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高校基础素质教育。在现代科技文化发展、职业需求多元和就业竞争加剧的背景,通过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来满足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以实现学业与职业对接。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应着眼于良好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岗位技能、健全积极的人格和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等层面,构建以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能力素养为主要单元的通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应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简单模仿或复制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观念和模式,应围绕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设计教学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更贴近企业、行业、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通识教育已成为提高就业成功率、实现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进行职业生涯良性规划的重要教育形式。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定位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保证学生具备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品德修养、适应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应包括人文素养、品德素养、审美素养、能力素养四大要素,并通过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旨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积极参与生活的、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高职院校不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职业人,还要开展通识教育培育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使受教育者顺利成长为社会人。但目前,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还面临着培养目标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文化环境单调等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明确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通识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为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5.
借鉴杜威的"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整合"思想,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现状,从通识教育内涵、实证分析、政策建议三方面,论证通识教育与个体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承担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完善人格职业人的重任。通过对宁波市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等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宁波高职教育存在着育人目标过分强调就业、片面强调企业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今后要更新理念,从内涵上认识通识教育;理清思路,重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职业素养培养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素养培养,要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出发来正确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8.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社会报道误导、学校教育观念错误、学生个人认知错误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围绕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围绕企业需求,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围绕学生需求,打造职业素养培育平台,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培养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高职院校中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对于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必须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从遵循高职院校的类型特征和职业教育规律切入,将通识教育与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机结合,将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使课程建设与环境优化相互渗透,综合体现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高效而科学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职业素养培养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职业素养培养,要从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出发来正确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自由教育的合理性进行批判和辩护:(一)自由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二)职业教育是特殊的自由教育;(三)自由教育是对职业教育的批判.同时进一步厘清了自由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科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服务领域、教育内容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并成为有别于其他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文科高等职业教育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分类管理提供了依据,也增强了文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终身教育思想关照下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照当代终身教育思想,当前我国成人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存在着重知识、轻学习能力,重职业素质、轻人文素质的片面性问题。建议深入把握终身教育思想,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以培养一代“和谐”成人。  相似文献   

14.
重新确定自由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的统摄地位,让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和谐共处是建构当代大学理想的基础工程。当代中国大学的自由教育必须遵循当今社会先进价值观的指导,要体现多元文化教育价值观和终身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高中阶段即开始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究竟谁更具相对优势?通过对泰国高中职业的波比(probit)研究发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中等职业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考虑到经济发展对于生产力的需求而进行适当就业指导将会赢得更多的利益回报。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Basil Bernstein’s work on pedagogic discourses to examine a largely neglected facet of the hist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he liberal studies movement in English further education colleges. Initi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some of the competing conceptions of education, work and society which underpinne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liberal studies movement – if indeed it can be described as such. The paper then draws on data from interviews with former liberal and general studies lecturers to focus o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variants of liberal studies were, over time, implicated in inculcating certain forms of knowledge in vocational learners. Whilst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liberal and general studies always represented contested territory and that it was highly variable both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quality, the paper argues that, at leas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liberal studies provided young working-class people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locate their experiences of vocational learning within a critical framework that is largely absent from further education today. This, it is argued, can be conceptualised as an engagement with what Bernstein described as ‘powerful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7.
博雅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知识渊博、品格高雅的人,为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选择。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和发展博雅教育,重塑大学理念以培养健全的人,开设博雅课程以提供全面的教育,丰富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高职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在实践中亦存在诸多限制因素。高职院校应首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将通识教育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突出职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思想,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通识教育功能等途径来实现通识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具有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而我国现行高职教育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人文科学教育的现象,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科学教育是成才教育,只有将二者有机整合才是成功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文素养是文科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对"人"的关注,课程目标要实现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同步培养,课程内容要追求经典、高雅和具有理想的文字作品。在构建文科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实践中,应凝练课程教育理念,丰富学生职业化的文化内涵;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契合时代形成共鸣;教师主导,深度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学生为主题,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