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了。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散文之所以能“称文小”而“见义远”,主要是因为他在文中使意象带上了象征性.他的记事散文,一是描叙的主要事物带有象征意味,二是用象征手法来“点睛。他的写景散文,有的把描写的景物和画面作为自己内心世界的象征;有的用景物象征历史;有的用景物象征人生;还有的以景物象征“五四”以后新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沈宏非的《写食主义》别具一格,令人瞩目,他以渊博的学识,趣味的思维,幽默精致的文字,为散文领域带来了一场新的文体革命。  相似文献   

4.
象征散文是以暗示的手法,用某种具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抽象的精神品质的一种散文。可以用动物、植物和器具物件为象征物,也可以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营造艺术空间和构筑梦境的方法来表现象征义。  相似文献   

5.
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用这种手法为主写成的散文,称为象征散文.象征散文的主题深邃,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含蓄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象茅盾的《雷雨前》,写的虽然是自然天气,但曲笔见真情,鲜明而形象地抨击了旧中国停滞、沉郁的社会生活.作者说,这是“用象征的手法写了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茅盾散文速写集·序》)  相似文献   

6.
用小说笔法写散是取小说之长补散之短,增添散的艺术魅力,吸引更多读,从而使散创作从单一旧模式中跳出来,给散创作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7.
8.
“自然界中普遍性的形式是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第 5 5 4页 ,人民出版社 ,1 972年版 )所谓规律 ,是一种抽象概括的事物间的本质联系 ,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必须遵循的轨道。写作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呢 ?在写作活动中 ,有哪些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呢 ?在整理写作教学的无数事实中 ,发现制约和影响写作活动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经过实践检验验证 ,主要是 :主体发表律 ,厚积薄发律 ,读写结合律 ,技能训练律。一、主体发表律中学写作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一个被人忽视的误区 :只有教师的积极性 ,而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 ,没有积极性。教…  相似文献   

9.
10.
象征散文的特征和作用。根据历来名家的创作,此类散文有三体融合、群体交错、对比性三种常见的结构格式,各有创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吴震同学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中心意思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其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种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如本文就是以白杨为象征体,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紧紧抓住了象征体——黄土高原的白杨和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之处。白杨,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中象征手法的文章时常出现,这一类文章的解读,其实是有门径可寻的,只要读者掌握破解这一类题型的方法,解题则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代非虚构散文创作方面,李育善是一位取得重大创作实绩的作家。李育善散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大都来自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工作经历、社会调查。李育善的散文书写他的故乡记忆、反映山里农民的故事、描写丹江传奇,反映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陕南农民的生活变迁与思想情绪,揭示了社会转型中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表现了鲜明的现实感。李育善的散文视角独到、观察细致、笔触优美、富于哲理,拓宽、丰富了非虚构散文的题材与写法。  相似文献   

14.
散文是不受韵律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随笔式地点染,这样一种轻快、灵活的文学样式,是文学中的自由艺术。散文重韵味,要有诗意。所谓诗意即意蕴、意境、意象。文章要有诗心诗眼。有诗心,有美的理想才有诗眼,才有在平凡生活看到诗意所在的可能。有诗意的散文,经过艺术点染,能使苦的更苦,甜的更甜,乐的更乐,悲的更悲,这就是艺术手段造成的艺术效果。当然在散文中诗意的浓淡,要视作者对生活体会、理解的深浅,艺术功力的高低而定。散文名家朱自清能以清华园中的荷塘景色为题材,写出了历久不衰的名篇《荷  相似文献   

15.
很多同学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自己创作时却又无从下笔。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在平时的散文写作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不乏象征手法的存在,而文学作品则更为清晰、更为完备地保留了优秀的范例。本文所选的几  相似文献   

17.
<正>象征,是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一般没有必然的联系。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  相似文献   

18.
《学语文》2000,(1):36-37
  相似文献   

19.
作为董仲舒伦理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达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20.
作为董仲舒伦理关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象征文艺观也有着潜在的体系。天意神秘论是其哲学基础;天有目的,有意志,但天意是神秘的,人们只能通过物来了解天意;诗言志是其文艺本质论:文艺言天意、天志,圣人即是通过语言来发天意的,所以文艺言圣人之志也即是言天意、天志,诗言志,所以董仲舒提出要重质而轻文;诗无迭诂是其文艺鉴赏论:诗是圣人用来发天意的,而天意又是神秘的,诗只是天意的象征,应透过诗的语言理解内在的大意,理解诗所言之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