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2.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3.
敖鹏 《东南传播》2024,(3):55-59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4.
付沛沛 《青年记者》2017,(29):83-84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发展,“微媒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它以更短小的篇幅、更及时的分享、更精准的受众、更个性化的内容形成了微传播时代的核心特征,急剧改变着舆论格局和传播生态.而在众多“微媒体”中,微信受到纸媒等传统媒体的青睐并为其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以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探究纸媒借力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突破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5.
邬光照 《新闻界》2011,(7):23-26
从场域关系的角度思考电视传播策略,应着力构建和改进电视与公众的场域关系、与政治的场域关系、与新媒体的场域关系,实现有效传播和有效舆论引导,保持和改善其在媒介场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从场域关系的角度思考电视传播策略,应着力构建和改进电视与公众的场域关系、与政治的场域关系、与新媒体的场域关系,实现有效传播和有效舆论引导,保持和改善其在媒介场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丛挺  杜茂林 《出版广角》2021,(15):30-34
文章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梳理学术场域和新媒体场域的逻辑和规则,并结合对传播力领先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分析,揭示学术期刊场域与新媒体场域间的冲突性要素及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策略和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刘冰 《青年记者》2020,(8):92-93
融媒体时代,以多种移动媒体为终端的信息微传播引发了整个社会的媒介生态发生极大变革。当前,微信公众号作为社会化媒体微传播的典型代表,凭借其裂变式的用户转化率、一触即发的受众到达率、高精度的定向推送路径等优势,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思想的新兴载体和意识形态交锋的新型场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没有形成大众化的传播事业,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也有非常可贵的"新闻的自觉"和具有本土气息的职业道德观念.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有严格的责任审查制度和大责任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注重道德教化,并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零星闪烁着对新闻职业理想的追求,对近代、现代甚至对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崔筱青 《新闻窗》2012,(3):49-50
美国传播大师施拉姆认为:“社会责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新闻媒介应当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我国的新闻学者对记者的社会责任也有自己的理解。慎海雄先生认为记者的社会责任应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下:我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肯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必须要有做人的基本品德,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笔者认为,新时期记者的社会责任,是记者根据公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追求客观真实,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公正的叙述,从而达到启蒙公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的话】陈永和(高级编辑):媒界今年开门有新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亮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旗帜,当其时,治时弊,得其利。公信力究竟是什么?用统计学原理来表述,公信力就是媒体传播的新闻与信息的信任指数,信任指数为负值,就谈不上公信力了。用传播学原理来解释,媒体公信力是指公众对其传播的新闻与资讯的相信程度。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曾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技术发展带领人类进入“第三媒介时代”,迎来数字化生存空间,设备智能化的提升虽丰富了个体生活场域为其带来诸多便捷性,但同时给媒体生态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造成媒体脱责化倾向,逐步呈现“刷屏上瘾”式社会隐忧。本文将从“刷屏”与“刷屏上瘾”意涵解读入手,从社会学视角透视当前“刷屏上瘾”行为实践的生成语境,解读媒体脱责化倾向与“刷屏上瘾”行为主体之间的内在张力,并就“刷屏时代”所呈现的指征,从传播生态、传播规则、传播价值、传播内容维度窥探媒体社会责任履职的新生约束力;从权责关系、媒体治理与网络生态角度为破解“刷屏上瘾”行为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以短小精悍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新媒介不断衍生,继微博开启“微阅读”之后,“微栏目”为网民带来“微收视”的新体验。微栏目既与电视栏目有相同的制式,即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宗旨和相对固定的播出时间,可涵盖电视栏目所涉内容;又有网络媒体的共同属性,即受众既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又扮演了内容提供者,广泛参与到栏目的生产和消费环节。然而在外部环境制约和内在运行结构的双重影响下,任何媒体都会遵循特定规则而体现出某些独特属性和逻辑。本文试以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研究范式,分析在微栏目的媒介场域规则和资本互动下,其参与主体、题材选择以及话语表达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14.
金虹谷 《大观周刊》2012,(24):19-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统一,不仅包括“思想力求成为现实”的向度,更包括“现实力求趋向思想”的向度。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巨大变革,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场域理论认为高度分化的现代社会由相对自主的小社会——即子场域构成,各个子场域都有各自的逻辑与必然性,场域、资本、惯习是具有认识论意义的重要概念。在当前红色文化传播场域中,出现了经济资本侵蚀文化资本、权利资本挤压文化资本、政治场域固有惯习与文化传播场域的扭结以及文化资本非理性运用的情况。要解决这样情况,应从捍卫红色文化传播场域的独立性着手,以反思的视解理性地建构红色文化传播场域。  相似文献   

16.
<正>人本责任是新闻传播的核心责任,新闻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一、新闻传播在人文责任之诉求新闻传播在人文责任上有一定的诉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诉求,才能表明新闻传播的人文责任。1.坚持信息透明满足公众知情权新闻采访和新闻传播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渴望及知情权,新闻的落脚点是人,因此新闻传播的人本责任要求,新闻传播的活动一定要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坚持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性,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让受众充分了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的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如何充分发挥融合传播优势,创新有效地做好理论宣传工作,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广大干部群众“真看真懂真信真用”,是新闻战线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2016年,重庆日报抢抓媒体深度融合契机,在充分挖掘党报理论宣传传统优势基础上,推出微信公众号“理论头条”.今年起,在公众号运营日趋成熟的基础上,重庆日报又适时上线“理论头条”移动客户端,构建起包括《重庆日报·理论版》、“理论头条”公众号和移动客户端在内的融合传播体系,致力于通俗化、大众化理论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今年10月9日召开的全球知名媒体共同发起的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媒体要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他在谈到中国媒体应当承担的具体社会责任时更加明确地提出:媒体要“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俊 《新闻世界》2009,(8):135-136
在非常事件“躲猫猫”的传播过程中,公权出现了几种常见的失当行为:信息传播主体责任的缺失;刑事调查权与公众监督权的错位;舆论偏向与公权独立性的缺失;刻板成见与社会真实建构的失衡。其首要解决之道在于政府取信于民,其次在于要注重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20.
媒体融合深度推进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作为“两微一端”中重要一环的微信公众号,如何在受众阅读时间碎片化、信息海量化的背景下,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关键在于以“版面语言”出新出彩推动微信公众号整体传播“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