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东 《中国德育》2007,2(5):1-1
最近看到一个故事:在一节关于“我的理想”的主题班会上,孩子们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要当大作家,还有的说要做董事长、市长甚至部长,群情激昂,气氛热烈。突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长大了要当农民!”孩子的回答招来的是哄堂大笑:“没出息,当农民多让人看不起!…‘哈哈,太老土!…‘这年头,谁还当农民呀?太苦太累,还被人瞧不起!读书就是为了不当农民!”掩卷之际,  相似文献   

2.
当孩子们在争论问题,而得不到结果时,往往有一个孩子会理直气壮地说:“老师说的……”大家就不作声了。“老师说的”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真理”,这也难怪,孩子毕竟是孩子啊! 那么,当老师的呢……我刚参加教育工作时,年纪还不到十八岁,有些同学居然比我的个子还高。我,胆怯了……  相似文献   

3.
晏红 《家庭教育》2005,(6A):34-35
“孔融让梨”是中华民族千古传颂的谦让美德的经典故事,随着现代社会竞争意识的加强,人们开始挑战它,怀疑它是否过时,是否已经不适合社会现状:这是某网站上发的一个帖子=当孩子发生纠纷时,成人往往会偏向小的孩子:当大孩子提出异议时,我们往往会说:“你是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让他(她)先玩:”或说:“你是哥哥,不要跟弟弟争!”  相似文献   

4.
读者:我儿子刚满月,看他除了吃就是睡。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能进行早教吗?婷婷: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说过:“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二天。”何况你儿子已满月!你孩子现在一定能辨别你的声音,有时还会看着你或别人的脸发笑吧。你以为孩子这种行为是什么?是学习!这就是婴幼儿巨大的智能发展潜力。时孩  相似文献   

5.
8点,我妈说:“成天玩电脑不知道出去转转去!”9点,转回来。我妈说:“转这么久,就知道在外面瞎转,不知道在家老老实实待会儿!”当我决定住校时,我妈说:“就你还住校?老老实实待家里吧你!”当我决定不住校时,我妈说:“就你这样子以后出去咋办?就怕吃苦。”这周当我决定回家时,我妈说:“成天不在学校好好学习,整天往家跑。”这周...  相似文献   

6.
王晓燕 《家庭教育》2004,(5B):30-31
打电话是现代家庭寻常和必需的日常活动.许多父母在打电话时,也能发现孩子对这件事很关注。比如迫不及待地抢过话筒。让自己当通话的主人;大一些的孩子还会对手机发生兴趣。而父母打电话时的态度.更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因此可说:“小小电话机。教育好契机!”  相似文献   

7.
没有铁     
《小读者》2011,(12):5-5
阿花:“老师,您要我当诚实的孩子,可您自己还骗人呢!”  相似文献   

8.
钱国宏 《小读者》2013,(6):79-79
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却正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和行为,真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在瑞典人眼中,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钱国宏 《留学生》2011,(10):57-57
中国古话云:“人前教子,背后教妻。”而在瑞典,教子观念恰与中国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在瑞典人眼中,再小的孩子也是生命,父母从孩子降生那天起,就要对这个生命尊重。他们认为,孩子作为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实施已三年了,每一次走进课堂,总会有一种喜悦袭上心头:老师变了,孩子变了.一切都变啦!当我坐在一年六班等候着上课的铃声时,看到高兴的心情流露在每个学生的脸上,有的学生明知故问地凑上前:“老师,这节课上体育呀?”有的走到我的身边好奇地问一句:“老师,这节体育课上什么?”座位上的同学有说有笑,偶尔还会发出“哇噻!又可以上体育课啦”的喊声。坐在讲台前的我,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笑了。  相似文献   

11.
前几天,我去市里听课,课上得非常精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一大半儿的孩子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孩子还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勇敢”地走向教师。当教师确定某位同学回答后,其他学生依然高举着手,叫着“我来我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大声自顾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厄运中的海伦》中有这样一句:“当海伦降生19个月之后,一场意想不到的重病使海伦变成了一个又聋又瞎的残疾人。”句首状语“当……后”搭配不当。介词“当”只能与“时”、“时候”等时间词搭配,表示正当其时。可是此句写海伦得重病的时间是降生19个月“之后”,因此,句首状语以改为“在……后”搭配为宜。筻此句介词搭配不当$山东莱州市教学研究室@任永刚 $山东莱州市土山中心校@马晓明  相似文献   

13.
我校举行了“家教论坛”活动时。一位嘉宾在回答(你是怎么教育子女的?)时说:“其实,我对孩子根本就没有进行教育,我也不知道她怎么就具有那些所谓的‘优点’。”奇怪!不教育,孩子怎么就成了同学的榜样,怎么就成了老师心目中的“宝”?当仔细看这位家长时,我顿时发现,她孩子的言谈举止与她简直就是出于一个模型。我想:这个家长其实就是无形的教育资源,她其实施行的是一种“无声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案发现场”,当我们指着那些被翻得乱七八糟的东西问孩子:“这是谁干的?”我们可以听到:“这是小狗干的!”“这是外星人干的!”“它就是那样的!”我们几乎很难听到他承认:“这是我干的!”当孩子矢口否认你对他的“指控”时,我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面对这些谎言和狡辩,很多父母都会着急上火。其实,我们不必太紧张,还是听听孩子们到底是怎么想的吧.  相似文献   

15.
时常见到年轻的父母考察自己孩子的智商——一个典型的“脑筋急转弯”的题目:假如树上有10只鸟,猎人用枪打死1只,树上还剩几只鸟?孩子总是兴冲冲地回答“还剩9只”。“笨蛋,树上1只鸟也没有啦!猎人枪一响。剩下的9只还不都吓跑了哇!”父母的口气明显的失望。  相似文献   

16.
当冬天下雪时,总有孩子会问妈妈:“雪下面是什么呢?”有的妈妈会很认真地说:“雪下面当然是泥土呀!”有的妈妈会很愉快地说:“雪下面自然是小苗啰!”有的妈妈竞神秘地告诉孩子:“嘘,悄悄地,悄悄地,雪下面是春天呢!”面对这三个答案,孩子们的表现各有不同:第一个孩子有些失望地低下了头;第二个孩子嘴角浮现出笑意;第三个孩子眼睛里写满了“好奇”……  相似文献   

17.
晏红 《家教指南》2006,(11):20-21
孩子制造了出人意料的“儿戏”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相似文献   

18.
孩子们从我身边跑过。一个个都回头向我招呼道:“老师好!”我也回首笑盈盈地招呼他们。 一个孩子说:“老师。你闭上眼睛。”我说:“好!”就很自然地闭上眼睛,感觉到她把手伸到我嘴前.我想一定是吃的吧,因为我刚刚是看到同学们正吃东西的。第三节课下课正是孩子们加餐时间,我今天却没吃早餐呢。平时,孩子也常常这样拿东两给我吃,还不许我自己动手的。要亲自喂到我的嘴里。于是,当我张开嘴正准备咬时,只听到一声惊呼:“老师,不能吃,是梅花,你没闻到香味吗?”接着便是孩子们的哈哈大笑。哎呀,我的天呀,我俗!胃口不懂高雅和通俗之分哦!饿了,那花中极品也要吃!  相似文献   

19.
杨多多 《山东教育》2004,(33):39-39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与其迁就,毋宁说“不行”对他(她)更具有影响力。如今周末无人看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家长外出,本想把他们放到老人家中,当孩子们稍不情愿时,他们便会让步说:“那好,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吧!”孩子最初似乎得到一定的满足,但久而久之,便会有被遗弃的感觉。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父母表现出的坚定绝不容商量,尽管有时会招致孩子的大哭大闹,甚至叫着说:“我恨你!”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也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孩子需要有一个对立面,才能分出美与丑。如果任由孩子对你挥动小拳头,他们会因没有信息的反馈而永远也分不清是与非。  相似文献   

20.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