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所谓“宏观学习法”,就是在学习中从全局着眼,根据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把握其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方法。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里所说的“要”即指“要领”、“纲要”,“提其要”就是要把知识的精要提纲挈领地抓起来;“玄”即指“奥妙”、“意旨”、“钩其玄”就是把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原理、原理与原理之间深邃、微妙的联系揭示出来。韩愈的话实质就是告诉人们:在批阅各种著作时,都只有从宏观出发,了解知识的全部结构和内在联系,才能使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给予科学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结构化学在中学化学总复习中是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考试说明》中明确要求“对原子、分子、化学键等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的想像能力”,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可通过“点”、“线”、“面”、“体”四个字去理解、揭示结构化学认识规律。“点”指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相似文献   

3.
温度、热量和内能是热学中的三个基本概念。讲热学离不开“热”字,而“热”这个字在热学中却有多种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它分别指温度、热量和内能,现举例如下: “把水壶放在炉子上,壶里的水很快就热起来了。”这里的“热”字是指水的冷热程度——温度,即水的温度很快就升高了,又如“今天天气很势”,这里的“热”字同样表示温度,天气热即温度高。  相似文献   

4.
邵彤 《小学生导读》2015,(Z1):34-35
作文中的“面”就是文章中的全局,“点”是指局部和重点。无数个“点”构成一个“面”,“面”好比芝麻饼,“点”就是饼上的芝麻。抓“点”就要分写,具体地写,像画画般细细地描绘。而作文不生动,常常是由于“面”中缺了“点”,或是“点”描得不精彩,不能给人  相似文献   

5.
立足“三观”,是从知识复习来讲的,即微观吃透、中观建构、宏观整合;学以致用,是从能力训练来讲的,主要指学会运用哲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立足“三观”,全面夯实基础知识(一)微观吃透。指通过质疑、追问、思考,弄懂考纲上每个哲学概念的内涵。例如意识、社会意识、认识、价值观这四个概念,各是什么含义?内涵是什么?外延包  相似文献   

6.
编辑大鉴: 一九九○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22题要求考生填空“文中‘一个人’(军官)是指——”。不少考生将其填作“陆虞侯”。其实,只要一查课文,就不难发现这里的“侯”实应为“候”。显然,这些考生把虞候之“候”与古代  相似文献   

7.
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开展教研工作,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教研室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长期的教研工作中,摸索规律、寻求门道,认为“点、线、面”是教研工作的三大板块,是教研工作的三条主渠道。 所谓“点”,指的是建立教改点,树立典型,探索经验。以达到以点连线,以点带面的目的。所谓“线”,指的是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立足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着力于课堂教学的“主战场”。所谓“面”,指的是制定教学常规要求,抓好常规教学大检查。  相似文献   

8.
一、理论依据1 .系统原理。“实验”把训练序列点放在完整的系列的形式中去研究。在内容上 ,它囊括了作文课堂教学设计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的策划和要求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文课堂设计的独特体系 ,并且充分地体现现代作文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 ,使之不再是某个层次和方面或某个流派的“部分”设计。“实验”根据系统论原理 ,明确“序列训练点”是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 ,把它们“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按教学文体归纳出 4 8个“序列训练点”———作文知能美育点 ,并且把每一个“结合点”放在一定的序列之中形成系统 ,…  相似文献   

9.
古今贯通的“照着讲”,目的是形成史识、眼光,为“接着讲”的学术研究奠基。语文学研究史识建构须“三观融释”:微观(点)、中观(面)、宏观(线)融会贯通。这是艰辛、漫长的思考过程,是毅力、功力,才智、学问的相辅相成。若有所缺便前功尽弃,无能“接着讲”。  相似文献   

10.
钱先武 《生物学教学》2001,26(10):18-19
分析教材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着手。宏观分析是指在一个比较大的教材范围内进行 ,如一个单元或一章的教学内容 ,包含的课时数较多 ,分析时着重把握 :本部分教材与前后教材有什么联系和关系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要把该内容安排在该处 ?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 ?培养什么能力等。宏观分析 ,要在较大的范围内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微观分析是指对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材范围较小 ,是宏观分析的进一步具体化。本文着重讨论微观分析时要把握的六点 ,即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兴趣点、重点、难点。1 知识点分析知识点 …  相似文献   

11.
我区是一个人口导人区。区政府对教育提出了“让人民放心,让人民高兴”的目标。为此,我们教育学院在转变教研工作模式上作了新的探索,使教研、科研更好地为“更新薄弱学校工程”,即“放心工程”服务。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我院教研和科研工作的模式在三个方面有了转变。一是主要精力的转移。即把主要精力放在处理“面”上的工作转变为放在抓“点”的工作上。虽然,以前我院的教研员也经常深入中小学指导工作,但基点是在“面”上,对各校较多的是进行“游击式”的巡回指导,而当把长桥地区作为教研重点后,中小学的全体教研员把每周三四两天的时间用在深入长桥地区调查研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鉴赏分值高,难度大,可能已成为你的滑铁卢。别急,试试“点面结合”的办法,或许会令你红旗飘飘,凯歌高奏。这里所说的“点”指的是具体文本,“面”指的是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点面结合”指在组织答案时既要  相似文献   

13.
系统原理。“实验”把训练序列点放在完整的系列的形式中去研究。在内容上,它囊括了作文课堂教学设计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的策划和要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文课堂设计的独特体系,并且充分地体现现代作文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精华,使之不再是某个层次和方面或某个流派的“部分”设计。“实验”根据系统论原理,明确“序列训练点”是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把它们“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按教学  相似文献   

14.
“五点探索”指在课题研究课中明确研究点,找准结合点,抓住方法点,重视发展点,关注创新点。这里的课题研究课指的是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时设计、有机结合,在一个共同体中建构,借助科研的方法,改进教学工作,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在课题研究课上,我们重点通过“五点探索”策略提升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关于《过秦论》一文“而倔起阡陌之中”的“阡陌”和“即关而攻秦”的“叩关”的注释,我总以为欠妥。现提出几点看法,愿与同行们商榷。“教材”对“阡陌”的注释:“本是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我认为还是把“阡陌”译为“道路”或“路途”更准确。理由是: 1.《辞源》3257页“阡陌”一词的三个义项分别为:“①田界,也作千百”、“仟伯”。②田间小路。③犹言途径”。174页“仟伯”的义项①则为:“田间小路”。这样看来,“阡陌”的三条义项,都没有离开“路”,而没有“田野”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他的《旁观者》一文中深刻地指出:“教育之于人有如雕刻之于大理石。”我喜欢这句名言,因为它深刻地道出了班主任的职责。班主任虽然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些平凡琐碎的工作,但是,就是这些工作却构成了人世间特殊的“作品”。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心中的刻刀凿铲去精心雕琢“作品”,并期待着“作品”的完美。从宏观到微观,培养好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好的习惯。”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选准切入点,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关键,那就是从宏观上给全班立规矩,从微观上培养各方面的好…  相似文献   

17.
六、总分结合记忆法所谓“总”,从内容篇幅上讲是指整体,谓之整体记忆法;从时间上讲是集中,谓之集中记忆法。所谓“分”,从内容篇幅上讲是指分段,谓之分段记忆法或分块记忆法;从时间上讲是指分散,谓之分散记忆法或累进记忆法。前者适用于短诗、短词、短篇文章的背诵;后者适用于长诗、长词、长篇文章的背诵。我们这里讲的总分结合记忆法,就是把上述两者的记忆方法结合起来同时使用,即不管  相似文献   

18.
这里所说的“把”字句包括下面两种格式: 第一种是“甲把乙怎么样”。如:“我们把困难克服了。”第二种是“把甲当(当作、看作、变成、作为、成为……)乙”。如:“把荒山变成林海。”这里所说的“把”字句状语的位置,指的是上面两种格式的句子里,除了由介词“把”和其他词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之外,“把”字(在本文里是介词“把”和其他词语组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12首东坡乐府的编年》(作者:孙民)1、本文对12首东坡乐府系年的“考证”颇为明细,有道理而不繁琐,甚佳!反映了作者对苏作的稔熟,对具体作品“艺术体味”的精细功力。这种宏观视野(面)中的微观把握(点),使来文富于新意,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刘锡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点”、“线”,是借用数学上的术语。这里所描述的“点”是指作者在文本中要表达的主旨或编者的选文意图,它可能是文本中的一个关键词语、一句重要的话、一个概括性的自然小节.也可能是文本的标题等。“线”指的是教者根据自己所寻找的“点”拉出的“三维线”,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课堂绽放异彩。本文例举以下教学片段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