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一个具有浓烈现代气息的小说流派。由于该派作家的创作视野,人格意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叙事立场和体意识的转变,新感觉派小说反映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及价值取向的变化,也给短篇小说的体式带来了革命,显示出鲜明的现代性,对都市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抒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感觉派小说家继承了20世纪20年代都市浪漫抒情小说的传统,通过自我抒情形象的塑造,对短篇小说结构模式、形式技巧和叙事话语的诗化改造,反映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显示出强烈的抒情性,推动了现代都市抒情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曾在30年代风靡上海,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走向高度工业化的产物。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思想解放,新感觉派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索这一流派。本文拟从地域、文化、思潮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新感觉派产生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唯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这些作家在吸收借鉴国外现代派文学的基础上,与自身文化和环境融会贯通,第一次将上海这个新兴都市作为独立的审美主体来进行描写,展示了现代都市带给现代人心灵孤寂、生存困境、性困惑等现代问题。他们的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性,是30年代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一直被学界公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借鉴外国现代派文学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但不论他效法西欧还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在文化积累和创作语境等方面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创作上自然而然带有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某些特点。总体说来,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化视角、性爱描写以及抒情氛围的营造等三个方面都体现出了明显的传统特质。  相似文献   

6.
新感觉派在小说创作中对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借鉴、吸收,使其创作在时空处理、叙述视点和小说语言等层面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本文从"开麦拉"与叙述角度、剪辑与过渡、蒙太奇与文学修辞以及空间与时间这四个角度的对比中,分析新感觉派(主要是刘呐鸥和穆时英)小说中的电影修辞及这种独特的叙事美学对新感觉派小说风格的意义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7.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探索,在创新艺术感觉和表现方式的同时,还存在着四个主要缺失:都市新感觉的迷惑、人性本能的夸饰、都市历史感的缺失、文本雷同化的危机,致使该流派艺术难以为继,迅即衰落.  相似文献   

8.
论新感觉──心理分析派小说李晓宁纵观本世纪前半叶至80年代之前的中国小说的发展脉络,现代主义始终未能形成强大的潮流。五四时期作为先驱者的现代文学之父鲁迅曾在其以现实主义启蒙文学精神为主导的小说中对现代主义有过开放性的借鉴和尝试。创造社艺术派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9.
(一)叙事性作品的尴尬处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在故事中,几个事件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须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兹维坦·托多罗夫的这段话,表明了叙事性作品面临的难题:作品描述的时间与事件发生的时间明显存在错位的情况。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小说流派是前期创造社以郁达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我派小说,那么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所谓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瑞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一批作家起的名称。这些作家不愿意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  相似文献   

11.
新感党派小说的叙事艺术,以新、奇、怪的特点给新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感觉,探讨新感觉派的叙事艺术,对正确认识新感党派小说的艺术价值、风格、特点具有较大的作用。本文即力图从叙事入手,分别从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进入小说的阅读空间,来捕捉并体味这种“新感觉”。  相似文献   

12.
王攀 《文教资料》2012,(25):23-24
新感觉派作家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和同时期文坛主流所创作的人物形象相较,显现出极强的另类感。他们或是具有世纪末情绪,或是有着二重人格,可以说,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出现触及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些盲点。依据不同的特征可将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分成两类:世纪末情绪体验者和具有二重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3.
穆时英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中诗的意境的营造方面:首先是情节的片断性,不求完整,而是快镜头式的剪断,在快速的节奏中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态生活;其次是结构的跳跃性,完全按照作家或作品中人物的情绪需要而随意拼接;第三是描述的抒情性和修辞的情绪性,不论是景物、场面描写,还是人物刻画,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情绪波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感觉派的小说借用现代主义学说搞创作,无论在作品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特异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观念。新感觉派小说对城市病态生活的暴露、对下层社会不幸的同情及对封建思想的批判,表现了与时代进步潮流的贴近,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对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其作品在叙述方式、审美情趣、抒情理念等方面都显示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新感觉派小说通过对都市人生的荒诞性体验,将表达的初心回掣到都市人情感的本我,形成了审美性的自恋及诸种相关的生命形态,在对生命的各种图式的关联、影响、渗透与反制中,将现代小说对人类广泛的生存关注移植到对个体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拷问上,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悯情怀,表达了对社会民生的普泛化关注。  相似文献   

16.
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是快节奏地剪辑生活片断,采用“空间并置”结构方式;二是表现主观感觉,创造主观感觉与现实生活相融合的图景;三是表现人物心理,着意开掘人物潜意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都市社会学角度探讨新感觉派小说的文化意义,认为新感觉派小说建立在上海现代性的文化形态上,其作品情节大都有男女聚散的模式,使人物带上了现代都市社会异质性与现时性特征,优秀作家则能将人物的现时性与历史性内容结合,写出完整的都市人历史。新感觉派经常描写人物被外在场景围困及骚扰下的瞬间心理,其艺术技巧的文化基础是人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压迫人则是这些技法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主观感觉的强调、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吴健民 《天中学刊》2007,22(3):72-74
新感觉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坛上的重要流派,新感觉小说既受到了电影的声光色一体的影响,对表现人物内心的独特方式进行了深入开掘,又对电影的技术和表现观念有刷新作用,得以像电影一样充分调动读者的各个感觉器官,因此读者获得的欣赏也是全方位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和40年代的张爱玲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有关上海的城市记忆,他们创作的差异既与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也离不开自身性别和个体体验,但两者都为人们提供了新鲜的都市经验和阅读的陌生感,也都表达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寂寞和苍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