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学院研究决定:为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审稿效率、确保稿件质量,《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从即IEI起对所有来稿采用清华同方知网开发的“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简称“AMLC”)进行自动检测。该系统可有效检测来稿是否存在抄袭、一稿多投、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如果某已发表稿件被检测出不合格,则该稿件不予在“中国知网”进行刊登。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教育》2010,(3):29-31
“敦品励学,弘毅致远”,“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励”,有奋勉、致力之意;“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它反映了学者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弘毅”指心胸宽阔而意志刚强。语出《论语·秦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中有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大陆版《辞源》在解释“重”时,将其作为义项“庄重,端重”的例句;台湾版《辞源》则将其作为义项“不轻率谓之重”的例句。这么一来,“君子不重”之“重”就有了两种解释,究竟是“庄重、端重”,还是“不轻率”呢?查《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宋·邢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  相似文献   

4.
1.“没”不是“没收”   《荆轲刺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教材注“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杀,较轻的没收入官为奴婢。”先秦文献中,表示没收罪犯家属为奴婢的词一般用“入”。如《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端隶,女子入于舂橐。”而“没”作为“没收”义似出现于汉代。例如《史记·平淮书》:“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又如《南史·东昏侯纪》:“寄附隐藏,复加收没。”《荆轲刺秦王》乃先秦文献,“没”不能训为“没收”,“没”与“戮”系同义复词,满门抄斩的意思。   2.“商于”之地何所…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其中“三驱”课本注为:“《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三面,留一面。”笔者以为,此种注解欠妥。《易经·比卦》:“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译为:“九五,光明正大地辅佐。君王狩猎,三方驱围,网开一面,任凭前方的禽兽逃逸,邑人并不惧怕,吉祥。”又注“三驱”为:“三面驱围,网开一面,这是天子田猎之礼。”这“天子田猎之礼”可能是《礼·王制》中说的:“…  相似文献   

6.
李东阳题《墨竹》云:“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高度赞扬了画家惜墨如金的笔法。清代刘大櫆在《论偶纪》中说:“贵简。凡笔老则简,意真切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章尽境。”广告语言的风格简单明白,易懂易读,才得其所长,因为广告词大都用之于电视和广播。  相似文献   

7.
宋玉《九辨》云:“欲寂漠而绝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其中“绝端”一语,历代楚辞注家多歧解。王逸《楚辞章句》注云:“宁武佯愚而不言也。”“尝受禄惠识旧德也。”从王逸注“不言”来看,王氏盖读“端”“为喘”(详后)。而朱熹《楚辞集注》则云:“绝端,谓灭其端绪,不使人知也。”王夫之《楚辞通释》又云:“绝端,谓一意隐遁,不思复进,念不萌而事无望也。”近世楚辞注家,大抵从朱熹、王夫之之说,皆就“端”之字义作解,实有悖宋玉本意。今谓:“绝端”犹言“绝喘”,王逸以“不言”释之,当矣。“端”为“喘”之借字,荀子有此用法。《荀子·劝学》有云:“端而言,蠕而动,  相似文献   

8.
明代学者李贽在《诗书乐》中,以自己有读书人的两大素质为最大乐趣:“有心眼”与“大胆”。有心眼,则读书能兼容、取舍、存疑;大胆,则读书能讲进去更能讲出来,不迷信一说、拘泥一端。李氏之说对我们理解“兼容”是大有启发的。语文教学只有以这样的态度去感悟,才能真正体现感悟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潜之红尘追求,他远离官场,虽自在洒脱,可不免少了些人情味,不如“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般真实却依旧自成气韵。所以,我认为只有亲历红尘,体会世间人情,方不枉此生。子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周易》有云“小人勿用,必乱邦也”,在这红尘之中,品人情之味,也需谨记如上两则良言。“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红尘万千,也只有水才可润泽这滚滚浮世,醴再醇美,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调剂,更别提酒后误事的隐患。人生海海,每每遇见,都是段缘,虽为缘,切记不可与言不忠,行不端的鼠辈小人结情,若一时疏忽,与他们攀附上关系,则应如割席断义一般果决,切不可逡巡不前,最终落得个“近墨者黑”的下场。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初学者陆世仪也说:“悟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三 )可见,为要“悟”而不“罔”,就要“思”,这个“思”就是“思维”,“是大脑在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理性的认识加工活动”。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 )有了“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学生对思维对象就有了一个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认识。可见,“思维”在学生学习语文教材中起了关键作用。学生只有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对教材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才得以有所“…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歌与舞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颂》诗歌与舞相应而不相兼,歌者自歌,舞者自舞;《雅》诗歌与舞关系亦密,且与宴者可以既歌又舞,但属于自娱性舞蹈;《风》诗则缺乏歌与舞相兼的证据。“诗三百篇”不都是舞辞,只有《颂》诗中有舞词。  相似文献   

12.
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汤”,本义是“热水”。《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汤”的今义则是菜汤、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在“赴汤蹈火”这个成语中还保存着。  相似文献   

13.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书:书籍。B.毁淫祠百余。淫:过滥。C.一切浮屠、巫觋、风水、时日之…  相似文献   

14.
许多同学对《口技》中“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句中的“惊觉欠伸”是读“惊觉(jiào)欠伸”还是读“惊觉(jué)欠伸”拿捏不准。笔者多方查阅资料,以为此处应读作“惊觉(jiào)欠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注明:觉,解释为“觉悟、省悟,感觉到、觉得”时都发“jué”音;只有解释为“睡醒”时才发“jiào”音。两部书中都明确指出在古代“睡觉”没有睡眠的意思,只表示睡醒。因此,《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 苦”,《孟子·万章》“天…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生活充满了许多矛盾,因而引起许多问题。庄子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由于有许多问题,所以引起许多忧虑。孔子以为“仁者不忧”,但未达到仁者的一般人还是有忧的;而仁者亦有所忧。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庄子更以为仁者多忧:“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庄子·骈揭》)苗子对人类生活中的问题词比较易优的说明,他说:“人主而和部,饮而不得则不能无米,来而无巨星分弄则不能不争。令则乱,乱则穷。”(《日…  相似文献   

17.
《仲尼弟子列传》:“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集解》:“外宽而内直,自设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盖蘧伯玉之行。”《索隐》:“按《大戴礼》又云:‘外宽而内直,自娱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存亡,盖蘧伯王之行也。”’① 《集解》和《索隐》引文只有第二句和第五句略有不同。与《集解》同引作“设”的还有:《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②、《韩诗外传》③、《文选·郭有道碑文》注引《韩诗外传》④以及殿本《史记》的《集解》。与《索隐》同引作“娱”的还有百袖本《史记…  相似文献   

18.
李君富 《师道》2010,(4):37-38
“愠”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怒也。从心,声品。《新华词典》的注释是:愠怒,怨恨。所列举的词语是:愠色;愠容;愠怒;愠恼;人不知,而不愠。《中华大辞典》对“愠”的解释为:形声,从心,昷(wen)声。本义:含怒,生气。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当前小学思品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不够重视情感的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行”分割、“说”“做”不一的现象,使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或意见,而在认识与感情上则并不一致,远没有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品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