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以就业为导向”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高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呈现出层次、学科与地区性不均衡,既有优势与机遇,也存在劣势、面临挑战。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由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要素构成,学校应从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分阶段培养高职国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力图通过三年时间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在人才市场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近年来深入开展了一系列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式变革,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本研究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产出指标,利用北京大学2012年开展的“全国高职院校教育与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包含学校层次、院系层次以及个体层次的多层线性模型,系统考察高职院校的教育过程同毕业生就业力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可以从组织模式转交和培养方式变革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从而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提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当前急需深入思考研究和着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多维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产学”结合的“实践型”学科与课程体系;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畅通无阻的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方针指引下,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以“创业促进就业”。系统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务实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有效的创业心理辅导、健全的创业教育规章制度是保障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高职院校角度而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显得尤为紧迫。文章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提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房玉春  张忠立  姜岩 《考试周刊》2010,(47):200-201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新形势也对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的学习,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要培养具有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人才,需要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培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何彦 《职业技术》2007,(4):142-14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中国加入WTO后,已经确立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素质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培养的经贸类专业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就业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高职院校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倡“一张文凭多张证书”,是实现其培养目标、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陈华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1):107-108
通过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的阐述,认识到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的场所,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说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就难以保证学校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提出了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企业对口联姻、双向渗透的“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就业导向、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订单教育”实现了就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共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对口企业联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实习实训,共同管理和监控毕业生质量等途径,实施“订单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应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前景、就业情况已成为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重要标志,也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近年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应该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此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良倾向,以及高职教育未来的发展和改革的方向,认为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新形势和发展趋势下,应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系统阐述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双证书制培养模式及其他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明确看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使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找到比较理想的职业。  相似文献   

13.
开拓和建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利于创造一切条件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提供服务,有利于促进学校形成良性发展和运行机制。文章从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必要性出发,探索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机制,并结合这一机制提出了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处境很尴尬,各类高职院校忽视语文教学,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怎样发挥语文学科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使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合格人才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本文从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提出坚持就业导向,构建以就业需要为导向的高职语文教学观。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毕业生占了高校毕业生的近一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的局面,但是高职院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的学生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好的。  相似文献   

16.
正确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丰  尚琳琳 《继续教育》2006,20(4):46-47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归根到底要以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后的成绩来衡量。从这个意义上看,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要为方向的就业教育。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不畅,学生及其家长因其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这就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受到社会和学生的青睐,直接检验标准是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否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办学者包括投资者、执行者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重视办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树立新的人才观;要明确高职院…  相似文献   

17.
张健 《教育探索》2006,(3):97-98
“零距离”上岗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普遍要求,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毕业生“零距离”上岗要求。在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应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零距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创建目的是为了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技术应用的人才,就业竞争力正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体现,而提高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则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因此,基于就业导向理念提高高职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就业导向要求院校始终以跟上社会需求为核心,培养高职人才,让高职人才不仅可以及时的就业,还可以具备社会的适应性。本文主要将就业理念为导向,探究基于就业导向理念下的提高高职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出路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突出人才素质技能培养的高职特色,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及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校企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出现了新的特点。学校必须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以适应日益深化改革。毕业生就业机制运行的特点是: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强化宏观指导;学校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通过就业市场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