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但目前仍盛行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历史教学,以推进中学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陈勇 《家教世界》2012,(20):50-51
现阶段的中学历史教育状态令人堪忧,教师难教、学生厌学,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大程度是是由于应试教育造成的,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说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中学历史教育更需要如此。学史使人明智,中学历史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基础历史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的素质教育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一、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教育简言之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目前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一种为政府所要求的行为。然而,素质有多方面,立足于中学历史教学,该如何进行历史教育,以什么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中心呢?这是一个有争议、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几年来,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了素质教育,但令人困惑的是,这些素质教育在根本目标和具体操作程序、手段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向。其主要表现是: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上传播历史知识,搞应试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加速面向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中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双语教学发展。随着教师队伍外语素质的提高,世界历史双语教学将呼之欲出。可资教学的许多有用的外资料信息正日益增多。世界历史应当重视外资料和原版史学作。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来的,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绝不是全盘否定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然能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应试教育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也证明了这一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全面。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选拔人才的需要,因此,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冯卫东 《考试周刊》2010,(14):212-212
在当今中学教育中,以新课改为主导,提倡生态课堂,克服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一句话,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对于素质教育不论怎么做,最终都要用教育质量来衡量你的教育效果,而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成绩,考试是获取教学成绩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应试教育是始终存在、不可避免的。中学历史教育也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历史教育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着手于第二课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行课堂改革,以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历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相似文献   

9.
刘建英 《天津教育》2020,(7):165-166
反对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呼声曾一度高涨。如今虽有所降温,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辩一直存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置于社会背景下,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分析教育,无疑可以让我们从更大的空间和历史中观照教育,从而避开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做截然二分的无谓争执。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的?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存在诸多的弊端,如教师一人主演独角戏,学生机械死板背条条,脱离实际做作业,考试等,然而学生不能以史为鉴,一遇到新情境、新问题,就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休闲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融在一起,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休闲教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以至生活学习的整个环境中享受学习的愉悦,使语文学习过程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从而更有效地让教育个性化,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摧残。为了维持正常的教育工作,国民政府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战时不仅没有长期停辍反而有所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政府的相关教育政策措施的合理性以及其在宏观掌控上所做的努力。文章通过分析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政策以及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以使读者对战时的国民政府教育有一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对现在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儿童文学是洞悉学生心灵世界的窗口,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提高儿童文学素养也逐渐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15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测试,其测试结果开创性地勾勒出了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的全球图景。基于该测试第一批次全球261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高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和素养,可持续教育已普遍纳入高校的培养计划,未来需要更多地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理念广泛受到认同与传播。中国高校学生在测试中整体表现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可持续教育的成果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层面的支持和联动。我国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应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之中。  相似文献   

15.
现代影视艺术与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教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教育应该由现代影视艺术受到启发,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引进或培养专门的教师,设置影视作品鉴赏课程。  相似文献   

16.
博雅教育--文化中兴的呼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分析目前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博雅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然,博雅教育和儒家学说思想比较接近,这个问题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人伦道德是语文人文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在语文人伦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我从选材思想和选材篇目两个方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伦篇目作一梳理,以总结出其成功与不足,为教材编写者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具体分析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被大大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字、词、句、篇章结构的知识性的传授,相对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同时,即使在语文知识领域的传授上,也普遍出现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一方面人文性教育没有被重视,另一方面,颇受重视的知识性传授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语文美育理论与实践》一书注重在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即通过美学理论的知识性建构,将知识性构建与人文性建构有机地融为一体,这不但有效地解决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医治了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知识缺乏症”。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科学的转型以学习和引进西方科学为基础,清政府实施“新政”,在全国范围创办高等学堂,推行科学教育,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山西大学堂作为中国最早创建的三所大学堂之一,率先开展了科学教育活动。文章从科学课程设置、引进科学仪器、编译科学教材等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分析中国近代高等学堂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之于西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China's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and restructuring on account of priv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Unlike the Mao era when the state assumed the major responsibilities in financing and providing education,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have now to bear increasing financial burdens in paying for education. The market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education has undoubtedly intensified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widened regional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ern coast and the less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north-western parts of the country. The growing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 and the increasing financial burdens presented by education have been a source of social discontentment, which have in turn prompt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revisit its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examine, how in this wider policy context, China's education has been transformed following the adoption of more pro-competition and market-oriented reform measur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intensive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fieldwork observations, and findings from a household survey conducted in eight different Chinese cities about people's perceived education hardship.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ttempt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educational inequalities that have intensified on account of two decades of education market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