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公、卿、大夫会、盟、享、燕或其它一些场合,每赋诗以见意——或昵燕好,或颂功德,或陈忧患,或告企求,或以讽喻,或以应对……。所见之意不同,所赋之诗亦异。要在依见意所需选诗以赋。所选赋之诗,除个别篇章外,俱载今传《诗经》之中。这种赋诗事例,于古籍中,以《左传》所记载者为最多。 《左传》所记赋诗例,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春秋左传引据诗书易三经表》列二十八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的赋诗和引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诗和引诗,是春秋时期对于诗三百社会应用的两种方式。春秋末年吴楚柏举之战,申包胥哭于秦庭,乞兵救楚,秦哀公赋《无衣》,这叫赋诗;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不君,士季进谏,称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雅·荡》),又称诗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大雅·丞民》),这些叫做引诗。赋诗要合乐歌唱,或由赋诗人自唱,或点请乐工代唱。而引诗不唱,夹杂在语言中称述,有如我们今天谈话中的引经据典。  相似文献   

3.
晋人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于《左传》用《诗》多有解说,自成一家之言。对"诗言志"这一《诗》学中最核心的命题,杜注以"作诗以言志"标明自作诗以言己志,以"诗以言志"标明称《诗》以言己志,并以"赋诗者取其一章"标明赋诗断章,以"义取××""言××""多取首章之义"等标明断章取义之所在。研究《左传》用《诗》之杜注,可从中窥见杜预的《诗》学观点。  相似文献   

4.
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所用,而不 管作者的原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 《诗》断章,余取所求。"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 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 但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 而不必管诗的本义如何。这就出现了断章取义的情  相似文献   

5.
《左传》中引诗、赋诗及与诗有关的记载很多,并且这些引诗、赋诗等有着奇异的特点,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真实地反映了那段盛行诗的历史,又使得《左传》这部史书富有诗韵,成为一部诗化的史书。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代,赋诗之风大行其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成为普遍的现象,实用主义的孔子据此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功用诗论,肯定了“赋诗断章”存在的价值,其后的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以他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新诗论否定了“赋诗断章”的做法,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代,赋诗之风大行其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成为普遍的现象,实用主义的孔子据此提出了他的一系列功用诗论,肯定了“赋诗断章”存在的价值,其后的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以他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新诗论否定了“赋诗断章”的做法,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8.
“诗无达诂”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诗学命题。但关于这一理论形成的具体时间,目前学术界尚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春秋时期“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记载即“诗无达诂”理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诗无达诂”理论产生于西汉,作为一种理论总结,最早见于董仲舒的记载。其实,如果要追寻“诗无达诂”的理论源头,完全可以把这两种意见结合起来进行梳理。春秋时期,特别是鲁定公以前,群臣外交谈判,燕享酬酢,常常赋诗言志。这类记载《左传》中颇多,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氏引《诗》,皆非诗人之旨”等,都是为了适应政治和社交的需要,“以己意说诗”,甚至断章取义。  相似文献   

9.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相似文献   

10.
自卢蒲癸的“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一语出,论者论及先秦人对《诗》的态度,便皆一言以蔽之曰:断章取义。近世以来,此评语渐含贬意。故对先人之不泥于文句的做法,多所不齿,而鲜有为之一辩者。其实,先秦人之于《诗》,除赋《诗》以明志者外,尚有引《诗》以证事、解《诗》以发微、借《诗》以取譬、评《诗》以论道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复杂的情况,仅以“断章取义”一语,是难以概括的;而且,即使断章取义,也未必一无是处。笔者不揣浅陋,试为辨析,尚祈读者匡正。  相似文献   

11.
赋诗既是"微言相感"的政治交流方式,又是一种文学活动。双向的断章一方面使赋者所表达的意义更加具体、与情境更加契合,另一方面却也使表达有着多义的可能。而具体语境的限制以及比较一致的心理、文化背景和比喻修辞的使用,又限制了歧义的发生。但是,赋诗交流也有因双方文化背景和观念上的差异以及对诗的"声类"与"义类"着眼点的不同而中断的。  相似文献   

12.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13.
李小山 《语文知识》2012,(2):127-129
《〈左传〉赋诗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春秋《诗》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该书把握了学术发展趋势,对《左传》赋诗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研究,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各国的赋诗活动、《诗》学风尚、文化意蕴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宏通的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14.
赋诗言志     
正"诗言志"是一句古话。但古代所谓"言志"和今天所说"抒情"不一样,那个时候的"志"大都关联着政治、关联着教化,不是私人性的,而是用在社交场合。外交使节讲究"受命不受辞",即只接受使命,至于在谈判桌上如何交涉应对,要靠随机应变。为了不致在表达外交意见时出现言辞上的失礼忤怒对方,又能达到预期的外交目的,"赋《诗》言志"成为春秋时期相当盛行的一种外交惯例和风范,即运用《诗三百》中某些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心志。赋诗者借用《诗三百》中的现成诗章来婉转说明白己的志意,因而他既要对原诗内涵有透彻的理解,又要巧妙地把  相似文献   

15.
赋诗言志在春秋外交活动中运用得非常广泛,尤其在《左传》中,这种现象更是普遍。本文就《左传》中出现的这种情况为例,从五个方面谈一谈赋诗言志在春秋外交活动中的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引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引诗较少,反映了《诗》在战国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并不受重视。和《左传》相比,《战国策》所引之《诗》皆为断章,引诗者自我明确引诗之义,而且常辅之以史实论证。《战国策》的引诗从一个侧面表明,战国时期《诗》、《书》的界限并非判若鸿沟,《诗》尚未形成一个完全确定的文本。  相似文献   

17.
《左传》、《国语》中所载的赋诗言志,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接受机制,是一种用诗者依据当时普遍认可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采用相似性联想,通过断章取义的吟唱诗章委婉含蓄地表达意愿,且需对方揣测意会、双向互动才能完成的复杂而微妙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谜语起源很早。《左传》里有写隐语的。荀子的《赋篇》就是谜的形式。东方朔的射覆,本身也是诗谜。《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孔融的《离合诗》,也都是谜语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亲自作字谜:“三三横,两两纵,谁能辨之赐金锺”,谜底是隶书“司”字(见《洛阳伽蓝记》)。周密《武林旧  相似文献   

19.
《诗经·邶风·燕燕》的作者主要有三说,或谓卫庄姜作,或谓卫定姜作,或谓卫君作。今人多从后者,但意见仍不一致。还有谓薛君作之说。《诗序》说:“《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左传》隐公三年有关于庄姜的记载:“初,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日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生  相似文献   

20.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