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徽因、凌淑华和汪曾祺各以其创作成就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林徽因:蒙太奇和片断叙事艺术;凌淑华:具有讽刺意义的模仿;汪曾祺:“散”的美学。他(她)们共同体现了20-30年代时期的京派作家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艾文笛 《求学》2023,(7):64-65
<正>一身诗意,一世传奇。伫立在风花雪月之外,她是文学与建筑史上的巾帼才俊;奋斗在漫天战火之下,她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才女”。半生辉煌与苦难,她成就了人间最美四月天。她,就是林徽因。钻研建筑,传承文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毫无畏惧地走在兵来匪往的路上,即便风餐露宿、跳蚤缠身,也不停下测量建筑、记录数据的脚步。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更是横跨了汉唐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弥补了当时中国史上关于古建筑论述的空缺。  相似文献   

3.
析林徽因诗歌中的建筑性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也是诗人,她在建筑事业和诗歌创作中都融入了对艺术美的独特追求。文章从林徽因的建筑性灵角度切入,通过建筑主张与诗歌蔓学的交融、建筑意象与诗歌情感的交融、建筑造诣与诗歌原理的交融,对她的诗歌进行审美欣赏。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诗歌创作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1904—1955)是一位著名的女建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女作家、女诗人。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诗集》,为研究她的诗歌提供了较全面的材料。早在二十年代,林徽因就参加过“新月派”的文艺活动,但其诗歌大多创作、发表于三十年代。这时期的“新月派”,正如艾青所说,“已奄奄一息了”,自1931年闻一多写作  相似文献   

5.
回忆林徽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徽因, 1904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林长民在辛亥革命后,曾担任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国宪起草委员会委员等职,为民初立宪派名人。林徽因早年曾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受一位英国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学建筑。后来,先后到英国和美国读大学。 1928年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同年 8月,和梁思成一起先后在东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任教。 30年代初在“新月诗派”影响下,活跃于文坛,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她的诗玲珑剔透,以充满意象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表达细腻、精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6.
林徽因是美女、才女,令人羡慕的知识女性,这些肤浅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围绕在她身边的三个男人: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自古才子配佳人,三大才子簇拥的林徽因会是何等佳人?读过刘炎生写的《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发现,林徽因乃是内圣外王一君子。林徽因出生于书宦之家,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可能是她优越于当时中国大多数女性的唯一优势。人生而平等,但机会却千差万别,林徽因的良好环境并没有使她成为才女,相反,尴尬的家庭身份留给她的是"永久的创伤"。林徽因的母亲是小作坊主的女儿,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第  相似文献   

7.
<正> 在建筑学界,林徽因与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比翼双飞的一对。作为设计师,她的名字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连在一起的。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看到庄严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人们自然会想到林徽因。作为文学家,林徽因的知名度则不如在建筑学界高。不少读者没有读过她的作品,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其实,林徽因是较冰心、庐隐、冯沅君等女性作  相似文献   

8.
林徽因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才女,其建筑才能、文学修养方面的成果广为人知。学术界主要关注于她建筑、文学方面的成绩,而少有人对其翻译作品进行研究。本论文选取了林徽因翻译的王尔德著名童话《夜莺与玫瑰》,从词语、句子、段落三方面分析了林徽因翻译该童话的特点,指出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具的翻译风格,从而使其译文的语言特征独具风格。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学的诸门类中,散的成就最为突出。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说:“就散论散,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在这“绚烂极了”的散百花园里,有周作人的隽永,俞平伯的绵密,徐志摩的艳丽,冰心的飘逸,而朱自清先生则以其“真挚清幽的神态”屹立于“五四”散支之林。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阵营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带来了一些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自清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他的散以独特的美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的模范”。  相似文献   

10.
丁儒豪 《学语文》2011,(6):54-55
林徽因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她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领域有着自己的一片灿烂天地。曾被胡适称赞为“一代才女”。是后期新月派濒临消亡时出现的另一朵奇葩。她的诗风虽在一定程度上秉承着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对爱与美执着追求;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11.
臧克家是中国现代当代学发展史上的作诗人和重要散家。在70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经历了由“诗压散”到“散压诗”的创作过程。评论界对臧克家散的研究远远少于对他的诗的研究。其实,臧克家在新诗体建设和散体建设方面均保持着清醒的体自觉,为散体的深化与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他的诗没有散化,他的散却有诗魂,好似蓝田生烟的美玉,彰显着“建筑,绘画,音乐的美”的散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本从体学的角度,分析臧克家诗和散的体差异,阐释他融精炼,抒情,采为一体的散创作特色,揭示出“诗人散”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掀起了一股林徽因传记写作的热潮,继而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出更让许多人把目光聚集在这位优雅清丽的民国女性身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只是津津乐道于她与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的感情纠葛,关注她那迷人的外表,欣赏她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景泰蓝的改革。可她作为“中国第一才女”最闪耀、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却被淡化或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相似文献   

13.
祁放是一位留学日本的中国年轻女诗人,好热爱祖国、家乡、母亲,在日本写下了许多中国诗歌、散。她虽已到不惑之年,但童心犹存,正是“永远的女孩”。《永远的女孩》是其留日期间写的诗歌、散结集,也是其热爱祖国、家乡的感情印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散文繁荣期略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散伴随着“五四”新学运动开始有了变化,从书写方式到表达内容,从此散就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学史上。现代散发展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有过几次繁荣时期,即“五四”新学发展初期,60年代初期,新时期及90年代。回眸一个世纪现代散发展之路,从社会学分析角度对其繁荣现象进行思考、评述,对新世纪中国学的发展,特别是散的发展应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林徽因享有较高的文名。她的小说数量虽少,却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主题思想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的完美结合。文章从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艺术形式的现代性;风格的散文化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张研热,然而她的散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且不说早在1938年她就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英散《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仅以大家所熟知的《天才梦》(1939)而论,就比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早发表四年。从事张爱玲研究多年的台湾东海大学中系副教授周芬伶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她的散却是新时代的开启。”此言充分肯定了张爱玲散精神的现代性。张爱玲的散成就,不仅体现在那遍布于作品中让读惊羡不已的散珠碎玉般的字和奇语,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捉摸不定、总是充满新鲜感的“解甲归田式自由散漫”的章结构;张爱玲的散,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学传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追求,毫无避讳的书写着对凡俗而真切的市井生活的好感,在对卑微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缺失、传统化的负面影响予以深刻地批判。张爱玲的散,与五四学倡导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富于批判精神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7.
1925年,林徽因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入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一年后,却打破了当时这所大学相当保守的常规:以一名年仅22岁的中国女学生,隔系应聘,当上了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不久又升为兼职讲师.她选择建筑作为专业并非偶然.在她16岁随父亲林长民暂居英国时,受到一位建筑师的启示,就决心要以这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还说服了她后来的丈夫梁思成也学了建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人林徽因以她横溢的诗才 ,摆脱唯美派和格律派的束缚 ,极力追求自己诗歌创作的审美风格。她的诗作清新淡雅 ,玲珑透彻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剖取了一个无暇的透明”。从林徽因的诗行中 ,我们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生命所承受的寂寞和清静。在进一步的意象分析中 ,我们又能发现诗人对轻盈意象的钟爱 ,在这些轻盈意象中 ,诗人用自己的创作方式解读着人生 ,品味着人生 ,最后又如同那些轻盈的意象一样 ,淡出了时空 ,淡出了生命、艺术的舞台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本文试图从林徽因诗歌中的轻盈意象入手 ,探讨林徽因轻盈型意象的审美风格 ,以及这种风格与她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福建籍女作家林徽因,早年是新月派的成员,是新月派里仅有的两个女诗人之一。林徽因是个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多发表于三十年代的报刊上,生前从未结集出版。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她完全被遗忘在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中的“后现代”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时期学创作中,“后现代”思潮在诗歌、小说、散、戏剧等诸多领域都有所表现,中国当代的“后现代”思潮具有相当鲜明的“中国性”,它滥觞于“革”,植根于中国民间的世俗化心态和相对主义智慧之中,也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