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法学代表人物萨维尼倡导“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致力于拉近法律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历史法学所力主的“法是被发现”主要是从法的产生角度也即立法立场来分析的。作为历史法学派的延续之一,概念法学倾向于构建严谨的能够涵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法律体系。在它的视域中,法官只需从法律体系中发现法律即可完成对案件的判断,从而将司法者囚禁在了概念的城堡里。这种理论上的幻想遭到耶林等社会法学者的批判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似文献   

2.
法律不仅是文本,更是一种行为。为了更好地理解立法中的言语行为,实现法的目标,我们需要了解立法者的"意图"。本文以奥斯汀的言语行为三分说理论、约定符合理论和法律中的有关"意图"的理论为基础,分析法律中的意图对于理解和适用立法中言语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学家法"和法律语言的大众化站在不同立场阐述了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和要求,我们应选择哪一种标准作为立法语言的方向?如果为了使法律语言通俗化而牺牲其专业特性,等于是将法学的围墙强行拆掉;那么法学将不再是法学,法律也不能被称作法律。立法活动首先应考虑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以确保实现其应有的理性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新法律现实主义"以现实主义的中立态度,目标为解决问题的法学研究方法和立场,以事实及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对探寻房地产预售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带来经验实证研究方法的新趋向,发现我国房地产预售制度的本土特征(垄断);它帮助发现房地产预售纠纷中"放弃"是主要的救济途径,需要我们探寻房地产预售法设计的形而上缺陷;它使我们正视房地产非法预售中的法律边缘化倾向,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疏导"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法律接受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主观把握以及结果,立法中对法律价值目标的选择与分配是否公平,法律是否具备了可供一般社会成员接受的基本形式,社会立法中的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关系,社会主体有无接受该法律的条件,都决定了法律"潜在的接受势能"的高低,因此,从法律接受的角度来审视立法,必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自夏禹王朝以降,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已有四千余年的历程。如今的法律文本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吸收了域外法中立法的精髓,法律语言也是兼容并包。法律拟制就是其中为了弥补社会需求和法律语言之间的断层的立法尝试,本文从语言学的模糊性角度分析立法语言,并结合专利法中"普通技术人员"一词探究法律拟制在解决语言模糊性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商事仲裁立法中,对仲裁独立性原则有两种立场:相对独立与绝对独立。大多数国家采取了绝对独立的立场,但在我国的法律中,这两种观点均有反映。通过对仲裁条款独立性原则的法理分析,我国法律应坚持仲裁条款绝对独立的立场,摒弃相对独立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8.
德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紧紧围绕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立法,详细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明确了其法律主体地位。文章从中德职业教育法比较的角度,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在立法中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法中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模式,它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是环境保护理论的新发展。以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来促进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是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之一。循环经济法律立法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指导原则是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法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发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使命,彻底根治环境问题,是环境法的高级发展阶段。循环经济法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理论和实践尤其是后者两个层面阐述了“法律发展的重心在社会”的观点。当大师们在用理论解析着这一观点时,立法、司法和法学的实践无不贯穿着“社会是法律发展的重心”这一红线。  相似文献   

11.
关于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理论和立法上存在着多种学说和实践,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即侵权行为地法说、法院地法说、重叠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和法院地法说、侵权行为自体法说、有限意思自治原则以及当事人共同属人法说,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适用原则进行介绍和分析,提出作者对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先秦法家在春秋战国的变革时代对法律起源思想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他们从历史进化论和人性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法律起源的理论前提,并从"利"的层面出发阐发了法律起源思想.历史地分析和评价其思想有助于对"以法治国"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李飒 《华章》2013,(17)
曾国藩作为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在其政治生涯中提出不少观点,逐渐被近代世人所接受和赞同。其中曾国藩的法律观也对我国当代法律有一定影响,其提出的许多观点既符合法律观的严谨又不失我国儒家传统的思想。本文就曾国藩的相关法律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及其对当代法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采取了“价值无涉”的学术立场,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行动、理想类型等学术概念,对西方法律的理性化进行了从实质到形式、从不合理到合理的单一描述,但是,韦伯理论遭到了理论和事实的质疑,单一的形式化和合理化掩盖了法律理性化的内在悖论。在立法上和司法上,法律的理性化具有规则和价值、形式和实质的二律背反,这说明了法治是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内在统一,这对于中国法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立法技术角度对国家和地方的语言文字立法活动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行语言文字立法在法律效力、法律层级、语言关系类别、地方语言文字立法理论等应当改进的地方,并对重庆语言文字立法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16.
"如何面对法律全球化"的讨论是在对法律全球化概念的理解未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展开的,现代语言哲学特别是德沃金的法哲学观点证明了这种情况下进行命题讨论的可能性及需要满足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法的价值是立法的思想先导。依据韦伯的类型学,美国职业教育法的价值内容可以分为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美国职业教育法的实质价值有服务个人生涯目标的生涯教育观,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新职业主义观,不平等补偿原则下的教育公平观;形式价值包括融入新公共管理思想的"新联邦主义",以追求合法性为目标的法律活动程序民主化,以追求合理性为目标的法律活动程序科学化。美国职业教育法的价值追求实质与形式的统一,融入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共同支持职业教育法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任何法律的适用,都必须通过法官对法律的解释(或理解)。通过河鲈科淡水小鱼案,德沃金成功地批驳了以古典解释学为理论基础的意图论法律解释观,强调只有坚持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才能既保持稳定性又保持连续性,以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我国加快法制建设进程的今天,合理地借鉴整体性的法律解释观无疑是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封建法律是伦理法。通过对古今中外立法实践的考察,认为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把道德内化到法律中去,是世界上所有封建国家立法的特点,并非中国法律所独有。因而,把中国封建法律称为“伦理法”,在理论上欠妥。  相似文献   

20.
由齐玉苓诉陈晓琪案引发了宪法司法化的大讨论,对于宪法司法化的理解有两种立场:法律解释学立场和法律政策学立场。笔者认为,基于宪法的二重性和中国大陆法系的传统和具体实际,建构中国的宪法司法化制度只能采取法律政策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