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命题特点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较去年难度有所下降,试卷长度没有加大,给考生留出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素养。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发现,今年的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地理部分有以下特点。1·注重基础,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大部分地理试题以学科最基本的、核心的、可迁移性强的主干知识构题,不追求知识覆盖面。如借日偏食考查了经纬网和区时计算(1~3题)(地球运动部分多年来仅去年考卷没有涉及,今年又重返试卷,足见其重要地位);气候部分在地理知识联系中处于枢纽地位,试卷第1,2,…  相似文献   

2.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试卷结构稳中有变。文综试卷政治学科总分仍为100分,三个学科的分值比例基本保持了稳定,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各占36分,政治常识占28分。2008年政治试题12道选择题中经济常识5道、哲学常识4道、政治常识3道,是5:4:3结构;今年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各4道,平分秋色,充分发挥了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广的长处,有利于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现象的剖析,寻找今年试题的命题路径。认为今年的试题在考点知识的选取、试题呈现的形式上剑走偏锋,而在能力要求上空前彰显。提出对剑走偏锋要客观评价,理性认识,对能力要求要高度重视。在此基础上,对2008年高考提出了“两个注重、两个关注”的备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时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做了简要的评析。肯定了试题中的一些闪光点;同时,也指出试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2008年高考历史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2005年全国文综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1.稳中“创新”,变中“求稳”。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政治试题的总体特点是“稳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命题思路未变。依然“以能力测试为指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考试的目标要求未变,仍以学生学习能力考核为主要目标。三是试卷的结构未变。仍然分为客观性试题(单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两大部分。但与以往相比,2005年文综试题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一是题型有所变化。第38题运用表格提供信息,进…  相似文献   

6.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很好地保持"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基本原则,实现了选拔性考查的目的.仍然坚持了"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作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具有综合性,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更在于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理解、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科知识和能力与考生综合素质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一、全国文综卷一试卷特点与往年拼盘式的试题相比,2006年的高考文综试卷(全国卷一)中出现了跨学科渗透、交叉的试题。1.政史渗透。以具体的史事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运用政治、哲学等有关知识,以古论今。例如:第39题提供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图”以及《盛世危言》和《上海县续志》中的两段材料,在第(6)问中要求学生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今天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实践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打开国门有着本质的不同”。2.史地交叉。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要求学生对古今地理概况既要有宏观的把握,又要有微观…  相似文献   

8.
一、试题特点 1注重学科知识特点,兼顾现实热点问题 近几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试题总要考查不少现实问题和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热点问题。这样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效应:每到高考前,高一历史教师总要列出几十个的时政热点,来提醒考生在复习时加以注意,同时,也搞得教师自己在复习时无所适从,一是因为现实热点问题太多了,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9.
10.
一、政治学科命题的趋势及复习备考建议1.注重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近几年高考文综的政治试题,都紧扣教材主干知识,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全面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第28题考查了我国从2006年起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第34题、第35题考查了关于我国修改个人所得税的简要过程,第38题考查了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这些试题结合时事考查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唐意容  欧阳磊 《广西教育》2014,(26):121-122
分析2014年全国大纲卷与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提出2015年历史教学、学习与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图1显示我国四个省2004年三种谷物的种植面积。读图1,回答1~2题。1.①、②、③代表的谷物依次是()图1A.小麦、水稻、玉米B.玉米、小麦、水稻C.水稻、小麦、玉米D.水稻、玉米、小麦2.M省可能是()A.山西B.安徽C.广东D.甘肃【解析】1~2题组以表示三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柱状图为材料,考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和我国四个产粮大省的位置及农业状况。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我国东北地区是玉米的主产区,小麦主要在长江以北,水稻主要在淮河以南,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形成稻麦交错分布区。按省份判断,吉林是玉米主产区,河南是冬小麦主产区,…  相似文献   

13.
1.注重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就考查内容与所占分值看,中国古代史约36分,中国近现代史约28分,世界近现代史约36分,主要考查了五行相生、北宋文化传播、晚清贸易、辛亥革命、重庆谈判、中法关系、法国工业化进程、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珍珠港事件、跨国公司、明清商品经济、早期维新思想、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隋唐政治中心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对所涉及的历史概念从内涵到外延有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本套试题请见本刊2006年第4期P55~56)一、高考文综地理试题特点分析1.难度降低,平稳过渡评价试题质量高低的标准不在试题有多难,而是看它是否具有很好的区分度。绝对不能把考试变为靠运气得分。就考查内容而言,一道好题要尽量多地容纳学科信息,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  相似文献   

15.
数学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数学试题,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在保持连续稳定的同时,又注重了改革创新;试卷对基础知识重点考查的同时,也注重了对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有所降低,更加贴近中学教学,充分体现了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全国高考数学卷Ⅰ紧扣考试大纲,整个试卷有效贯彻实施了“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重对数学能力的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涉及知识点的覆盖面广、  相似文献   

17.
综观2006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其浓厚的时代性、鲜明的地理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及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试卷结构、内容安排、题型、题量等方面,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反映了向新课程高考平稳过渡的基本思想。整份试卷基本不超纲,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合理;构思新颖巧妙,图表简洁明了,语言精练朴实;地理特点显著,能够科学地体现和强化学科特征;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有难度梯度,区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综观2006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其浓厚的时代性、鲜明的地理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及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试卷结构、内容安排、题型、题量等方面,在保持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反映了向新课程高考平稳过渡的基本思想。整份试卷基本不超纲,覆盖面广,知识点分布合理;构思新颖巧妙,图表简洁明了,语言精练朴实;地理特点显著,能够科学地体现和强化学科特征;注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有难度梯度,区分度较高。一、2006年高考试卷评析1.时代性强,关注热点,反映地理学研究的动态性特征试卷在选材、立意、考查内容等方面注重现实问题,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地理学科的动态性特征。背景材料和设问紧紧抓住世界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开拓新的领域,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充分挖掘当代系统地理学科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对提升地理学科地位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如第23题全球变暖对洋流和气候的影响,第26题都市农业的发展对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等,都是地理学科中的重大命题。又如,今年是国际防治荒漠化年,结合这一背景设问的有第3、4、5、18、31、34⑷题,共约30分。这些试题从...  相似文献   

19.
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的历史试题,依据2006年《考试大纲》,面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坚持了稳中求变、平稳过渡的原则,体现了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力求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考查基础知识与学科人文素养统一,代表了命题的走向。在分值分布方面,考查了中国古代史34分(选择题2分,非选择题32分);中国近现代史38分(选择题18分、非选择题20分);世界近现代史28分(选择题)。  相似文献   

20.
王溅波 《广东教育》2010,(7):101-102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010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终于一展芳容了。在这种“拼盘”式的高考模式下,试题难不难?时间够不够?思维乱不乱?这一系列的疑问现在该有个结论了。就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试题而言我看应该具有指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