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郁达夫的心理动机,尤其从他的“性倒错”行为出发,可发掘出《沉沦》更加广泛、深刻和个性化的价值内容及其意义空间,这是一个关乎社会、文化、生理、心理和文学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郁迭夫的"身边小说"<沉沦>,以"他"为自我影像,借助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在特定时代复杂的思想情感和渴求个性解放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体现出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伤感的抒情倾向,绮丽的语言特色为主要特征的浓烈的浪漫主义的风格。本文拟从对其最早发表的小说《沉沦》的分析入手,通过对作品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对作品创作风格的分析,为赏析郁达夫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沉沦》是写色与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是“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也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欲望,最后抑郁痛苦...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学史上独具特色。表现在:强烈的抒情色彩;露骨的坦率和大胆的自我暴露;忧郁感伤的格调。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一是独特的生活经历造就的郁达夫的个性气质。二是中国古典学的熏染,三是受外国学的影响。内容和题材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少具有个体意识的作品,都是由于国家机器的影响而逐渐被"国家"、"群体"来解读。郁达夫的《沉沦》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沉沦》由关注个体到为国家代言的经过,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对照郁达夫《沉沦》文本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 ,可以发现郁达夫早期创作活动与外国文学影响的关系以及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暗合。《沉沦》所描写的一个留洋青年人格心理失调后的焦虑及最终走向沉沦的悲剧 ,恰恰应照了弗洛伊德心理学关于“人格结构”的对应关系分析。这种现象说明郁达夫的创作不自觉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 ,也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外来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风格与作者前期的作品大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要创作此篇小说?将通过作者的直接动机、创作态度以及小说中反复提到的迟桂花这一事物来探究郁达夫创作《迟桂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郁达夫。他个性极刚毅,他在福建同日本人松永一起吃饭,席上痛斥日本军国主义者,不该侵略中国,正气凛然。1938年在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时,他赴台儿庄及东战场采访,出入战火中,毫无惧色。1942年2月,新加坡沦陷,到苏门答腊,隐姓埋名开酒厂,被迫当日军翻译,暗中帮助营救了不少爱国华侨,打击叛徒。1945年9月17日失踪,被日本宪兵暗杀,尸体下落不明。今天重读其小说《沉沦》,并探讨其小说的独特风格,以此作为对这位著名作家及民族志士的怀念。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来论及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首先,揭示了五四时期留日学生因受异族压迫、社会冷遇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其次,表现了人的性苦闷问题以及人性变态的心理;再次,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对封建道德进行勇敢的挑战;第四,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最后,分析了作品的思想局限性。这部小说集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酷爱自由,仇恨压迫与剥削,他不是共产主义战士.却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不但对“社会的黑暗”有明确的体察,并作了难能可贵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且对未来的社会一直有着朦胧但执著的向往。在《怀鲁迅》中,郁达夫对鲁迅的去世作了高度而真挚的评赞,对中国的未来有着冷静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由他所开创的"自叙传"感伤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主要是从他笔下"零余者"的形象分析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吴文昭 《文教资料》2007,(10):94-95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大胆而深刻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它讲述一个变态青年的变态心理与生活、他的沉沦经过与最终的自杀。主人公的沉沦是在国家沉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人物的沉沦与国家有不可否认的关联;但人物的沉沦主要还是由自身的遭遇与性格造成的,尤其是性的压抑,直接导致了人的沉沦与人性的沉沦。小说的描写,客观上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反封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前期小说的独异性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此期创作中“率真”的审美追求。“率真”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题材的择取与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景物的摹写以及创作方法的运作上。它是主体自身化心理结构与客观社会化环境及外国化思潮等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率真”的审美追求既使郁达夫前期小说获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同时又对人性的刻划达到了较高的深度,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6.
17.
《沉沦》,《田园的忧郁》都是创作于日本私小说正盛行的时代。但《沉沦》与《田园的忧郁》等日本私小说又有不同,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开掘主人公心理的社会根源,一是作者在平静的描写中更敢于暴露自己的感情。这是《沉沦》对日本私小说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意义在于文学上开创了健康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人格上捍卫了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本以郁达夫这个在中国现代学史上颇具个性,并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作家为例,谈一下其学风格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以及风格在其成名作《沉沦》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紫色》的结局一直是文学界争论的焦点,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正是本小说的精彩之处。它成功地体现了艾丽斯·沃克的创作思想:改变了读者的期待视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赋予西丽和莎格的同性恋关系新的崇高意义;促使黑人男性的觉醒;以及体现了沃克致力于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