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语文教育百年来先后发生了三次重心位移:20世纪前半叶,从文言文教学向白话文教学运动;20世纪后半叶,从语言教学向言语教学运动;21世纪初,从言语学科中心教学迈向言语生命智慧教育.言语生命智慧教育需要超越学科中心本位,致力于打通“语言、世界(自然、社会、人文)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关联,在大开放、大综合和全程互动的真实言语情境中培育学生的生命智慧,真正体现全面育人的教育观,这将会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戴巧玉 《广西教育》2012,(1):40+42-40,42
言语是人的一种行为活动,言语智慧是一种言语表达的灵气,而这种灵气来源于文化的积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言语实践,以逐步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人情入境,用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深深地悟,激活他们的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教育。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缔造真正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课如其人——朴实、真诚、灵动、智慧。《诺贝尔》一课的教学把潘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智慧和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理解彰显得淋漓尽致。学生和潘老师一起徜徉在智慧的语文课堂里.经历了一次言语智慧探寻的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5.
著名特级教师潘文彬,课如其人——朴实、真诚、灵动、智慧。《诺贝尔》一课的教学把潘老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智慧和对语文教育的独特理解彰显得淋漓尽致。学生和潘老师一起徜徉在智慧的语文课堂里.经历了一次言语智慧探寻的幸福之旅。  相似文献   

6.
大道至简:漫论薛法根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薛法根张"智慧教育"为大纛,于"简约之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演练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风格。从"组块语文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是"文本言语—内部言语—外部言语"的体验,历经了"言语—思维—言语"的往复运动过程。语文教学的指向是学生"言语智慧"的生成。言语智慧,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言语内容的智慧性,即内容中有精辟的见解、洞见、哲理;一是言语表达本身机警、妙趣、含蓄、幽默等,即言语形式包括遣词造句的艺术。思维是智慧的载体,让言语智慧在言语思维上落脚,语文教学就不再虚无缥缈。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目的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语文教学的指导和规范。当下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变味的语文,与目的困惑有关。语文教育的理想是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为了学生幸福的生活,理想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批判意识和精神;终极的语文教育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现实的语文教育目的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文还要通过言语的交流和生活的交往培养发展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9.
智慧的语文教育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真正的教育智慧生成在你的语文课堂中,生成在你的语文生活里。——题记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当语文教师拥有了具有一定高度、广度与深度的设计思维之后,教师会展现出一种自觉、自律的教学行为,成为学生拥有"言语智慧"的引渡人。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语文教育本体的研究必须在语文(语言、文章、文学)中唤醒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意识、提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动力、张扬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言语生命个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立足语文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与言语现象的关系,根据人类言语活动存在的形态差异,提出言语世界的三种类型的概念,指出其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基点,以现实生活言语世界为背景或前提,以客观文本言语世界为科学高效的最佳途径,把延展艺术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形态,以帮助学生建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儿童言语能力的提高靠的是反复高效的言语实践。言语实践的教学主张,站在语文学科的本体论立场上,在言语的滋养中培育人格,在活动的建构中追寻语文真义,在课程的语境中提升言语智慧,语文课程因此有了符合其本体特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本意是“为了让下一代热爱并掌握祖国语文,即热爱并掌握母语,包括母语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母语的实际运用——言语,这一阶段的教育重点则是提高下一代的言语能力”.语文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智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核心和本质。这段话,是王松泉先生语文智育观的典型表述.它至少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实质上是促进人的文化生成和精神发展,以此关注人的精神成长,张扬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超越。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教学主要指向于学生的言语实践,增强学生的言语智慧,而不是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文章知识等静止的层面。动态地考察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言语智慧获得的内在机制及语文教学的文化生成价值,从而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广西教育》2011,(34):28-28
欧加刚在2011·6C《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上撰文认为,语文教学不只是听说读写技能的简单培养,更是为了促进言语精神、言语情趣、言语智慧、言语生命的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回到言语表达上来。  相似文献   

17.
学前阶段的语文教育,实质上就是言语教育。学前言语教育是全学段语文学科教育体系的起点,有其阶段特征和特殊的价值地位。言语教育与其他学段语文教育的协调运行,既能发挥自身的整体功能,又能提高语文学科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成功的语文教育一定是遵循语文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我们有这样三个最为基本的判断:语文是以学生言语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言语交往教育;语文教育是依托文本实施的以“整合学习”为特征的学科教育;语文教育是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母语教育.现代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的这些教育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语教育史上,人们对语教育本体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为修己,到为事功(立言),到为功名,到为章(实用),到为生活(工具——立诚),再到为人生(言语人生),即为了人的言语潜能与个性的张扬,良好的言语人格意识与言语创新意识的养成,言语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以促成人的言语表现、言语创作上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育承担着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双重任务,用言语文化来分析语文教育的复合性特征,确立言语文化的语文课程观,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视角反思当下语文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