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教材只对句中的“坚”、“擒”和“小敌”、“大敌”作了注释,对其中的两个“之”字以及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未作任何解释,因而,不能使人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陈智峰  李小丽 《文教资料》2006,(32):150-151
《孔雀东南飞》一诗中“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句中之“故”,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第三册第9页,注释为“总是,老是”,整句诗解释为“婆婆总是嫌我织得慢”。笔者对此解释心存疑惑,于是查了大量古汉语相关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古汉语词典》、《词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虚词诂林》等,发现“故”字并无“总是,老是”之义项,显然这是个误释。据上下文看来,此处“故”字是作副词,修饰后面的动词“嫌”字…  相似文献   

3.
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中语文课本 2~ 5册为高中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32个虚词 ,从词性、用法、今译三方面对它们作出了较为科学的训释 ,力图为学生学习文言虚词扫除障碍。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课本对某些虚词的解释却未能尽如人意 ,或解释不够合理 ,或解释不够全面。高二册第七单元《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下文简称《用法》)一文对“乃”“而”二字的训释就值得商榷。乃 字 ,《用法》一文训释不足之处是把连词、副词混为一谈 ,在举的副词用法例子中 ,混进两个用作连词的例子。①刿曰 :“肉食者鄙 ,未能远媒。”乃入见。 (《曹刿论战》…  相似文献   

4.
遂用隆中对: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初中第六册)教材注“遂用”为“就因此”,“用,因此。”(第204页)《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遂,就。用,因。”(第122页)都在将“遂”和“用”分开解释,且属不同词性。愚意:“遂用”是由结果连词“遂”同结果连词“用”组合而成的同义复合连词,仍示结果,今可译为“所以”、“因此”。“遂”、“用”皆有表结果之用法.遂:《古书虚字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与“以力弗敌”中的“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而吾以捕蛇独存D.扶苏以数谏故(见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高二同步测控第二课延伸阅读)很多同学以为此题不妥,因为题干以及几个选项中的“以”都表示原因,均可译成“因为,由于”,其实不然。要想解答此题,就必须先了解“以”的用法。虚词“以”在中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用法有两种:(一)作介词,(二)作连词,而在作介词或连词时有一个相同的用法,都表示原因。人教社1995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常…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言虚词“乃”作代词的用法,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第354页《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一)》中,说“乃”“只用作第二人称”。肯定语气且冠以“只”字限制,旨在强调其用法的唯一性,排除“乃”作其它代词的任何用法。对于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首先,这种说法与教材本身相抵触。高中第一册《三元里抗英》中的“备乃器械,持乃糗粮”中“乃”注释为:“‘乃’,相当于‘其’,他的。”同一套教材,前后却不能自圆其说。当然,对于“备乃器械,持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中有几个问题需讨论一下。一、“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投”,当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史记》是这样标点的:于是怀石,遂目(投)[沈]汩罗以死。由此看来,中华书局认为“投”字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好几处提到屈原之死,都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韩非子的《五蠹》中有“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一句。对这句话,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1988年7月版)译为:“近古时代,桀、纣残暴,(天下)混乱,而汤和武(起兵)讨伐(他们)。”显然,《教参》是把这句话中的“乱”字释为“(天下)混乱”。查《辞源》“乱”字条,共有⑨个义项,其中  相似文献   

9.
《孔雀东南飞》中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④冀君实或见恕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对这个“见”字作了如下的说明:“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其实,这四个“见”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是“我”的意思。“见录”就是“记着我”,“见丁宁”就是“丁宁我”,“见教”就是“指  相似文献   

10.
“以”究竟怎样解释□永登二中李正明高中语文第三册《文言虚词的用法二》讲了“以”字用作连词的情况。其中,有表承接关系的一项,举例是:“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其实这里“以”字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按句子成份看是状语和谓语,“以”字的连接作用表修饰,而不是承接。...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因此,《孔雀东南飞》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可是各套教材对诗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故”字的解释却是不尽相同、奠衷一是。这不仅有损于教材的权威,而且不便于师生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的精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人教版)的作文部分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在编排上,作文教材分为三个系统。第一个系统是相对独立编排的。目录如下。第一册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第二册直面挫折学习描写美的发现学习抒情园丁赞歌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学习虚构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一句“便言多令才”,教材的注释为:“[便(bian)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便言,很会说话。便,敏捷。令,美好。”笔者不同意教材对“便”字的注释。“便”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bian,pian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十四课《虎吼雷鸣马萧萧》节选自长篇小说《李自成》。《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三册简介》认为“着重写人物的语言”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各种教学参考书和教学研究的刊物也多从语言上肯定、赞扬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四册《庄暴见孟子》中的“臣请为王言乐”一句,教材译作“请您让我给您讲讲关于欣赏音乐的事吧”。很显然,教材里将“乐”字释为“音乐”,我以为值得商榷。这是一个承接句。承上,孟子就齐宣王“好乐”一事展开对话,以作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以下简称教材)收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下者飘转沉塘坳”一句中的“塘坳”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对“沉”字忽而不注,对“坳”的读音未注明。对此,本文将分成三点来谈谈笔者教学之余的粗浅体会。一、“坳”字该读何音?林庚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上编第二册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节选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其中的“间”字,课本注为“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虽然这样注也有所本,但笔者认为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0.
哪个字规范?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两个句子:“辟出了林阴大道”(第二册《土地》80页)“她有时看见宋淑花和她的女伴们嘻嘻哈哈地在门口树荫下做花边”(第五册《党员登记表》190页)“林阴道”用“阴”,“树荫”用“荫”。哪个字用得规范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荫”统读为“yìn”,审掉。yīn”这个读音。并且特意注明:“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