发软球,我退就行了。你们给我发个硬球啊!我不是想应付谁。我是想解决一些问题,想让人民增加信心,让外国人增加对中国的信心,所以不能回避敏感或重要的问题。两会上的记者中有些表现很好,有些不好。我认为,各家  相似文献   

5.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采访临行前与同行的谈话。几个月后,我背的“问题篓子”里产出一个新产品:《新课题,新内容  相似文献   

6.
提起风貌通讯,使我想起初当记者时的一段经历——新华社国内部注意培养新记者独立活动的能力,一九五九年春,让我去黑龙江“闯一闯”。这次采访,既无老记者带领,又不背具体题目,我带上一些介绍信,想上那里了解什么,请当地有关单位协助。我寻思怎样充分使用“自主权”。如果去交通便利、经常见报的地方呢,跟老记者比赛,步人后尘“拾麦穗”,很难再有新发现。我想,不如去辽阔的森林和草原,或许那里还有记者足迹未到、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吧!  相似文献   

7.
<正>朋友们,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您的钱包里面应该有一样东西,大家猜是什么?钱、人民币、信用卡?好,都是正确的!不过,我这里说的是您的身份证,带有身份证的朋友可以掏出来看一看,您的国籍、姓名、性别还有出生年月,都清楚的写在上面,对吧?我想说,这,就是您的袖珍档案。朋友们,档案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档案是对历史的记录,它承载着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中国历史上,档案工作与编史修志有  相似文献   

8.
张骏德 《新闻记者》2005,(10):42-43
我想探讨一下记者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我记得1980年复旦新闻学院曾经开过一次新闻业务的研讨会,有一个题目专门讨论记者采访到底是什么。当时基本上有三种意见。北方来的记者认为采访就等于调查研究:南方来的记者(暨南大学的陈朗先生)认为采访不等于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0.
小张同志: 来信问怎样才能做好记者工作,怎样才能使自己尽快地成为一个合格的党和人民的记者。这问题太大,涉及到记者的学识、思想品德、作风和工作方法以及文字表现能力等等各方面,有些问题我自己也没有解决好,还在努力向同志们学习。我想,只要咱们大家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总是可以解决得比较好的。在这封信里,我只想就如何看待我们的职业——记者工作,说一点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窦锋昌 《青年记者》2016,(16):13-14
说到当下媒体人工匠精神的缺失,我最先想到的是两件事. 其一,大概两年前,财新传媒的掌舵人胡舒立去一家媒体做了一个演讲,演讲后照例安排了问答环节,在场的记者提出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媒体盈利能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媒体的未来?”我当时恰好在场,对胡舒立的回答至今记忆犹新.胡舒立说:“这个问题不应该是一个普通记者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记者,你只要踏踏实实写好自己的每一篇稿子就好了,媒体的经营以及未来走向是主管部门和社长、总编管的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报道今年这场50年一遇的雪灾,作为晚报尖刀连,都市新闻部担当起了抗风雪报道的生力军。我们的口号是:一线记者就要站在风雪第一线,再难的现场也要去。(一)"钱还有的……可是我们想回家,想回家!"至今,部主任杨丽的手机里还藏着这条短信。短信的背后有一个略带辛酸的故事。前年,钱江晚报都市新闻部3位记者分赴湘鄂皖,陪3位普通民工一起回家。今年春节前夕,包括我在内的4位记者第三度出发。但  相似文献   

13.
记者外出,采访,总忘不了带大包、小包。但还有一样不可忘,就是“问题篓子”随身背。“你这次下去抓什么问题?”“我想研究研究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这是上头的精神吗?”“不。是在下边碰到的,还得到实践中找答案。”这是我去年4月到江苏徐州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15.
汪延 《数字传媒》2004,(6):36-38
各位朋友们,大家好,老实说,网络还有电信.还有广电.我想这都是未来会逐渐整合的趋势.其实我们应该是属于一支队伍的.这也是在我的演讲中会谈到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想:是谁给予了记者具体采访的权利?是领导、单位、职业,还是社会、民众、法律?这个问题好像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庆五十周年前夕,记者向穆青同志提了一个问题:您在几十年新闻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他想了想回答说,“最重要的”其实说起来也是最简单的:当记者一是要把握大局,二是要关心群众;还有一条是如何做人。记者说五十年大庆快要到了,正是需要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时候,请您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读者谈谈吧。穆青同志欣然应允,作了一番语重心长的长谈,对年轻一代期望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下面就是这次谈话的速记:  相似文献   

18.
李蕾 《今传媒》2004,(4):5-5
我想先说说2002年8月11日,我是一个记者,我在内蒙。  相似文献   

19.
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我曾几次想过,想写一篇讨论记者素质的文章.人们对新闻工作的许多要求,都跟编辑、记者的素质密切相关。但我只是有这么个朦胧的想法,不清晰,同时编辑、记者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也没有想周全。因此几经考虑终末动笔。现在看到《记者素质与成名》,当然是格外的高兴。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只是一个很粗的轮廓,而这本书对记者素质的论述却是十分的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20.
每当公共或正式场合,我和我的同行们掏出“记者”名片交换的时候,我郑重或自得的神色背后都藏着虚弱或羞赧。我常常反问,我,还有我的这帮同事,是真正的,完全的记者吗?我们的工作方式是真正意义的记者吗? 冷静思忖,我觉得,我们的“记者”,充其量不过是1/3。抛开“自由职业”的概念不说。我们遇到的第一大问题,是不得写我认为很有意义,对社会也有意义的东西。我曾捧着“请参加工作”的会议通知来到神圣的会场,但会议规定记者只许开会而不得发出新闻(新闻是由一家单位以通稿发出的)。当一个记者参加会议,有所思、有所得而不能写的时候,无疑是痛苦的。还有,我曾被客气地邀请参加某机关新任主要负责人同记者的见面会。这场合对于记者了解该负责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