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教育扎根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文化模式,本质上是为生活服务的。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时期,即蒙昧时期、农耕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和后工业文明时期分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对成人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成人教育所遭遇的困境,从而预测未来成人教育应该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典园林是生长于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中的一朵奇葩,其造园理念和由此而营造的园林景观诠释着自然经济环境中耕读自怡的内向风格和归田园居式的理想憧憬。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农耕文化景观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唐代的水神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神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种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崇拜。唐代是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风调雨顺是人们最大的愿望,所以唐朝时期水神崇拜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很盛行,主要表现在信仰对象十分广泛,信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龙王崇拜逐渐兴起和普遍化,这对于中国民间信仰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又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圈,对东亚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中华文明结构1.农耕社会与宗法制度的形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几  相似文献   

5.
简论庙会与中国农耕文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组成部分,充分反映着广大民众的心理诉求和风俗习惯,其中的很多活动,都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运作方式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庙会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从庙会祭祀活动中的诸神、庙会节日时间的选取,早期祭祀的社会功能、庙会中的祭祀对象的文化渊源等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印记。  相似文献   

6.
发展观的嬗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模式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经过了三次历史性转折,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的积极成果,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我国当前各项事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最新发展模式.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传统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是人们认识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专题知识体系概说高中历史专题知识体系(八)●辛明宋玉柱●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即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长期占统治...  相似文献   

8.
邢台西部山区和山前区存在数量相当可观的古村落,大部分建于明朝或清朝。邢台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北方农耕文明的活化石,邢台古村落中有移民文化、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现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于西周时期的民俗礼俗、反映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有佛教文化和原始信仰以及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是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太行山也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太行古村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9.
"中体西用"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下思想文化革新的基本模式。它的产生和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变局密切相关。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清朝出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出现了冲突。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国情出发,传承儒家文化的经世致用,以西学改造传统儒学,以"中体"固本,以"西用"致富强,由此形成"中体西用"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对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国探索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中美文化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一般来说,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三面环陆地,一面向海,土地肥沃,百草茂盛,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人们过着一种平稳安定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耕生活。中国社会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在原有的氏族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法为原理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政治体制。它的特点就是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社会关系的原型,儒家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之后发生了一些转变,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变化最大。因为社会的变动,使得传统的儒家文化不再适合当今的政治理念,国民政治儒学理念的提出,意味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经成功转型。国民政治儒学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是突破了传统儒学政治理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文化和鲁文化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鲁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其典型是儒家文化;齐文化是工商文明的产物,其文化成分是复合的.儒的变通性特点说明儒学可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事实证明,儒商已经出现在当代市场经济舞台上.儒商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变迁与体育形态的演变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段时期的文明对体育的发展和演变都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世界农耕文明时期体育活动的考察,认为生活性、实用性、群众性是这一时期体育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基本特色;农耕文明时期的体育活动是效法自然的结果,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现代体育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应是对人和自然和谐的不断追求、对人自身存在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学政治伦理产生于一个相对开放的历史时期,但却发展成为一种并不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植根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立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取法于西周时期的礼乐精神。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当中的主流思潮和观念,历代统治者几乎都把这一理论作为其维护专制统治的一种意识形态基础。先秦儒学政治伦理的核心精神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加以解析:以仁政和礼制为根本的国家建构,以血缘和亲疏关系为依托的社会组织,以忠孝和尊卑为规范的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5.
传统手工艺是传统农耕文化背景下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承载着民众赖以为生的经济文化诉求,展示着多彩的地域特色风貌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手工艺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随着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作业,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传统手工艺也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在经历了长期缓慢发展.以后,迎来了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时期.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海内外贸易的扩大,工商业与城市的勃兴,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使社会经济获得了一种自我扩张的内在机制.资源、劳动力、资金和技术不断优化成为新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观念、文化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时,西欧各国在侵蚀瓦解自然经济结构和封建关系的同时,逐渐孕育出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近代工业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与自然经济紧密相连,为自然经济服务,与商品经济格格不入.今天重新思考这一问题,会得出和以往不同的答案,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利用是完全可以为今天的市场经济服务的,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儒家文化圈”内国家的经济腾飞引起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福清东关寨建于清朝倭匪犯乱时期,是福州地区防御性庄寨建筑的典型代表。它防御与居住功能并重,是传统农业经济和社会动荡条件下的产物,反映出特定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东关寨从选址到建造等方面都具有丰富的营建智慧和人文内涵,作为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和珍贵财富,是促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从传统文化、建筑语言、农耕文明和乡村产业四个方面探索并发挥它的历史新作用,使优秀乡土文化得到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19.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20.
家族文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族文化虽历经嬗变,但仍然在我国农村文化中有着深厚根基和积淀,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了双重的影响.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农村现阶段存在的家族文化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