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总理衙门”的全称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简称为“总署”或“译署”。从1861年1月20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十日)成立到1901年7月24日(光绪二十七年六月九日)改组,共计存在四十年。“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了办理有关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通商、外交事务所特设的中枢机构,在当时清政府整个统治机构里面,是一个特殊的单位。总理衙门成立于1861年,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密切相关(实际相距还不到三  相似文献   

2.
李全民 《历史学习》2003,(12):31-31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总理衙门建立以后,清政府任命的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是A.戈登B.华尔C.赫德D.蒲安臣参考答案为C。表面上看,此题选赫德是正确的。但这一答案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总理衙门建立后清政府任命的首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就是赫德。事实上,赫德是第二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1861年1月20日,适应西方列强设立专门外交机构以加强中外交涉的强烈要求,在奕讠斤等人的奏请下,咸丰皇帝批准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称“总理衙门”。海关总税务司就是总理衙门的附属机构。总理衙门最初主持外交与通商事务,后来扩大到负责购买军火及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3.
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及其在中国近代化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史学界普遍持否定意见,认为“总理衙门的出现正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渐趋成熟,是清政府政治机构半殖民地化或封建政权买办化的具体开端”,它是“专干卖国勾当的最高决策机构”。对此,笔者不敢全然苟同,仅以管见所及,略抒己见,以求教同志们。一总理衙门的出现,是“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渐趋成熟”吗?否!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之间矛盾趋向暂时缓和的产物,而不是“相互勾结”的结果。在总理衙门成立前的20年内,清廷在与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一节是属经济史范畴的课,理论性强,内容又比较枯燥,教师不容易教,学生也不愿听,历来是近代史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上学期,南汇县中学黄建初同志上了这个内容的研究课,反映较好,现将课后的评议整理如下: 一、设计严密,条理清楚《洋务运动》是修订本教材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讲授一开始,黄老师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从提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哪几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危害?”着手,导入新课。接着指出,正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从而使学生明了总理衙门的性质以及它的设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由此联系到清政府内部顽固派与洋务派的斗争,引出这一目。在讲解前因后果,交代来龙去脉,点明结果  相似文献   

5.
一八六一年一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五月底天津洋商宝顺行顺记初次贩运洋布近六千匹到山西榆次售卖。这是第一家入晋洋行。六月槐树铺厘金案。十八、十九、二十、三十日,先后有河北获鹿县涌合福、泉恒义等几家华商贩运洋布到榆次县赶  相似文献   

6.
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苗 《天中学刊》1998,13(3):78-80
清末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或"总署"、"译署",成立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1861年1月,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行政机构。后来,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总理衙门"的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最终成为远远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最高机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当时的许多重大问题,或多或少地均与"总理衙门"有涉。因此,对"总理衙门"的研究,应是中国近代史课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期,即1860年9月21日,鉴于载恒,穆前与英、法公使的谈判破裂…  相似文献   

7.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并使之升格,事在1901年,《辛丑条约》有专门条款规定。许多中国革命史教材。对此事这样叙述: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于1861年。1901年订了《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使其成为凌驾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上的专办洋务的特殊机构。六部并无废撤,怎能说是总理衙门班列六部之首呢?《辛丑条约》第十二款规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 72页 :对于《辛丑条约》内容之叙述中有“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首”。所谓“位居六部之首”之“首”字容易给人一种误解 :认为外务部从属于六部 ,并居于首位。而事实上无论 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之初 ,还是 190 1年改为外务部 ,中央机构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依然存在 ,虽然总理衙门设置后“侵夺了六部之权” ,但它做为一个中央机构是与六部平行的 ,只不过由于负责外交事宜和办理新政 ,其地位比六部更高、更重要一些 ,所以总理衙门与六部并非从属关系。《海关中外条约》卷 1第 3 0 3~ 3 13页有关《辛丑条约》内容…  相似文献   

9.
清朝前期处理中外关系,以传统的“朝贡体系”为框架。在中央政府体制中,没有专掌外交的机构。外来使节被视为“贡使”,由礼部或理藩院接待。为“册封藩属”而派出的使节,也是事毕即返。康熙、雍正年间,遣使俄罗斯敦好睦谊,亦属临时性质,尚无派遣使节常驻外国之惯例。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叩开中国大门,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和中外交涉事务的日益繁重,在外人的敦促和自身对国际形势体认的基础上,清政府逐步转变心态与观念,建立了驻外使馆制度,渐由“天朝上国”融人多元的国际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长期的屈辱外交1.近代外交机构的设立。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主管外交中央机构,标志着清政府最终放弃了闭关政策。之后清政府陆续向欧美等国派出驻外使节,同时通过创设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外交人才。1901年《辛丑条约》将总理衙门改为外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发展及其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先后在“潜代父母制”,“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和“学生发展”理论影响下,在20世纪完成了专业化的历程。学生事务定时经,以学生事务及其管理在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特征。学生事务和学术事务紧密联系共同致力于“学生学习”,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12.
黄新宪 《教育评论》2007,(5):105-107
1871年,一些琉球居民乘船遇风飘至台湾,误入“牡丹社”,被当地原住民杀死,史称牡丹社事件。日本借这一事件乘机发难,于1874年出兵3000余人入侵台湾。清政府委派时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率军赴台,有效地反击了日本的侵略,最终迫使日本军队撤出台湾。在处置这一事件的过程中,福建船政局的相关人物和机构时时出现在清政府的各种函电中,其作用屡屡被提及,凸显其在解决这一重大海防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也折射出当时的闽台关系十分密切。早在事件发生不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便明确指出,牡丹社一带的原住民区域“系中国辖境,豈容日本窥…  相似文献   

13.
总理衙门存在四十余年,虽非正式外交机构,但在近代中国同西方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总理衙门的设立步履维艰,但清政府在屈辱和无奈中终于缓缓地拉开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帷幕。随着这一机构的演变、发展,中外交涉逐渐向规范化和近代化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4.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央外交体制经历了礼部和理藩院、总理衙门、外务部3个阶段的演进。一、礼部和理藩院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成立于1631年,其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沿袭明代,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礼部下设仪制清吏、祠祭清吏、主客清吏、精膳清吏四司。理藩院成立于1638年,清朝首创,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认定与标准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世界各国来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创造出使大学的质量水平得以维持和提高的机制,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二战前、后两个时期,日本高等教育机构设置认定的两种方式——“设置认定”方式和“标准判断”方式形成、分化、整合的过程,以及国家在认定制度建立与变迁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对公、私立高校所采用的设置方式的异同,以此论证设置认定方式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高等教育制度形成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近代化角度审视近现代诸问题传统的近现代史是以革命史为线索。这就把人们的思维限定于“阶级路线”、“革命与反革命”等框框中。近年来以近代化标准审视近现代诸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且沿着科学、宏观方向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主要特征是从“近代化”角度认识分析历史问题 ,而不把中国近现代史视为仅仅是一场“革命史” ,从本质上讲就是以生产力标准分析评价历史的发展。以如下事例说明 :总理衙门。如果我们单纯把总理衙门置于西方列强侵华和清政府反动统治领域考察 ,很显然 ,结论是 :适应西方列强侵华需要 ,总理衙门的设立体现出…  相似文献   

17.
《辛丑条约》最后一条:“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前。”对此学生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有何实质性的变化吗?这个问题涉及我国近代外交机构的演变,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一、鸦片战争前的外交机构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负责管理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为清朝首创,主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也参与对俄国的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府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引起了中国社会思想、学术、官制、外交诸方面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对中国封建制度的蜕变及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转轨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同治年间,直隶省教案多发且颇具代表性,总理衙门与驻华公使为维护各自方的利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在相关约章的签订上,双方各怀心思,互相算计;在对办案官员的惩处上,双方明枪暗箭,激烈交锋。面对驻华公使的武力恫吓,总理衙门采取了论理、防范并举而以和为主的回应措施。总理衙门在与驻华公使“博弈”的过程中,其柔弱外交中悲凉的处境彰明较著。  相似文献   

20.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