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佛教与环境的保护和美化李映辉佛教在保护和美化环境方面是作出了贡献的。如今,凡有寺塔之处,无不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环境堪称幽美。一、佛教保护环境的出发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而且规定了许多戒律。佛经说,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籍戒方任。学佛首...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过程中,民俗化对他的影响时时可见,他继承、利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服务的例子也在在皆是。中国优秀民俗化的继承和运用是流淌在邓小平理论中的化血液。考察邓小平与中国民俗化的关系,可以从一定角度了解邓小平是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化的,又是怎样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分析中国的社会问题,客观地认识中国的国情,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理论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今的民俗,一部分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民俗,但更多的是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民俗是透视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闪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光华.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全国有56个民族,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俗事象色彩纷呈,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历史悠久,流传广远.在此,我就宗教信仰、祭祀礼仪、节日集会等粗略勾划几笔.远古普遍流行原始信仰,认为“万物有灵”.后来,每个民族根据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逐渐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的诗文家、书法家,早年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北宋文人多喜参禅,黄庭坚也不例外;兼之江西是禅宗胜地,法席鼎盛,禅师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香港区域市政局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文化节,每次都有一个主题,1995年的主题是中国民俗文化。此次文化节,有中国杂技团、北京曲艺团、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团、陕西农民手工艺小组、安徽黄梅戏剧院、江苏评弹团、扬州木偶艺术团、湖北长阳县土家族民间歌舞团等8个艺术团组近200人应邀赴香港,与香港当地10个艺术团组联袂参加了文化节的演出活动。自1995年11月24日至12月22日,共演出60多场,举办艺术讲座Ic多次,还有热热闹闹的大型“趁墟”即赶庙会活动,并特别安排了茶馆式的演出。整个艺术节分为五大系列,其中的传统戏曲系列由安…  相似文献   

6.
吴平 《华夏文化》2004,(2):17-18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较长,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中国古代文化开始进入又一个旺盛的创造期,出现了以辉煌的文化成果为重要标志的隋唐文明。  相似文献   

7.
马学仁 《寻根》2013,(6):98-100
在汉晋佛教发展的基础上,佛教在南朝时期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发展,进入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南朝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尤其是梁武帝带头崇尚佛教的一系列活动,使得佛教几乎成了“国教”,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孙吴赤乌四年传入苏州,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所以苏州佛教传承悠久,信徒众多,在当地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明末苏州居士周永年的家族世代为官,清正廉洁,素有奉佛传统。周永年作为传统知识分子,面临明末动荡的政治局势,毅然放弃科举正途、皈依佛教、担当起保护地方文化的重任;周永年积极投身佛教事业,雕刻佛经,布施僧侣,尤以所编撰的《吴都法乘》影响深远;苏州佛教尚文尚佛的特征,在明末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寺院因得到文人的资助而缓解了经济上的困境,包括周永年在内的"四大高僧"以复兴佛教为己任,积极革除影响佛教发展的弊病。他们同门下文人居士一道,推动了明末苏州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茶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佛教的传播 ,茶叶是僧人坐禅修行必不可少的饮料 ,两者密切相关。佛教僧徒谓“茶禅一味”、“茶禅一体” ,又说茶有三德 :坐禅时 ,通夜不眠 ;满腹时 ,帮助消化 ;茶为不发 (抑制性欲 )之药。它有利于丛林修持 ,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传播茶文化 ,为中国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及传播立下了不世之功。1.佛教的兴盛与饮茶的传播中国茶文化总的思想趋向是热爱人生和乐感的 ,而佛教精神强调的是苦寂。佛教作为外来文化 ,自汉代传入中国 ,当时被宫廷、贵族用来祈福、祈寿…  相似文献   

10.
<正>终南山古称"南山"或"终南",在秦岭中段北麓,居神州大地之中、古都长安之南。终南山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终南山东起蓝田、西至周至,即古都长安之南。中义的终南山指陕西境内的秦岭北麓。广义的终南山即西起甘肃东至河南的秦岭。本文采用中义的终南山。北周武帝的灭法运动(574-578)可谓声势浩荡、政令严酷。经此一难,"北方寺像,扫地悉尽"(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除若干被迫入通道观外,当时的僧人或以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思想中的一个根本性、普遍性的概念,它的蕴意与佛教概念中的"真如"、"法性"、"菩提"等有本质的不同.但在早期佛教输入中国的过程中,佛教却大量地采用了"道"这个语词,它的使用有三种情况:一、译经中的使用;二、佛教徒称号中的使用;三、佛教名物中的使用.这种对"道"字的普遍采用,加快了佛教的华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民俗中的龙、狮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和狮子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其造型在中国民俗中随处可见 ,中国纹样、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中遍布其踪影 ,关于它们的神话传说也层出不穷 ,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也增添了龙和狮子的神性 ,使它们具有了更多的文化涵义。它们作为瑞兽的形象普及城乡 ,妇孺皆知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俗的文化内容。龙在中国文化中为百虫之长 ,是人们以蛇为原型 ,逐渐将许多动物的形貌特征拼凑起来的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它喜水 ,好飞 ,通天 ,善变 ,灵异 ,有降祥征瑞、呼风唤雨、避邪驱祟等神性 ,人们赋予它保护神、水神、祥瑞的象征等文化…  相似文献   

13.
佛教教义与环境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释迦牟尼一生的说教和小乘、大乘的经典著作中,均未曾表达到他和他的弟子们对环境问题有何看法和主张。其原因很简单,即在那个时代,环境还未出现过什么问题。环境开始出现问题,直到演成严重的生态危机,都是在现代社会这个时间范围内才有的事情。不过释迦牟尼和小大...  相似文献   

14.
杨文会与清末佛教革新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会与清末佛教革新运动唐文权世界宗教史反覆表明,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往往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动荡流转交光驳杂的社会场景中,传统的佛教也在固有的轨道上发生震颤和位移。一批具有慧眼远识的佛教界人士奋起振衰佑弊,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革新佛教的...  相似文献   

15.
《上海文化年鉴》2012,(1):83-83
柯玲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共14章,约280000字。该书首先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综合概述,然后从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出行民俗、人生交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生产商贸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信仰、娱乐民俗、语言民俗、民间文艺等多方面具体介绍中国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特质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佛教虽然经论繁杂,法门众多,宗派林立,方便叠出,但是其基本精神是恒常的,其异于其他宗教或化形态的特质是一以贯之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型人物,关于他与佛教的因缘际会,早已广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他“少年知...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隋唐时期是佛教极为兴盛的时期。在当朝帝王们的支持和默许下.佛教寺院遍布全国各地,僧众人数众多,寺院经济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到唐武宗灭佛之前,有的佛教寺院的占地已达数万顷之多,所谓“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可见佛教经济势力的强大。同时,隋唐时期也是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一、佛教造像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中国佛教造像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这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而已,佛陀也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神人”罢了,往往将其与中国的黄老视如一家,其形象也只是作为中国的一种神而被奉祀。目前可见的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有: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坐佛像,头有圆光,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立佛像,作头饰圆光的童子状,有的肩生双翼。另外,江苏连云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