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与法     
《青年记者》2016,(4):63
2016年年初,法庭审理快播案件时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认为,必须从法律的角度维护当事人的利益,请看《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应当正本清源》。2015年,中国的传媒法研究,既体现出对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在新闻传播领域落实的期盼,也反映出面对媒体格局巨变的彷徨和求索。总体上来看,这一年传媒法研究领域广泛,成果丰硕。请看山东政法学院教师王伟亮的《2015年中国传媒法研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法     
《青年记者》2014,(10):64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法     
《青年记者》2014,(1):60
传媒法学者魏永征教授认为,记者也是公民,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新闻采编工作属于职务行为,记者可以构成受贿罪的主体是确定无疑的。请看《又一类被告席上的记者》。应当如何看待谣言现象?在处理谣言问题时如何保障公民的表达自由?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邓学就此作了思考,请看《从打击谣言看言论自由及其限制》。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法     
《青年记者》2014,(13):71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法     
  相似文献   

6.
新闻与法     
  相似文献   

7.
新闻与法     
  相似文献   

8.
新闻与法     
《视听界》2009,(6):6-7
媒体应事有四项言论豁免权 中国记协在新闻侵权立法的建议稿中认为,四种情形下媒体不承担侵权责任:消息具有权威性来源:报道特许发言;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其他传播行为。然而.在全国人大最近一次的侵权责任法草案审议中,新闻侵权立法未被采纳其中。因为内部争议较大,立法机关不得不对民法学者与新闻界的热切呼吁作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9.
新闻与法     
公民的肖像权是否属于隐私权?使用公民的肖像应遵循什么规范?肖像权案件应如何处理?传播法学者魏永征教授结合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起肖像权案,对相关问题作了解析。  相似文献   

10.
新闻与法     
《青年记者》2015,(10):74
上世纪90年代,女作家袁成兰发表杂文评论梅花奖舞弊案引发的诉讼,历时三年有余,终以袁成兰胜诉结案,轰动全国。请看传播法学者魏永征教授对此案的回顾:《保护公民批评国家工作人员权利的早期尝试》。网吧非法接纳未成年人进入,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何加以治理?关闭网吧是否可行?请看红网评论编辑夏熊飞的《以立法手段关闭网吧是开错了药方》。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受到侵犯有哪些特征?我国未成年人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请看黄河科技学院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香港第一条管制传播媒介的法例于1844年制订,那是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后第二年所通过的《监管书籍及报刊印刷及设置印刷机条例》。自此,香港监管印刷媒介的法例便经历了三个时期:1.注册监管时期(1844年—1900年);2.内容监管时期(1901年—1985年);3.监管自由化时期(1986年—1997年)。至于电子传媒,则由二十年代初有电台广播开始即实施严厉的监管。目前,香港享有高度的言论及新闻自由,其宽松化是由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记者,不可能不从别人的新闻作品中受到启迪,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许多好新闻的产生,往往就是在已有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记者进行深层次开发创新的成果。下面就扩充与浓缩开发法谈点个人的看法。新闻的扩充开发法,是指以某一新闻为原型,就其整体或局部加以扩充创新,形成新的新闻报道的一种采写方法。对新闻原型的扩充开发法主要有四部分,即整体放大、主题放大、内容放大和文字放大。为便于表述,先给新闻中的有关成分拟定各自的代表的符号:“□”为主题,“(?)”为内容的量,“(?)”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新闻与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促进,法保证新闻事业的发展,而新闻推动法的实施,同时,两者的互促关系还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一)新闻事业能否发展,发展是否顺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法是由国家制订、认可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具有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特征,能有效地消除新闻事业发展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保证新闻的顺利发展。为新闻活动划定区域。这是新闻特点所决定的。法对新闻活动有所限制,它规定新闻活动不能超越法、凌驾于法之上,要在法的框架下进行,要受到法的制约。宪法中明…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是一种技能,又是一门学问。学习新闻写作同做其它事情,研究其它学问一样,运用科学的方法很重要。有些人迷信所谓“诀窍”,热衷于收集“开头法”、“结构法”等作文的高招妙法;还有些人否认学习研究写作的必要,认为学习写作主要就是“多读,多写”。读多了,写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写了。这两种看法,一个将写作神秘化,一个将写作简单化,都是不符合写作实际的,因而  相似文献   

15.
“联想”出线索。电视传播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各自较为稳定的收视群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其它台的电视节目联想到自己身边相关的新闻事实,是个简便而有效的方法。94年,我们台自办节目《有线星期天》栏目,就是直接从中央台《东方之子》和《生活空间》栏目中获得启示:讲述百姓故事,大做“人”的文章。于是,我们开辟了《上饶人》这一小版块,,用摄像机为上饶人描绘出一系列逼真的“众生图”。节目播出数年来,不仅稿源不断,而且一直受到当地观众的青睐。当然,每个人的联想方式和效果各有千秋,但是,“联想”要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好的诗句靠推敲得来,好的文章靠推敲得来,好的新闻作品也靠推敲得来。只有认真推敲,才能调动我们的大脑细胞,搞好字词的优化组合;只有认真推敲,才能指挥我们的中枢神经,去布局谋篇。本文结合我们的写作实践,就如何推敲出好的新闻作品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冒热气”。新闻要像刚出笼的蒸馍,要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景描写,使人馋涎欲滴,“闻香下车”。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日本一位新闻学家说:“新闻如鲜果,过时稍久,则腐败而失其味,不堪咀嚼,读者必弃之若敝履。”新闻写得“冒热气”,才能吊起读者的胃口。如果隔了夜,都有了“馊味”,谁还感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新闻作品从落墨到成稿,都有哪些要求和做法呢? 一、求旨。大凡撰文必先立意,从新近发生的真人真事中提炼出一种思想来,这个思想又要有指导性、典型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19.
我中华版图之内,海峡两岸四地,实施四种法律。其中大陆、台湾、澳门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香港法律属于英美法系。而大陆和台、港、澳又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社会制度。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展望21世纪,四地交往必将日趋密切融和,但四种法律制度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本文拟在介绍祖国大陆有关法制的基础上对大陆和台、港三地的诽谤法作一粗略比较。 祖国大陆学术界现用“新闻侵权法”一语来概括调整因新闻侵害公民权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之法律  相似文献   

20.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与历史在本质上确实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二者存在时间上的差别。因而,新闻和历史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它们都强调要真实地反映事实,都强调作者在写作中要具备严肃、公正的态度,要忠于事实,忠于真理。同时,在我国法如烟海的古代史书中,有许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值得研究的史料、史实,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可供借鉴的史家笔法。唐代的刘知几在他所著《史通·叙事件,提出史家叙事的方法.即尚简、隐晦、妄饰。他特别强调尚简笔法的重要作用:“美史以叙事为工,而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