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2007,(2):I0001-I0001
方成,原名孙顺潮,广东中山人。1918年生。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名誉院长。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曾任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助理研究员,上海《观察》周刊漫画版主编及特约撰稿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86年离职休养。  相似文献   

2.
《新闻实践》2010,(4):31-31
北京第一家公开发行的社区报——《北京社区报》近日亮相。该报以“咱家的报”为宣传口号,其办报理念是注重“家长里短”,与社区居民保持零距离。  相似文献   

3.
“集团化”是目前中国出版界叫得很响的一个口号。诚然,在面对国际出版资本和中国社会资率对中国出版业的双重挤压,而中国出版业又陷入分散经营、均衡发展、地区保护等困境之中难以自拔的情况下,出版集团化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战略选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出版集团化之路绝非铺满鲜花的阳光大道,而是一条充满着崎岖和曲折的盘山路,在这条道路上隐藏着许多可能使改革者马失前蹄的陷阱。借用一句流行语,叫“让人欢喜让人忧”。  相似文献   

4.
宋宾娜 《新闻实践》2013,(11):42-45
核心阅读:创办地方版或社区版成为包括钱江晚报、新闻晚报、齐鲁晚报、新闻晨报等众多国内主流都市报应对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探索。用分众传播、准确定位、个性服务来满足小区域内读者的要求。为此,钱江晚报于2009年6月创办《宁波城事》版、2010年7月创办《金华城事》版、2012年6月创办《今日下沙》版。然而,在互联网背案下,原有的社区报模式优势已不明显,办好社区报,必须有新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辟社区板块,报道最贴近老百姓的新闻。笔者认为,通过口语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将社区新闻讲述得令读者更爱看。  相似文献   

6.
只有诚心诚意地进入社区,愿意和社区的事业共兴衰,才有可能成为社区群众接触率最高、发行量最大、社区相关广告投放最多的"第一媒体"。  相似文献   

7.
务力 《新闻三昧》2005,(8):42-42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在研究新闻中,我发现新闻也是以“稀”为贵,比如煤矿瓦斯爆炸以及透水事故等,这类事件刚刚发生时,听起来挺惊人的,确实是大新闻。如前两年广西南丹发生煤矿透水事件以及山西富源煤矿的灾难性事件都足以引起人们高度关注。但2004年一年煤矿事件频频发生,年底报出的死难数字,竟然已达6000多人;2005年以来事故仍然不断,  相似文献   

8.
9.
徐金  陈雨 《传媒》2016,(13):18-20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效显著,出现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青岛模式"等几种富有特色的社区建设模式.社区建设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在社区发展中"越位"与"缺位",二是社区自治组织不健全,三是社区规范、社区网络、社区归属感、社区志愿者服务等严重缺失.因此,有学者提出探索一条借鉴国际最新社区发展经验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理性选择的新型社区发展之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以下简称ABCD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记者摇篮》2009,(8):20-20
新闻印刷公司在接到辽报进报亭进家庭的命令后,开始都很紧张。“本身我们的印力就不是很充足,突然提出新要求后,我们真的有些困难。”总经理孙玉鹏说,“但辽报进市场是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相似文献   

11.
王涵 《青年记者》2008,(11):73-74
消费者新闻是商业新闻的一部分,它是对消费者,即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中的自然人),产生影响的事件、人物及见解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张栗栗 《新闻通讯》2013,(12):60-61
媒体进入数字化时代,使传统的报纸媒体遭遇严峻挑战。挑战来自多方面,如信息发布的时效、获取信息的习惯变化、广告收入的分流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互联网平台的公共性与移动终端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以“区域性”为基础的地方报纸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罗燕 《民生周刊》2022,(21):78-79
<正>甘露园社区的变化来自社区成长伙伴的帮助,不仅仅是墙体,社区的绿地、停车等问题也迎刃而解。走进北京市朝阳区甘露园社区大门,就会看到一面“家”主题的文化墙,寓意宜家宜居;一面近300米长的“中国发展历程”彩绘墙,电线杆上的“二十四节气”彩绘,与小区的休闲亭相互呼应;老北京文化墙,一盏盏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灯箱,不仅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也让小区更温暖……  相似文献   

14.
"小的是美好的""社区报是美国的心跳",中国传媒大学陈凯老师的专著《走进美国社区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两句话.自从2012年初读完此书后,笔者便开始持续关注和研究社区报,并策划制作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在当年6月的《传媒》刊发,专题定名为《社区报前途几何?》,是带着问号来研究的.4年后,我们又在本期推出了关于社区报的专题,专题定名为《社区报的蔚蓝色未来》,从专题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对于社区报,我们更有信心了,认定其将是报业蓝海.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  相似文献   

16.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13,(28):20-22
近年来,在新闻网站、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的冲击下,很多美国大报面临生存困境。社区报纸虽然也受到影响,但生存压力并不大。我们通常说的"社区",一般英译为community或residential community。维基百科对community的释义:一是指享有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团体;二是从生态学角度,指共享居住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生物群体。可见,社区一词,在英文中与"价值观"和"共同的居住环境"这两点有密切关系。2007年,我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格林郡《契尼亚日报》有过一段实习经历契尼亚城是格林郡的卫星城,建城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要使教育报道走进读者的内心,无外乎两种主要方法:报道中要有人;挖掘具体事实。报道中要有人我国新闻界一直提倡“新闻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报道里写人并不是专门报道人物,而是在报道中加进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去写报道,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增加报道的人情味。  相似文献   

18.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体现着报纸的“思想力”和“引导力”.县市区域报面对受众、市场和报业的竞争,如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需要正确定位,不断创新,在亲民性、服务性、可读性上下功夫,为市民提供有效的信息和服务,使受众感到亲切和温暖.因此,让县市区域报评论发挥更强的传播力,是当前区域报所要探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努力的方向.笔者结合新闻实践,对此作了一番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沈淦 《传媒观察》2003,(2):27-28
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新闻中,关于明星的私生活的报道占了相当大的篇幅。无论是婚姻情感,丑闻闹剧,各有各的精彩。传媒为不明就里的大众留低了钥匙孔,使之能窥见明星们有别于舞台上的真实生活。然而,在形形色色的绯闻中,受众喜闻乐见的似乎为数不多,娱乐新闻有渐成花边新闻代名词的趋势。有识之士对媒体乐此不疲报道明星绯闻颇不以为  相似文献   

20.
2001年8月10日,在全国新闻界有一枝红杏出墙。她就是作为全国城市社区传媒试点的深圳《南山日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她独树一帜,异军突起,迈出了稳定而坚实的第一步。 创办城市社区报的必要性 一、创办城市社区报,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加快和城市结构变化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社区发展,是一个全球趋势,也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就我国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