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白先勇创作中审悲的对象和审悲形式去试探他的审悲经验,以期能更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从白选勇创作中审悲的对象和审悲形式去试探他的审悲经验,以期能更进一步去深入探索他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红脸和白脸     
有个县官,最怕动脑(nǎo)筋(jīn)审案子。来了打官司的,他就问人家:"你们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多可笑。有一天,这县官审案审得烦了,就叫师爷陪他  相似文献   

4.
<正>清朝年间,有一位县令姓沈名步青,取意步入青云、一步登天。但他贪污受贿,只认钱财,欺压百姓,鱼肉乡里,老百姓管他叫"审不清"。尽管这样,他还自命清廉,在县衙门上写着"爱民如子,执法如山"的字样。这年春节,"审不清"回老家过年,县衙便大门紧闭。老百姓为了讽刺县官,替自己出口气,便在县衙门上写了两副对联。一副对联是:"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  相似文献   

5.
<正>央视南院食堂,有一天集体吃饭时电视上正重播《时空连线》,我是主持人。陈虻吃完饭给我打了个电话:"人家问,这人是陈虻招的?你可别让我丢人。"说完把电话挂了。他骂人的这个劲儿,史努比说过——让人轻生的心都有。偏偏,他骂的都是对的。他审一个人的片子,审完把对方叫过来,问人家多大岁数了。对方莫名其妙,问这干  相似文献   

6.
((活动变人形》中所体现出的王蒙的审父意识,在某种层面上说隐含着时代内涵。他审视父亲时,有着明确的文化、社会批判意图,着力揭示盲目崇外与追求个性之间根本就无从关联,认为父亲用盲目、愚昧至极的方法去满足个性张扬的要求从一开始就是滑稽可笑的。他的这种“审父”绝非颠覆、怀疑和拒绝那么简单,而是进行了理智地审视、批判和重塑,试图找寻一种理想的父子模式。同时,他还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讯息--审父不是为了逃亡,而是为漂泊的灵魂寻找新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  相似文献   

7.
<正>一、情景再现且说他自从到任之后,事必亲理,轻易不肯假手于人。凡遇外府州、县上来的案件,须要臬司过堂的,他一定要亲自提审。见了犯人的面,劈口先问:“你有冤枉没有?”碰着老实的犯人,不敢说冤枉,依着口供顺过一遍,自无话说。倘若是个狡猾的,板子打着,夹棍夹着,还要满嘴的喊冤枉。做州、县的好容易把他审实了,定成罪名,叠成案卷,解到司里过堂;被这位大人轻轻的挑上一句,就是不冤枉,那犯人也就乐得借此可以迁延时日。贾臬台一见犯人呼冤,便立刻将此案停审,行文到本县,传齐一干原告、见证,提省再问。他说这都是老太太的教训。老太太说:“人命关天,  相似文献   

8.
<正>一、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旧译批判性思维)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他认为:"在一个人的经验范围内,有意愿对问题和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这种态度就是审辩式思维。"(1)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有十几种。"维基百科"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介绍是:"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部分为真的方  相似文献   

9.
【片段】课件出示问题:1.出示课题:包公审驴。2.质疑:看到课题,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生:我想知道,包公为什么审驴?师:你是想知道"包公为什么要审案",还是想知道"他为什么审驴而不审人"?(师边说边给"审"字和"驴"字做记号。)  相似文献   

10.
这是瑞典教育家马腾教授一行四人于2002年5月中旬,在考察了上海青浦的教改情况后所作的一次演讲。马腾曾从现象图式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变异(variation)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源于变异,或者说学习就是审辩,审辩依赖于对变异的认识。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指出“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以便为未来更具不确定性的变异作好准备。马腾用变异理论分析了数学教与学的国际差异,肯定我国数学教改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学习条件的若干优势。这是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角度看东方的成功之处。遗憾的是,在这个演讲中他没有谈及我们确实存在的问题与落后面:例如学生负担量、探索自由度限制等方面。外国人在研究中国,中国人怎么研究外国、尤其是包括西方在内各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这是我们应该做和必须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的话题作文呈现出开放、灵活和创新的特点。但并不是说写话题作文就可以不顾话题和材料而信马由缰 ,信口开河。写好话题作文仍需认真审题 ,我们知道 ,话题作文题主要是由材料和话题两部分组成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 :审题时 ,既要审话题 ,又要审材料 ,也就是说只有找准了材料与话题的相通点、共同点和交汇点 ,才算审准了题、立准了意。如果审题只顾及话题或只顾及材料 ,都会出现立意上的偏差。请看下面一个话题作文题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走在街头 ,突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向他伸出脏污不堪的手 ,红红的双眼里露出令人不忍拒绝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不少初中学生在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答不准、答不全的现象,这都源于没有进行准确细致的审题。在审题时,如果能做到"审准题型""审准限制词""审准问题个数"这"三审"的话,那么答题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李虹 《现代语文》2009,(9):81-83
阎真的《沧浪之水》自2001年出版以来,引起很多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不断退守、自我审思的主人公池大为,在其沉痛的自我谴责中,我们更能罕见他极力为自己辩护的隐秘冲动。本文正是从四个方面——作品叙事人、主人公的主体定位、主人公与两位女性的关系设置、与其他知识分子的对比来探寻他的这一深层内心及不断退守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克里希那穆提,一位出生于印度的当代思想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长期的“禅修”赋予克里希那穆提超凡的灵性与智慧,这使得他的教育思想也格外澄明和纯净。当然,克里希那穆提绝非一位保守的思想者,他对教育本质和现象的审思与追问直击现代教育的弊端和要害,在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教育的澄明图景的同时,也为深化现代教育改革建设性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学位论文盲审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认为现有论文盲审方式存在着评审专家的研究方向、论文评价体系、论文传递方式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办法,认为这是符合研究生教育区域合作新要求和有效解决现有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审石头     
郑板桥刚到潍县上任,地方上的豪绅地痞们为了难为郑板桥,让他审一个怪案:青石把卖粥老汉的粥罐打碎。一些恶汉向郑板桥说:“老爷上任多天,今日特来迎候,偏遇这老汉扰乱。”  相似文献   

17.
仔细观察下列一组图画,根据图画内容以“My Understanding Teacher”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要求图画材料分析图画可知其内容为一完整的事件:审图构思分析图画可知其内容为一完整的事件: 审图构思分析图画可知其内容为一完整的事件:一个男孩急急忙忙冲进教室,碰倒了讲桌上的墨水瓶,当课上老师问他时,他否认是他的行为,课下他又去找老师说清这件事。根据图画内容,我们可以从男孩的角度写他的一次不光彩的行为,也就是写成一篇叙事文;而写作要求上已限定了写作体裁,即记人的记叙文,因此作者应把它写成一篇记人的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很多,主要…  相似文献   

18.
正仅仅迟到6分钟就被宣判败诉,这是1858年发生在英国多塞特郡法院的案例。原本安排的开庭时间是上午10时,可惜过了6分钟一名当事人还没有出现。法官随即以没有按时到庭为由,宣布这名当事人败诉。不过,两分钟后,那位败诉者赶到了,并向法官申诉:按照他家乡车站时钟所指示的时间,他是准时到达的。这起土地诉讼案不得不重新审  相似文献   

19.
"审美人"对美善有敏锐的觉察,对物象有独特的解读,对生活有诗意的追求,对生命有由衷的敬畏,他是一个会生活的人。社会现状让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学生直面心灵"正负数"博弈,学校教育面临着重大挑战。所以,培养"审美人"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学校可以通过释放学科教学审美因子、柔化学校文化审美导向、培育学生的生活审美情趣,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为"审美人",实现审美人生。  相似文献   

20.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以南)人。生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以家农为业。他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圭阝)和他自己。审知少年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勖焉”(1),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因而,少年就名闻乡里,人称他们三人为“三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