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15年羊年春节一场红包大战成了最大的看点。这场吸引各大互联网平台和无数企业参加的红包大战展示了社交平台的巨大能量,凸显出这个以"互联网+"为新方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关系传播的重要性和挖掘不尽的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之间的"双赢"战争,分析两者在关系传播中的创新与突破,强调树立"社交网络+"思维在新媒介创新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微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典型应用,早已从一款基于手机的即时通讯应用转变成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营销传播的新平台,即逐渐从单一的人际传播媒介演变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布局O2O闭环的重要手段。微信支付创新地融合社交性与实用性而成为打造这一闭环的微信核心功能。"滴滴红包"依托微信分享平台和微支付进行营销传播,通过用户"抢"的参与行为,获得持续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微信"滴滴红包"营销传播特点,探析移动互联网中用户分享行为的实质以及区别传统网络用户分享的内在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4.
微信是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的基础架构是基于点对点传播的即时通讯,作为即时通讯工具,在信息载体形态上,微信集合了所有形式的人类信息传播符号载体,可以实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在信息传播渠道上,微信将人际间多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传统电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和API接口的开放,微信越来越具有媒体平台的性质。通过微信,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大众传播,在微信公共平台上实现了众多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微信红包开发者在"中国网络情人节"这一天针对中国受众做出了提高单个微信红包交易额的举动,原本的200元上限在这一天提升为520元,这是微信作为社交媒体的一种主动式自我成长.本文将围绕微信红包开发者的这一举动,研究微信红包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循环互动方式及沟通机制,并探讨该机制的完善对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发展的意义.关于微信红包的大多数传播学方向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了微信红包的出现对人际建构的影响或微信红包本身的传播动力,而本文将聚焦于微信红包开发者与微信红包用户间的互动上.  相似文献   

7.
2016年农历新年前夕,各种网络红包活动充斥着网络社交圈,以微信红包为首的各类网络红包互动,影响着我们的旧有社交习惯。从《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中看出,不仅仅是传统的年轻网络用户,微信红包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层。对于网络红包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其自身蹿红的缘由,还需要研究其引发的众媒社交现象。本文以微信红包为研究对象,分阶段研究其发展历程,探讨微信红包带来的众媒社交现象,从而辩证看待网络红包的利弊,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和商业的结合是微信红包诞生和产生强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为争夺移动支付入口而催生的战略.在这一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弈中,腾讯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春节红包,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春节.它以全民参与的方式呈现出社交与金融相融合的特点,同时,其具有的游戏和娱乐特质,使得微信红包在春节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种媒介奇观,而春节抢红包则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相似文献   

9.
微信是建立在熟人社交圈层的强关系传播,手机通讯录、QQ好友是微信好友来源的主要渠道,其本身是用户多年社会关系的浓缩体现.微信朋友圈不是现实社交圈在移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传播,而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媒介交流方式,本文拟从媒介情境、朋友圈信息表意方式的角度对微信朋友圈分组现象进行剖析,揭示朋友圈分组、权限行为的原因所在及重构后朋友圈的信息隐患.  相似文献   

10.
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个杀手级应用,以中国腾讯微信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在全球迅速崛起.其崛起的背景源于互联网正处于第三个高速发展热潮——即时网络阶段.微信体现出来的融“即时化、社交化”为一体的特征,正在呈现出引爆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移动终端,呈现跨网络、跨终端的特点使微信的传播机制与规律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提升了社会沟通的效率.但是同时,微信作为一项新技术引发的负效应开始显现.本文对微信的信息传播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引发的负面问题进行综述,最后对适合微信的治理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数字     
《传媒》2015,(5):7
110亿"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坐你对面,你却在抢红包。"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红包大战而发生了一些变化。2月25日,掀起这轮轰轰烈烈大战的两位主角微信和支付宝分别发布数据: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除  相似文献   

12.
<正>春节刚过,圈内外关于"新年红包"的热议持续不断。这里,如果我们暂撇开互联网大佬们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战略背景等等不提,单就新媒体产品的设计本身来看,"新年红包"的设计也确实可圈可点,同时很值得我们传统媒体学习。首先是发力传统文化创新。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已超过10年,进而潜移默化的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比如除夕夜看春晚,而今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吐槽。再就是"送红包",这也是我们过年必要的传统之一,微信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众人遵循的传统,让微信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红包,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就可以把红  相似文献   

13.
微信红包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的喜爱,收发红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传播的时尚。微信红包兴起是社交媒体基于媒介技术发展、媒介精准营销、文化熏陶和受众需求的共同结果。但其对人际传播的作用优劣参半,需要针对性地消除其在人际传播中的消极影响,帮助大众正确认识社交新媒体在人际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晓慧 《新闻实践》2014,(12):21-23
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移动网络快速发送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的手机通信软件,迅速占领了用户市场,特别是微信的朋友圈,借助腾讯QQ的强关系链,其传播到达率之高、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让我们意识到,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变革,正从微信公众号开始。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选择微信作为新媒体的主战场,开启向"指尖"延伸的用户人际传播之路,试图走进更多观众的"朋友圈"。  相似文献   

15.
<正>引子 "你抢到了多少红包?"很可能是马年春节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一句话。2014年春节期间最有意思的事儿莫过于在微信上抢红包,"让红包飞"成了口号,"晒红包"成了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一次尝试。据媒体报道,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与"抢红包"同时给马年新春添喜气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优惠活动。这次大型推广活动对乘客和司机双方都有补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革命性地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唤醒了一个社交媒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腾讯微信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累积了6亿全球活跃用户,无疑是这一轮激烈角逐的最大胜利者。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的成功在于它对"熟人社交"这一传播领域的敏锐切入并以微信朋友圈为基础发展出粘性极强的网络社区。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观察这一网络社区并分析其关系链特征和用户行为,认为微信朋友圈的传播优势来自基于强关系链的小众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7.
闫林 《新闻战线》2016,(5):93-96
回顾2015年,电视节目在网络空间传播力、影响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新闻节目的全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常态,王牌新闻节目的视频点击量节节攀升,微信、新闻客户端成为优质新闻内容抢夺移动互联网第一落点的重要入口。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2015年,央视和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渠道优化和内容创新上不断向纵深拓展,纷纷打造一体化传播矩阵,新闻节目网络传播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微博、微信等微传播方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融合传播形态。自2009年8月以来至2015年,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中国互联网社会化新媒体微传播已经走过了十余年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在以3G/4G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传播阶段,作为中国新媒体传播发展史的主流形态,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微传播形态可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媒体传播样本。文章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传播所具有的双重召唤结构、偏向叠加效应等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认为微博所引发的微内容、微传播、微偏向、微结构、微媒体等融合传播现象为新媒体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与移动互联网即时聊天工具的产生以及各种传播方式的变化,促使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不断多元化。近年来,微信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网络社交的新宠。本文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这一热潮,介绍微信背景及发展环境,分析使用微信的用户群,概括微信的传播模式与特征并指出微信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15年的新春佳节,腾讯旗下的社交型新媒介微信推出的应用——微信红包,以火爆的势头成为新年里最受欢迎的"新节目",央视春晚更是预见了新媒介的发展前景与腾讯微信合作,在春晚直播的过程中推出了由各个企业赞助投资的"春晚红包".传播媒介的创新对于受众来说是一种社交与传播方式的变革,而基于这种创新基础上的腾讯、央视春晚及广告投资方的合作,却是一种互惠共赢的行为.本文结合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介的传播优势与受众特性,从腾讯微信、央视、赞助商三个角度对微信红包的传播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