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为实现有效的语言翻译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出发来对人的语言行为进行解读,将言语本身定义为某种行为的实施,如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等。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言语行为理论的使用策略也不尽相同,只有通过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说话者的语气、内容等多种要素,才能确保语言语用力量的有效传递。本文重点以《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英译为出发点来进行讨论,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对《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英译进行研究,从而来提升翻译信息的对称性,实现原意的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和言语交际的研究.将语用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应用在分析文学的文本中,为文学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尝试运用语用学的前提、语用模糊和言语行为理论对爱伦·坡<那桶阿曼梯莱托葡萄酒>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从而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小说主题及坡精湛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3.
洪香 《海外英语》2012,(11):243-2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成为研究分析文学语言特征的有力武器。该文运用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对王尔德的戏剧《不可儿戏》中的对话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王尔德语言的魅力,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揭示其婚姻观。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理论对当代世界语言学、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核心形成学科——语用学,已是我们研究语言必涉的领域。其研究的核心对象是日常生活的语言,是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人物对话,该理论可不可以也用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呢,进而有助于文学艺术形象的分析呢?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本文就以鲁迅文学作品中部分经典小说为例,试利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并非独见,只是试图使分析的方法和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依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以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言语行为分析结果表明人物的简约语言之下蕴含着丰富的表意行为,在对人物言语行为进行剖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读者可以逐层深入地领悟出小说深刻的中心思想,这恰好也是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想要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6.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涉及到话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问题,即语用问题.作为跨文化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对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言语行为语用研究在语用等效翻译上的应用,提出跨语交际的翻译需要遵循的是语用等效原则,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等效传达言外之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英文译本有很多种,但是在众多译本中以杨宪益与他的夫人戴乃迭合译、霍克斯和他的女婿闵福德合译的作品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本文摘取片段,运用言语行为的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两种译本译者在翻译红楼梦人物对话时的语用策略,探讨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人物语言对翻译作品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鹏飞 《海外英语》2011,(14):250-251,253
《杀人者》是海明威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人物对话占全文的比例约为三分之二,在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故事主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文将运用语用学中的会话分析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从而揭示小说中三个受害者鲜明的性格特征,旨在证明会话分析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小说翻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中对话翻译的质量紧密相关。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具有自己的特点,看似简单通俗、明白易懂的语言蕴涵着深刻丰富、微妙复杂的涵义。根据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观点,对小说人物对话的翻译,在翻译方法上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法,而在翻译策略上则尽量使用异化策略,在表达作者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尽量彰显小说本身所特有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的使用者怎样运用语言实现成功的交际目的,它主要包括语境、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原则等,其中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关系密不可分。了解并掌握言语行为的特点,翻译过程就变得轻松自如,从而避免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1.
广告作为一种传达产品信息的应用语言,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本文分别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角度分析了广告翻译中的等效与失效,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语境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韩晓 《现代语文》2010,(5):138-139
文学翻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特殊的交往行为,是作者——译者——读者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言语行为,文学翻译批评以特殊读者的身份参与了对话,旨在理性、科学地评价这种交往行为的效度。文学翻译的交往行为属性决定了其内在地关联着三个世界并同时处于合理性研究的三个层面,交往各主体间是主体——客体——主体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产伟华 《文教资料》2013,(19):25-27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也是文学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中国现代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质朴的对话,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语言的力量,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提高对文学作品尤其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欣赏水平。本文认为阐述类、表达类和指令类语言更能帮助作者表达文章主旨。  相似文献   

14.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它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在言语行为的三分说中,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语言接受者的反应是语言交际功能的核心,因此言外之力的翻译成为翻译的重点。在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判断原文对原文读者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基础上,译者应当以语用等效原则为指导,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手段,使译文读者能够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感受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言语是语言学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与语言是有区别的。什么是"言语"?言语是指具体的个体运用语言的行为和过程。言语是一种交际行为,是一个对话过程,带着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我认为这里的"口头"不是指口头语言,而是指"运用口头语言"的过程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运用对话描写艺术生动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基于对话理论,通过分析王科一先生汉译本中的语言对话,展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三个原则(准确传达原文意旨、遵从译语语言习惯和切合语境)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的言语形式不是像《左传》那样展开情节、故事、人物的命运,而是侧重于展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对话.“相互间的交流和对话性才是语言的一个显著特色.这种对话的可能性首先要把能够发现自己并和自己谈话作为前提,如不能进行反省,对话就不能成立.语言能力即对话的能力,是把握自我的能力.”各种人物都有自己的意识、独特的声音,各具完整的价值,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组成了多声部的对话关系.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的理论,并把言语行为分为:断定式、指令式、承诺式、表情式和宣告式.这对考察言语的形式是有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范凌风 《海外英语》2014,(7):102-103,111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要翻译好小说,就要注意传译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人物对话和描写,因为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鲜明个性非常重要。该文先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是否可传译的问题,然后从措辞、句子、段落和修辞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翻译中风格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英语口语、翻译和语法教学中,教师均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教师运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教学,把如何理解和恰当表达说话者话语中的真实含义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可使学生准确理解不同语境下说话人的言内及言外之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与语用学的融合为翻译学的构建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文章运用诸多实例,从三个方面即言语行为理论、含意理论以及语用综观下的翻译策略研究阐述了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制约与解释力。在此基础上认为,文学翻译的语用学方法应注重实证性与动态翻译过程的研究,透视语用翻译的本质,构建文学翻译策略的语用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