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处明同志写的这篇文章,发表在一九六五年十月六日解放军报上,北京晚报和工人日报也分别刊载了。文章发表以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作者采写这篇稿子,曾经先后七次深入调查,反复提炼主题。  相似文献   

2.
经过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人新事新思想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新人新事新思想,都是带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新生事物,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千差万别的,因而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日中午时分,北京火车站开往上海的十三次特别快车上,催促送亲友者下车的广播已经响起。突然,列车广播室播出了“紧急找人”启事: “旅客们请注意,旅客们请注意:……”站台上,一位年轻女性,不时地前后张望着,急急寻找着一位对她来说,既熟悉然而又陌生的新闻记者。当那位头上冒着热气的记者,一溜小跑来到她的面前时,即将开出的列车留给他们交谈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有许多情况想急于了解;她,也有许多心里话要说。但此时,各自却只能  相似文献   

4.
1990年9月7日,是我高兴而又难忘的日子。拙稿《用错农药以后……》,在《新华日报》一版作为华东九报现场新闻赛的稿件在头条上登出来,这是我意料之外的事,这也是我担任专职报道员4年来,取得的一大收获。8月28日,我乡艳阳村四组张胜权的三亩棉田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主要采写“三农”方面的稿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农民的愿望》是我的“得意之作”,令人难以忘怀。(一)《农民的愿望》发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89年第6期。在这期杂志的《卷首语》中,肯定了《农民的愿望》一文“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接着引用了我原稿中的一段话:“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关系到农业这个基…  相似文献   

6.
在第四届中国地市报好新闻评选中,我同曾鸣同志合作采写的人物通讯《他走进深山麻风病院》被评为一等奖。记得此文被《湖北日报》等新闻单位采用后,我们和文中的主人公都不断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及热情洋溢的书信,赞扬湖北省房县麻风病院主治医师皮乐银的高尚医德。  相似文献   

7.
去年6月下旬,我了解到省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一批文明标兵以后,便赶到省委宣传部“五四三”办公室,寻找报道对象。接待的同志说我是第一个去找他们了解情况的记者,很热情地把一百二十个文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传播中,采访对象希望记者给他们输出的信息,和读者要求从记者那里接收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从对记者的影响力来看,采访对象与记者直接接触,他们对记者采访工作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关照,会唤起记者的好感和报偿心理.而读者与记者却是远距离的关系,跟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关系相比,要抽象、间接和非感情化得多。对于读者的要求和呼声,记者如不清醒、自觉地予以重视,很容易忽略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1987年7月,我们在湖南邵东县采写了《外出经商者不再是“散兵游勇”》一稿,发表于1987年7月26日《湖南日报》一版头条。稿件见报后,引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全省各地市先后派出30多个代表团到邵东县取经,邵东县委书记、县长专程到县工商行政局同局领导一起研究如何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好,县工商行政局10月份派专人到西南三省慰问外出经商户,检查驻外“个协”的工作。以后,《邵阳日报》、《湖南日报》又分别发表了反映邵东外出经商户生活、经商情况的连续报道。在全国好新闻复评会上,此稿获好新闻二等奖。抓住偶然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1月13日在《通川日报》刊出的通讯《父子竞选村主任》(见附稿)有幸分别获得1998年度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地市州盟报好新闻一等奖。每当与编辑部同仁谈及《父子竞选村主任》时,他们几乎第一句话都是说:“那篇稿子题材确实很好。”不少新闻界同仁在谈论创好新闻作品时,都首先强调要有好的新闻题材。好新闻作品必须有好新闻题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前提。然而,我采写《父子竞选村主任》后的体会是,有了好的新闻题材还必须下功夫采访与写作,才能充分反映题材的新闻价值,从而才有可能出现新闻价值高的新闻…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位读者,当他拿起一张报纸时,总是要先看自己最关心的消息和文章。作为一名记者,自然要注意采写读者最关心的稿件。大陆与台湾省已经隔离30余年了,由于人为的原因,使骨肉同胞彼此不能往来。如今,一位北京的社会知名人士,而且又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突然出现在台北机场,台湾当局是怎样对待的呢?无疑,这是我们大陆人民十分关心的事情。当我从电台的广播中听到赵荣琛教授从美国讲学归来曾在合北机场停留过的消息后,感到这是一条引  相似文献   

12.
王中义  洪文军 《记者摇篮》2005,(1):24-27,41
名记者是靠名篇显露和展示的.任何名记者都有他特有的名篇。穆青最有代表性的名篇就是家喻户晓、享誉中外的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学习研究穆青,就要很好地学习研究穆青这一力作。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发现焦裕禄这一典型.怎样采访写作和进行连续报道.以及怎样参与策划和组织在全国开展的学习焦裕禄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小米情思》获1988年度河南省优秀广播节目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鼓舞。1988年10月5日,《小米情思》播出后,反映十分强烈。播出的当天,长垣县政协委员姚俊英找到我询问三胞胎的今昔。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王贵山,县政协常委甘泽平因故没有听到广播,就专门到广播站看稿  相似文献   

14.
当《拥抱心中的彩虹》长篇通讯在2007年2月5日《安阳日报》刊出后,好评如潮。我们回忆此次采访的整个过程,得到了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我们深深地被张学军、许玉香夫妇及他们一双儿女所感动,让我们内心深处激荡起一份恒久的思索。快人一步的采访  相似文献   

15.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写过不少新闻作品,若要问最得意的是哪一篇,我还是首推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的《“龙头”舞处产业兴》。这篇通讯是全省《今日自治地方》征文的应征作品,发表后被评为征文一等奖。此文的采写使我对如何写好新闻,尤其是如何使新闻主题在提炼中得到深化,有了新的领悟。选好主题是新闻作品成功的关键1996年初,云南日报社编辑给我来电话,说报社开展《今日自治地方》征文活动,向我约稿,要求是以自治县为采访对象组织稿件,写成通讯或特写,字数2000字左右。碰巧,临沧地区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正开展自治县成立10周年…  相似文献   

16.
2000年2月23日,湖北日报发表了《按“智”分配造就亿万富翁》一文,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人民网、加拿大东方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50多家媒体竞相转载或跟踪报道,张廷璧由武汉大学一个普通退休教授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新闻人物。此报道在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消息一等奖。这篇报道的“硬核”是“张教授因技术入股拥有个人资产达1.3亿元”。回忆采写过程,这一“硬核”的发现源于两次“顺便一问”。而这两次“顺便一问”的动机,是出于好奇,而不是有意识地为某种概念寻求注解。199…  相似文献   

17.
(一) 这篇在报社“门口”抓到的报道,以及随后的四组读者来信和连续报道,在《湖北日报》发表以后,又被《文摘报》等报刊转载。至今,社内外有些朋友见面就说:“你又可以得个新闻奖”。可是,因为当时想通过报道推动问题彻底解决的初衷,至今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还需要尽更大的责任,所以又的确“乐不起来”。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17年时间。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正开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加快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过渡,各种过去未曾见过的奇怪现象,都一股脑儿地表现出来,并引起社会公众的思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后者对前者具有反作用。这就决定着:我们本来就是做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报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起时代重任,站在政治和全社会的高度,善于抓取和选择具有强烈个性和共性特征的新闻典型,以真实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客观事实为载体,大力弘扬党的正气和社会正气,“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这些,就是我这个主要从事经济新闻采编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06年的6月,中国第一例人禽流感患者半年间的经历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电波传遍了整个世界,我们采制的特别节目《他的童年因禽流感而改变》不仅收获了外国听众的感动,也为我们带来了业界的认可,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可是每当人们问及我的“获奖”感言,我总有些不知所措:这个故事本身的力量才是成败的关键,而我和我的同事只是幸运地成为了故事的发现者、讲述者。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第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里,我采写的通讯《各族人民为他“送行”》在《新疆日报》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治区卫生厅特向全疆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杜东亚同志的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篇《通讯》已先后获得1990年度《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一等奖、同年《新疆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疆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8省区民族地区报道好新闻一等奖。不少同志问我这篇采写报道的经验,我说除了新闻事实典型等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激情,是激情使我产生了强烈的采写冲动,是激情激励我一定要把它写成佳作。新闻作品首先要有素材,有“原料”,但又不是一大堆材料的简单组合,它要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材料、观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情感、激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我所说的“激情”,  相似文献   

20.
《挖墙脚的人们》是我反映关于假发票问题的系列专题报道的首篇。这组报道至今已经完成了七篇。其中,《挖墙脚的人们》荣获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它的播出时间是1993年3月1日。社会反响极其强烈。许多听众被报道里那些活灵活现、触目惊心的对话所震憾。那几天,台内台外,到处都听见人们在谈论假发票。不少听众打电话到电台,有的提供报道线索(或者说他们家的亲戚在托人买假发票,或者说他们单位的领导买了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