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王朝在建立之时,整个社会已完全陷入严重的伦理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之中。同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促使宋代在强调礼治思想的同时,大力加强法治思想。并最终促成了宋代礼法思想的合流。  相似文献   

2.
(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一个古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酿酒与饮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事。到商朝,奴隶主阶级已养成嗜酒习惯并以酒作为祭神的必备贡品。至周王朝,则开始设置专管酒的官职。随着社会进程与酿酒业发展,酒已日益深入于社会生活之中。至于文豪、诗人、名流者,更是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据郭老在《李白与  相似文献   

3.
先秦婚制和婚俗是产生《诗经》婚恋诗的社会土壤,《诗经》婚恋诗也因而分为贵族婚恋诗和民间情歌两大类。这两类婚恋诗,都从不同的层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先秦婚制和婚俗对社会各阶级阶层婚恋生活的不同影响。通过时《诗经》婚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动荡,各大学派的思想家纷纷从各自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不同的政治观点,学术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音乐作为政治文化艺术形态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简单辩证地介绍了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思想以及《乐记》和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思想,使我们对先秦儒家音乐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一) 刘少奇同志在其“人的阶级性”一文中说: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的人们是作为阶级的人而存在的”。阶级社会没有超阶级的个人,个人的思想行动又是阶级利益的表现,因此我们不可能离开阶级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可能离开思想行动来空谈历史人物。但是个人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地位的消长或别的关系,他的阶级成份是可能转化的,现实社会如此,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也如此,当然有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巨大区别。因此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掌握这个客  相似文献   

6.
吉登斯的阶级思想是在"批判"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吉登斯讨论了阶级的本质、阶级社会的类型以及阶级斗争等问题。这些思想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性,但是也不乏一些闪光点,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往许多研究论著对汉代乐府诗的思想价值大多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如认为“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等等。诚然,论者注意到了汉乐府诗那悲怆的风格所蕴含的精神苦痛,但若简单地将这种苦痛归结为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抒写,则必然会使这一个时代的怨愤诗丧失个性,丧失与特定时代的联系,也就很难说历代怨愤诗存在“史”的前后联系了。 我们认为,对汉诗的研究,以至对整个汉代文学的研究,应该紧紧抓住先秦至汉的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一时代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社会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汉代诗歌的文化价值。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社会变革,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王朝更替、江山易姓;甚至也不仅仅是一种类型的统治阶级代替另一种类型的统治阶级。而更应看到,它是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所有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一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脱出来的人生哲学,浪漫主义的文学,立足于经验事实  相似文献   

9.
陆贾作为秦汉之际的著名政治思想家,通过对此前秦王朝暴政的反思,在继承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并融合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仁义之治"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具有"民本"思想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他对黎民百姓的深度关注,其思想上承先秦,下启两汉,是汉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可以用"隆礼重法"四个字来概括,汉初贾谊就是受荀子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礼统法"的思想,对"礼"、"法"观的许多认识与荀子不谋而合。当然,贾谊生在汉初,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思想,对汉初的社会治理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为学界所公认,但近些年来随着对吏前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考古界的重大发现,这一认知开始出现历史性突破,越来越多的学人认为黄帝王朝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原因是黄帝王朝具有明显的国家特征:有固定的国家疆域,有明确的国家标志,已出现家庭私有制、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有较完备的国家管理体系和治国方略,已是家天下世袭制.  相似文献   

12.
许俊 《培训与研究》2003,20(6):51-53
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的一大课题,“轴心时代”的古代雅典和先秦的人伦关系对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古代雅典和先秦由于所处时代相同,两种人伦关系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包括男女两性地位中的“男尊女卑”状况和相同的阶级关系。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政治传统、经济环境的不同,造成两种人伦关系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古代雅典是“家国异构”,以地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为主;先秦则是“家国同构”,以血缘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选编了先秦诸子的部分散文,其目的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德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社会人文素质.本文着重探究其中《论语》选读文本的人文教化思想. 一、重"礼"重"仁"的人文教化思想 中国人文教化思想源远流长,在早期的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就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人文教化思想发展到春秋战国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孔子创立了先秦儒家学派,第一次真正将以人文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精神进行自觉的倡导和弘扬,并阐明了人文教化思想对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不同的思想家从来都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并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李贽思想的阶级属性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有人认为是代表新兴市民阶层,也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意愿”。我们认为:探讨李贽思想的阶级属性,必须放在当时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去研究,放在当时  相似文献   

15.
韩晓昌  林燕 《文教资料》2012,(10):83-84
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其中和谐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和谐思想极为丰富,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类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梳理研究先秦儒家的和谐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部族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它开拓了夏代历史,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在我国古代诸部族中首先摆脱野蛮的原始社会阶段,进而跨入文明历史的新时期。但是,对于夏部族本身的形成,我们以往却讨论得不多。本文试图就夏部族的起源,以及它的族姓和命名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夏部族是生活于我国中原地区的原始部族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它应属于古老的黄帝族的后裔。  相似文献   

17.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是“大一统”观念的孕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夏、商时期,王权与专制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孕育和初步的发展,天下一统的朦胧的政治理想已开始初露端倪。历代王朝对邑外的持续不断的开拓,初步奠定了一统国家的地域规模。西周王朝所开拓出的疆域,奠定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统一的政治地理基础;同时,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以及军事征服,从而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田土、四田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战国时期,郡县制政体下分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及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逐步统一,将中国早期国家的结构形式推进至早期单一制阶段。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将儒经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经典,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重新解释了六经,建构了天人合一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很好地维护了汉王朝政权的合理性、合法性,并就当时的王朝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与方法,尤其是就政治、思想等各领域的大一统。董仲舒的经学解释异于先秦时期,比如采用了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儒经、群经互证、经史互证等方法,更为主要的是,他基于经学解释的形式建构了系统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完成了先秦以来经学范式的转化、儒学思想体系的构建。董仲舒的经学不仅推动了两汉时期中国经学的传承与发展,更是成为先秦、汉唐经学的枢纽式人物。  相似文献   

19.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传说始于大禹。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先秦各代,凡遵循者,国则兴,凡背弃者,政则亡,历史教训极为深刻。经孔子、孟子发展,把民本思想升华到先秦时代最高理论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重温早期民本思想的教训,对建设小康社会极具历史鉴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千多年前,先秦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并付诸实践,对后来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虽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但也蕴涵了现代“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不能简单、武断地将其归入“人治”的范畴,我们要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吸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