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蜀道难》笔锋缥缈,墨骑纵横,是李白首屈一指的代表作。据记载,《蜀道难》刚一问世,就轰动了当时的盛唐诗坛,作家也因之而博得了“谪仙”的美誉。即令在一千二百余年以后的今天,它仍然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称誉。 《蜀道难》的写作年代以及写作缘由,自中唐以来众说不一。因此,对这首诗的解释,意见难于划一。去年,我曾写了《<蜀道难>寓意说补辩》一文,尝试着对这首诗的寓意作了新的探讨。这里打算在此基础上,对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作些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政治寓意,众说纷纭。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敬请专家指正。 一 我们先研究一下《蜀道难》中的一节诗,这节诗是: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撇开这节诗的其他方面不讲,仅就字面上看,那末这节诗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朝廷任用非人就要造成军阀拥兵自重、恃险割据,甚至倾复社稷的问题。这点前人已有说明,有人就明确指出李白的《蜀道难》是“讽章仇兼琼”。既然这样,那末当时的朝廷存在不存在任用非人的问题?《蜀道难》是不是在“讽章仇兼琼”?如果不是,又是“讽”什么人?  相似文献   

3.
“前《蜀道难炉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4.
追梦的路     
我知道 这是一条无比崎岖的道路 比蜀道难,比登天难  相似文献   

5.
“李白《蜀道难》后继之作”,是受李白《蜀道难》影响而出现的含有“蜀道难”之语和直接以“蜀道难”为篇名的两类诗作的总称。它们或继续咏叹蜀道之难,或阐明应对蜀道难之法,或赋予“蜀道难”以丰富新鲜的内涵。在题材处理上它们紧扣写秦蜀之道的传统的同时又涉及其他,主旨表现上继承和发展了含蓄关,体式运用上继承使用乐府歌行和古体,又有了律绝的实践,审美特性上在展现崇高美的同时又有了优美的展现,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蜀道难》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写的一篇“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之作。唐人殷蹯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宋人李(?)说此诗“风骚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也说《蜀道难》与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兵车行》一样,都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令人“终日诵之不厌”。可是,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自中唐以来,众说纷  相似文献   

7.
李白《蜀道难》主题八说《蜀道难》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殷《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蜀道难》的艺术成就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对其主题,历来却众说纷纷,综合起来,有以下八种说法。一、危房杜,罪严武。唐...  相似文献   

8.
演讲正文中国老百姓常形容某件事困难,常说“比登天还难”,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蜀道难》据说曾被贺知章“称叹者数四”,历代的诗评家也都把《蜀道难》看作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然而,正是这篇作品,在解读时,许多学者不免横生枝节乃至画蛇添足。其实,解读此诗并不是很困难的事,难的是在解读时怎样客观而公正地读出此诗的诗味来,遗憾的是历代的解读者几乎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这首诗寄寓深远,而最终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注释,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自古以来,“郑笺难为”,作注而能精确到位实在不是易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试验修订本)第五册第5单元,对李白《蜀道难》中的“胁息”和杜甫《兵车行》中的“点行”这两条注释,依笔者看,就有失允当。先看“胁息”。《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  相似文献   

11.
何江波 《学语文》2023,(2):63-65
阅读乐府诗要正确认识其文体特征,同时了解乐府诗的构成要素。将乐府诗回归到乐府艺术的语境中来,而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诗歌作品。李白《蜀道难》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与其乐府诗性质密不可分。只有深刻理解乐府诗的本质特征,同时将其放在《蜀道难》的演变史中来考察,才能全面认识李白《蜀道难》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思想,自宋以来,众说纷纭。据詹瑛《李白诗文系》考订以为此作与《送友人入蜀》、《剑阁赋》是同一主题的同时之作。这种说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联想到李白的政治思想及创作背景,惜其未能将《蜀道难》的思想内容具体概括出来。笔者以为《蜀道难》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大的,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从古风中的三平韵用韵规律、转韵七古的对仗原则、李白诗中长短句的位置以及《蜀道难》的版本等方面考证《蜀道难》中“愁空山”前确有脱漏,以证实前人的推测。  相似文献   

14.
李德波 《学语文》2013,(4):18-19
《蜀道难》的创作年代,唐代孟棨的《本事诗》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有记载,大约是开元末年李白初到长安之时。据说,李白到长安以后,曾拜访过文坛大诗人贺知章,出示了《蜀道难》一诗,博得了"谪仙"的雅号。其实,《蜀道难》就是李白推销自己的一道"名帖"。尽管李白很有诗才,但初出道亦需提携,他  相似文献   

15.
李白《蜀道难》源与流研究,是当代李白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地理学上的蜀道为基础,从交通发展史角度来看,《蜀道难》的诞生源于传统的"蜀"的地域观念的认同以及对蜀道交通发展史实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宋琬的《栈道平歌为贾胶侯尚书作》歌颂了贾汉复修复栈道的历史功绩,在当时的影响颇大,亦极具文学价值. 《栈道平歌》采用歌行体,诗风豪放,与李白的《蜀道难》有很明显的承传关系.但《栈道平歌》在主题上并不局限于抒写"蜀道难",而是在描写"蜀道难"之后,突出表现"蜀道易";在写法上,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渲染从"蜀道难"到"蜀道易"的转变;在风格上,利用历史典故的厚重感与"强而有力"的辞藻,展现豪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对《蜀道难》艺术成就的推崇,前人几乎众口一词;而对其立意旨趣,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立足《蜀道难》的思想内容,结合其创作背景、诗人当时的创作状态和创作初衷对该诗的旨趣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于长安送别友人入蜀,感慨于时事的艰辛,社会的莫测,作《蜀道难》以赠友。天宝元年(742),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但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座右铭,李白也不例外。但这一标准在李白身上却多了一份旷达和潇洒。放浪形骸于不羁,掩盖的是诗人一颗孜孜以求的疲惫的心。《蜀道难》正是这一心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9.
《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说《蜀道难》是李白诸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我们了解李白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殷瑶《河岳英灵集》中称《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诗作中高超的艺术想象,充满张力的描写与抒情,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关于李白《蜀道难》之“奇之又奇”,已有阐释因忽视“体调”概念界定及有效参照系的阙如而难以实现逻辑的自洽.在明确“体调”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清理“蜀道难”的源流并以此重构参照系,可为揭秘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