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湘西宗族组织重现的原因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从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宗族组织是由湘西土家族传统的社区组织 ,它已渗透到湘西土家族农村社区的各方面 ,经实地社会调查发现 ,从 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湘西土家族社区的宗族活动又重新抬头 ,这是湘西土家族人民实现现代化所要面对的现实。以瞿氏宗族为例 ,探讨湘西土家族社区宗族制度复兴原因 ,目的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湘西土家族人民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张双婷  王喜旺 《中学教育》2020,17(2):78-87,112
作为家族日常活动的中心,浦江义门郑氏宗祠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教育隐喻与教育明示.二者相辅相成、交互作用,共同展示着以祠堂为教育空间的独特价值.无论是宗祠选址、朝向以及“一品当朝”的政治理想等典型的教育隐喻,还是耕读传家、俭德和有序、尊祖敬宗收族以及生活教育等突出的教育明示,这些教育空间都以悄然无声的方式陶冶着每一位走近宗祠的郑氏子弟.本文借鉴格尔兹“深描”的文化解释学理论,通过对郑氏宗祠中教化空间的诠释,力图撷取中国传统教育基因的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4.
1840年以后,传统超稳态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此形成了以变求通的历史洪流。清末民初上海曹氏“谯国族会”等一类宗族议会的出现,便是这一历史洪流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相似文献   

5.
山西寿阳的祁氏宗族在明清时期得到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清代以来,族内名人辈出,宗族建设迅速展开。通过细致描述祁氏的源流及其宗族建设活动,包括创修族谱、建立祁氏家庙和支祠、祭祖仪式等等方面,展现华北宗族维持宗族凝聚力的各种方式,可以为明清时期华北宗族在基层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提供具体的个案。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两波大型农村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的二十余年间,国内有约两成的宗族已重建,其中以华南、西南和华东地区相对明显,而中原、西北和东北地区甚弱.宗族的组织与活动状况在南北方之间也出现明显差异.换言之,在国内农村,宗族重建或瓦解的现象同存,宗族在有些地区出现重建,但在另些地区却已瓦解或正在瓦解.因此,任何以重建或瓦解的一端情况来指称全局,显然都是不当的.M.Freedman曾以"边陲-中心"、水稻种植与灌溉系统等因素来解释华南宗族的特殊性,这一解释已难以适用于当今中国乡村.笔者主张从村民聚居程度与宗族传统的两维角度来给以解释.  相似文献   

7.
论君本主义     
本文分析了以孝为纲的宗教、伦理、政治三位一体的君本主义的产生、形成、特点及作用,对探讨后世的以仁为纲的民本主义,以忠为纲的君主民本主义以及民本君主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岛北部地区的一个村落中的宗族为个案,细致描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宗族权威主体、宗族财产以及宗族权威表达等三方面的过程,分析变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宗族重建及变迁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解宗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建及变迁就需要将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与乡土社会中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是一部人类学对宗族变迁进行研究的力作。论著侧重主位方法和追踪研究方法,注重文化持有者的本土文化解释,还原研究的本土内涵。在研究视角上,注重整体性,基本上以宗族为主线,力求反映华南族群的整体情况。在内容上,主要论述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且关注了社会变迁下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论村治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农民行动单位作为关键变量来构造不同的村治模式,不仅有以江西、福建宗族农村为代表的大规模行动群体的村治模式,还有以湖北荆门农村为代表的以农户为主要行动单位的家户型的原子化状况的村治模式。从我们已有的调查经验来看,在安徽阜阳,以兄弟、堂兄弟强有力关系为基础的小亲族群体,构成了阜阳农村村治的显特征,可以称作阜阳村治模式。与阜阳农村以小亲族为主要行动单位有所差异的,是陕西关中农村以户族为主要行动单位的村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称作关中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按西方主流理论,宗族作为“原始组织”,将为“人工创立的社会组织”所取代,但在近20年来我国农村宗族却出现了复兴的新情况。本根据对10个村治理状况的深度观察,从日常生活、村庄、行政村和村际关系等层面分析了宗族对村治的实际影响。指出,宗族在村治过程中发挥着双重性的功能,一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与帮助,填补了若干管理真空,避免了更严重的失范和无序,而且,强族组织与宗族集体意识成了抗拒行政权力不法侵害与剥夺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宗族往往以狭隘的本族利益为归依,奉行着恃强欺弱的逻辑,并倡导男尊女卑,崇尚迷信。因此,不应简单地对宗族给以全面否定和肯定的结论。要构建农村治理的新秩序,虽然无法舍弃宗族,但是应当寻求新的资源和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家族碑刻为例,探讨清代粤东地区的祠堂兴修、宗族偿产的创立、日常管理与运作等问题,从而窥探宗族制度在清代粤东地区推行时若干实际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3.
如龙公信仰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是一个以黄氏宗姓为主要信众的民间新兴宗教信仰。如龙公信仰经历了由家族到宗姓再到区域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如龙公的身份也由家族的如龙叔公转变为区域社会的如龙法师。如龙公信仰呈现出三大特点,即以宗族信众为信仰主体与传播载体、宗族信仰与区域信仰有机结合、儒道巫医的混糅而以道教特色为主色调。作为一种家族与宗族信仰,如龙公信仰之所以能顺利完成由黄氏家族信仰向赣西北湘赣边乡村区域社会信仰的转变,是因为它适应了当今社会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秦巴山区成为以湖广、闽粤为主体的全国性大移民的集中地,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交叠、沉淀和重新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特色。而来自闽粤的客家文化在这里独树一帜,成为秦巴山区经济、文化、民俗等领域的活跃因素。本文仅以有代表性的几个客家人家族内迁秦巴山区的个案为据,略述大要。  相似文献   

15.
明清福建沿海的宗族械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构成的民间群体,而宗族械斗则是解决群体之间人际关系的暴力冲突。福建沿海械斗之风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福建沿海宗族械斗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基本原因和社会根源、特点及危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探讨沿海地区特有的人文、地理与械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是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宗族组成的,而家(庭)族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基本单位。徽州就是一个具有血缘性和地缘性特征的宗族社会,通过对《茗洲吴氏家典》中的内容分析,论述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在徽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清代徽州文会是专为读书人而设的文人组织,数量众多.就其类型而言,以血缘性的宗族文会为主体,地缘性的社区文会、合都文会也为数可观.清代徽州文会的资产主要分为田和钱两种形态,其来源有集资入股、乐输捐助及付喜庆银等其他出银形式.为保证会产增殖,文会购置并出租田地屋店,还以"打会"形式将银钱借给会员收取利息.围绕会产的管理与使用,文会制定了严格的措施并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清代徽州文会的功能集中在科举方面,日常活动以会课为主,训练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技巧,帮助他们熟悉科举考试的环节.文会资产则主要用来奖助科考,为士人提供盘费.文会的正常运转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徽州科举的兴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本庙缘田碑记》为线索,结合族谱、县志等资料,分析明代九峰曾氏家族在建县后的发展情况,认为曾氏家族利用平寇、设县的有利时机,使自身从地方豪族变成士绅望族,同时,在与国家的“合谋”中,使地方社会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9.
《嘉应学院学报》2019,(1):35-38
明清时期,通过修族谱的方式宣扬本族历史悠久,始祖为华夏贵胄是众多宗族的普遍做法。但嘉应州的绍德堂杨氏却与众不同,不仅将始祖只追溯至元末明初,且以布衣为始祖。分析杨氏采取这一做法的原因,并由此探讨地方宗族对国家的文化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浙江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系斗争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族是指以同一男性为祖先延传下来的、聚集居住的社会群体。历史上浙江宗族气息就很浓郁,当代宗族复兴的势头也甚为强劲。分析村民选举中的宗族派别斗争及其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