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作为最大弱势群体农民的利益。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存状况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教育事业整体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民教育培训却困难重重,问题颇多。从民生的角度关注农民教育培训,需要政府及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去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村民生,必须尊重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当前制约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因素主要有认识的不足、制度的制约、组织化程度不高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发挥农民在改善农村民生中的主体作用,需要提高农民的认识,激发农民热情,增强农民信心,提高农民实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准辍学"问题值得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想如果他们都拿出一年的时间跑就业,形成普遍的“准辍学”现象,国家下大力气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意义在哪里?这会是一种多么大的浪费![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民生权利:民生的法治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的法治表达程式是民生权利。民生权利是依托法治推进的民生新政,最大限度地满足民生需要之活动法律思维化的权利具象和形态。民生权利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内核,以解决民生需要及其矛盾为主要内容,是统合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科技权利等与民生需要相关联的诸多权利之集合。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能够扎根农村的人才,而平湖市基于农村社区教育的三级网络体系,为平湖市的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保障,对于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注民生,是"十二五"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要求,对走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院化、抽象化的现实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关注民生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对民生问题进行现实观照,并不断探索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之间的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3月,福建省“2015级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蔬菜班)”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学,来自田间地头的95名农民和农技公司的员工参加了这次培训。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早在2013年就开办了,由福建省委农办和农业厅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承办,分别开设茶《、蔬菜、果树、食用菌、畜牧兽医5个专业,学制3年,学员对象主要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力,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正>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5年3月,福建省"2015级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蔬菜班)"在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学,来自田间地头的95名农民和农技公司的员工参加了这次培训。据介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早在2013年就开办了,由福建省委农办和农业厅主办,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承办,分别开设茶叶、蔬菜、果树、食用茵、畜牧兽医5个专业,学制3年,学员对象主要是各地农业部门推荐的职业农民。条件是年龄在50岁以下,具备高中或同等学力,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9.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发展新型农村经济,赋予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新的内涵.基于新型农村经济所需的“创业创新”型农民的视角,政府应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发挥政策引导调节作用,鼓励具有一定基础的农民参加专业学习;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支持开展“一村一”培训计划,培养“创业创新”型农民;培训机构应从培训实际出发,改革教学考核方式,重点强化过程管理以及培养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知识基础与使命感,努力成为农村“创业创新”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而农民职业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将大学生培育成职业农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南京28所高校大学生对职业农民的认识进行调研后指出,高校应高度重视职业农民教育,通过转变教育模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校园职业农民文化氛围,建立培训基地等方式,促进我国大学生职业农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邢台学院学报》2019,(3):30-31
《民生建设探索》(以下简称《探索》)既记录了作者的重要实践内容,也是作者的长期理论思考;作者的民生思想和民生情怀是其为政之基和理论之源。《探索》告诉我们,需要具有真诚而深厚的民生情怀,需要有不做虚功的务实作风,需要有勇于创新的求索精神。阅读该书,可以洞见作者在民生建设方面的不懈探索和心路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建设的实践和理论发展,对当代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理论工作者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通过对人的教育和影响,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改善民生的重要价值,创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为改善民生,这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得到了显现,新中国成立后的高等教育在满足人民的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将教育列为我国社会民生建设之首,高等教育受到更多的关心与关切,其社会民生价值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民生建设要问民所需、解民所困,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但在民生建设实践中,受传统管控思维影响存在着忽视民众实际需求、内在价值等问题。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伦理观、激发内生动力的方法论、与服务对象协同推动问题解决的工作机制在回应民生需求、解决民生难题上有其独特功能和价值。高校社工人才培养应从培养目标、培养机制、培养方法及培养原则上做出调整,以适应民生与社会建设要求。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左权县委、县政府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关注民生、改善民情和促进教育和谐上。  相似文献   

16.
高度关注民生是是构建海西的基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强势崛起的保证。关注民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又与海西的崛起、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必须在海峡西岸的崛起中关注民生,在关注民生中构建和谐海西,以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奋力崛起。  相似文献   

17.
民生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思想背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了“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提出了“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提出了“实业救国之道”;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对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进行探讨,挖掘其中的合理、有益的成分,对目前我国的民生建设实践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生理论体系建构,始于孙中山.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以民生为本,使民生建设突飞猛进,民生改善前所未有,既实现了孙中山的民生夙愿,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  相似文献   

19.
乡村资源治理贯穿于基层政府对乡村资源分配的全过程,具体包括自给自足型、资源汲取型以及资源赋予型三种资源配置类型。乡村资源的整合是政府服务与农户诉求嵌入的善治回应,其目的在于建构政府服务与农户需求衔接过程中"取予相等"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资源重组过程中,村庄精英掌控着村庄资源治理的分配基础,并通过中央顶层设计的民生建设来加强农村公共政策的服务性保障。村民行动与村庄精英之间的博弈有效诠释了政府治道变革的执行逻辑。乡村资源的整合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实现社会管理、政府服务、社会融合、社会统筹的多中心公共事务治理模式。最终建构以资源整合为中心,在惠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实现资源下乡配置的服务性回馈。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失业可界定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而大学生失业现象具有客观性和相对性 ,本文从政治、科技、经济、教育、个人及隐性就业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建议从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自身四方面“综合治理” ,减少大学生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